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未來5年內,這些獲獎者每人將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以支持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徵程。
來自茶陵的青年科學家劉倩,就是50名青年科學家之一。
劉倩在做學術報告(資料圖)
從環境角度切入研究癌症病因
出生於1983年的劉倩,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分析化學。多年來,劉倩一直堅持將環境汙染研究和分析化學中的新型檢測技術結合起來,盡力在二者中找到關鍵的交叉點,並同時瞄準國際學科發展最前沿,和我國亟須解決的環境問題。
分析化學的主要任務,是鑑定物質的化學組成、測定物質的組分含量、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存在形態及其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係等。
而在劉倩手中,分析化學成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利器,在痕量汙染物的分析方法與溯源技術方面,他做出了很多較為系統的工作。通過系統的研究,能夠提供闡明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的研究工具,並能夠幫助科技界快速地檢測及追蹤環境和人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從而消除這些潛在的健康危險因素,給我們帶來更加綠色、安全的生活環境。
例如,癌症的發生,一般認為有內因和外因。其中特別是環境汙染,被公認為誘發癌症發生的因素。但是病因從哪來?有多大貢獻?癌症到底是由內因主導還是外因主導?風險因素有多大?當前實際上尚沒有定論。和醫學、生命研究的角度不同,從環境角度切入研究,可通過新的環境分析手段,觀測到新的現象、獲得新的數據。「目前團隊已在針對一些常見腫瘤的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發現:通過利用光譜、質譜手段,找到新的標誌物,可以指示病因的來源。」劉倩介紹。
「環境科學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提升人類的生存質量。」談到環境健康的概念和研究手段,劉倩說,首先是通過控制汙染提升周圍環境的質量,其次是評價和控制各種可能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旨在預防疾病和創造健康的環境。
甄別追蹤篩查顆粒汙染物
大氣細顆粒物(PM2.5)汙染,不但能對空氣品質造成不小的影響,而且裡面含有很多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汙染物質。
對PM2.5的精準溯源,是汙染控制和健康風險消減的前提。但現有的技術,難以快速靈敏地分析和檢測這類汙染物。而且,現有的檢測技術步驟普遍複雜,耗時耗力,缺乏能夠判斷汙染物來源的可靠方法和技術。這也是如今科學家對環境及人體中的汙染物進行研究的最大的阻礙之一。
深知開展顆粒汙染物研究的緊迫性,劉倩採用多種新型超痕量檢測技術,針對自然環境及人體中的納米到微米尺度的顆粒汙染物,開發出了能夠甄別其來源、追蹤其行為、對其快速篩查鑑定的技術,為環境學科中顆粒汙染物的研究帶來新的活力,被譽為「一項開創性的裡程碑式的研究」。
「為未來制定更為有效的汙染控制政策、進一步降低北京PM2.5汙染水平提供了科學數據,另一方面也為PM2.5研究與控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新工具。」近期,在針對北京地區做的一項霧霾溯源研究時,眾多科學家如此評價劉倩。
「不務正業」助力事業發展
在關注科學研究的同時,生活中的劉倩顯得有點「不務正業」。
「從各種體育運動,到繪畫、多媒體設計,甚至電玩,我都廣泛涉獵並認真鑽研或努力練習過。」讓劉倩頗為得意的一件事是,大學時,他作為一個化學專業學生,曾擊敗設計系的同學拿到全校網頁設計比賽第一名。
「我有一個準則,一件事情要麼不做,要做就要盡力做到最好。」劉倩說,在學習上,父母一直對他嚴格要求,並著重培養他力爭上遊的進取心,但從未限制過他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所以他從小就喜歡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即使在工作多年之後,這些愛好依然在堅持。
對於這些「不務正業」的事,劉倩覺得對後來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有幫助,「豐富了生活,拓展了圈子,更重要的是讓我養成了開放不拘泥的思維模式。」
「科研人員需要有更多的使命感。我們必須真正做出一些原創性的工作,在基礎研究上有所突破,這樣才能不被人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我們的目光要更長遠,要深層思考在應用層面上的實際問題的根源,要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要勇於做最重要、最前沿、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科研工作才會更有生命力。」劉倩說。
新聞連結騰訊「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是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本屆獲獎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而在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香港科學家獲獎。
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全球有超過800名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充分體現了科學界前輩幫助青年人的殷殷之心。
「科學探索獎」在評選過程中重點關注四個因素: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和可行性。相比過往的研究成就和學術地位,評審委員會更看重申報人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來潛力,鼓勵自由探索。
(株洲晚報記者 周蒿)
【來源:株洲晚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