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籍科學家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丨劉倩:追蹤環境汙染物的「科學神探」

2020-11-17 晨株洲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未來5年內,這些獲獎者每人將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以支持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徵程。

來自茶陵的青年科學家劉倩,就是50名青年科學家之一。

劉倩在做學術報告(資料圖)

從環境角度切入研究癌症病因

出生於1983年的劉倩,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分析化學。多年來,劉倩一直堅持將環境汙染研究和分析化學中的新型檢測技術結合起來,盡力在二者中找到關鍵的交叉點,並同時瞄準國際學科發展最前沿,和我國亟須解決的環境問題。

分析化學的主要任務,是鑑定物質的化學組成、測定物質的組分含量、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存在形態及其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係等。

而在劉倩手中,分析化學成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利器,在痕量汙染物的分析方法與溯源技術方面,他做出了很多較為系統的工作。通過系統的研究,能夠提供闡明環境因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的研究工具,並能夠幫助科技界快速地檢測及追蹤環境和人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從而消除這些潛在的健康危險因素,給我們帶來更加綠色、安全的生活環境。

例如,癌症的發生,一般認為有內因和外因。其中特別是環境汙染,被公認為誘發癌症發生的因素。但是病因從哪來?有多大貢獻?癌症到底是由內因主導還是外因主導?風險因素有多大?當前實際上尚沒有定論。和醫學、生命研究的角度不同,從環境角度切入研究,可通過新的環境分析手段,觀測到新的現象、獲得新的數據。「目前團隊已在針對一些常見腫瘤的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發現:通過利用光譜、質譜手段,找到新的標誌物,可以指示病因的來源。」劉倩介紹。

「環境科學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提升人類的生存質量。」談到環境健康的概念和研究手段,劉倩說,首先是通過控制汙染提升周圍環境的質量,其次是評價和控制各種可能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旨在預防疾病和創造健康的環境。

甄別追蹤篩查顆粒汙染物

大氣細顆粒物(PM2.5)汙染,不但能對空氣品質造成不小的影響,而且裡面含有很多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汙染物質。

對PM2.5的精準溯源,是汙染控制和健康風險消減的前提。但現有的技術,難以快速靈敏地分析和檢測這類汙染物。而且,現有的檢測技術步驟普遍複雜,耗時耗力,缺乏能夠判斷汙染物來源的可靠方法和技術。這也是如今科學家對環境及人體中的汙染物進行研究的最大的阻礙之一。

深知開展顆粒汙染物研究的緊迫性,劉倩採用多種新型超痕量檢測技術,針對自然環境及人體中的納米到微米尺度的顆粒汙染物,開發出了能夠甄別其來源、追蹤其行為、對其快速篩查鑑定的技術,為環境學科中顆粒汙染物的研究帶來新的活力,被譽為「一項開創性的裡程碑式的研究」。

「為未來制定更為有效的汙染控制政策、進一步降低北京PM2.5汙染水平提供了科學數據,另一方面也為PM2.5研究與控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新工具。」近期,在針對北京地區做的一項霧霾溯源研究時,眾多科學家如此評價劉倩。

「不務正業」助力事業發展

在關注科學研究的同時,生活中的劉倩顯得有點「不務正業」。

「從各種體育運動,到繪畫、多媒體設計,甚至電玩,我都廣泛涉獵並認真鑽研或努力練習過。」讓劉倩頗為得意的一件事是,大學時,他作為一個化學專業學生,曾擊敗設計系的同學拿到全校網頁設計比賽第一名。

「我有一個準則,一件事情要麼不做,要做就要盡力做到最好。」劉倩說,在學習上,父母一直對他嚴格要求,並著重培養他力爭上遊的進取心,但從未限制過他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所以他從小就喜歡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即使在工作多年之後,這些愛好依然在堅持。

對於這些「不務正業」的事,劉倩覺得對後來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有幫助,「豐富了生活,拓展了圈子,更重要的是讓我養成了開放不拘泥的思維模式。」

「科研人員需要有更多的使命感。我們必須真正做出一些原創性的工作,在基礎研究上有所突破,這樣才能不被人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我們的目光要更長遠,要深層思考在應用層面上的實際問題的根源,要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要勇於做最重要、最前沿、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科研工作才會更有生命力。」劉倩說。新聞連結

騰訊「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是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本屆獲獎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而在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香港科學家獲獎。

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全球有超過800名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充分體現了科學界前輩幫助青年人的殷殷之心。

「科學探索獎」在評選過程中重點關注四個因素: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和可行性。相比過往的研究成就和學術地位,評審委員會更看重申報人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來潛力,鼓勵自由探索。

(株洲晚報記者 周蒿)

【來源:株洲晚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茶陵籍科學家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丨劉倩:追蹤環境汙染物的...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未來5年內,這些獲獎者每人將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以支持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徵程。來自茶陵的青年科學家劉倩,就是50名青年科學家之一。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獎金300萬,最年輕的只有36歲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 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有兩位80後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聯合發起的公益獎項。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大獎
    近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超800名院士參與推薦評審「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
  • 多名湖南人獲科學大獎,最小的37歲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
  •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小河看河北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這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其中,獲獎的河北籍科學家有1位,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東蘇勃。 1982年出生的東蘇勃是河北省石家莊人,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科學講座】劉倩: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
    2018年9月27日19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Ⅲ第160講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階一4教室開講。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劉倩老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解了有關「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的知識。  劉老師從2016年《PNAS》中一篇關於「人腦中的磁鐵納米顆粒」的文章開篇。
  • 龍巖這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來啦!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以鼓勵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
  • 科學探索獎又一廣西榜樣!清華大學桂林籍科學家林波榮獲重獎
    11月14日,2020年度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有一位廣西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就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建築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林波榮。科學探索獎的廣西籍科學家:北京大學謝濤(左)、清華大學林波榮(右)合影。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14日舉行了頒獎典禮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中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
  • 7位河南籍科學家獲300萬元科學探索獎,速來圍觀中國科技「大牛「
    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人走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在當日活動現場,「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等,400多人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莆田籍34歲青年科學家徐集賢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
    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據悉,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
  • 科學探索獎揭曉 兩名重慶籍科學家獲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傅堯、何旭華兩名重慶籍科學家獲獎。頒獎典禮現場 騰訊供圖「科學探索獎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
  • 莆田籍34歲青年科學家徐集賢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
    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日前,海峽導報莆田全媒體中心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第二屆「科學探索獎」能源環保領域的獲獎人,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徐集賢教授是莆田人。
  • 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其中7位為河南籍學者
    讓科學成為時尚,讓創新成為年輕人的追求。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每人將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拿到300萬元獎金。本屆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1位遂平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獎300萬元!是你同學嗎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來啦!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每人將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拿到300萬元獎金。本屆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公布!他成為寧波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9月26日,記者從寧波團市委獲悉,在經過4個多月的評審後,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此次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寧波市青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平榜上有名,入選領域為「先進位造」。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公布,他成為寧波市首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9月26日,記者從寧波團市委獲悉,在經過4個多月的評審後,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向社會公布。此次共有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寧波市青聯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平榜上有名,入選領域為「先進位造」。
  • 兩名重慶籍科學家獲中國科學探索獎
    【兩名重慶籍科學家獲中國科學探索獎】11月13日,第二屆中國科學探索獎在北京頒獎,傅堯、何旭華兩名重慶籍科學家獲獎。傅堯畢業於重慶市第一中學,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環保。大獎組委會肯定他在生物質資源轉化和利用方面的成績,支持他發展生物質基含氧燃料和呋喃基生物材料,為生物質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遼寧籍女科學家上榜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在北京頒獎。包括遼寧大連籍女科學家陳焱在內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每個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來自騰訊基金會的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