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纖維墊」,它的神奇之處是可以吸附並破壞水中的汙染物。這種「淨化器」由嵌入聚合物纖維中的二氧化鈦納米粒子組成。測試中,研究團隊證明了這種材料確實可以吸附汙染物。不過用的不是水,而是將二氧化鈦納米顆粒暴露在紫外線下,才能消滅汙染物。與其它系統相比,這種設計更加快速、安全、且節能。
實際上,二氧化鈦是一種相當高產的淨化材料。
當暴露在紫外光下的時候,它可以成為光催化劑,釋放出活性氧(ROS)來分解汙染物。多年來,這種能力已經被應用於微流體過濾器、建築吸菸面板、以及讓我們可以在陽光下晾曬衣物的織物塗層。
本例中,二氧化鈦納米顆粒被嵌入高滲透聚乙烯纖維板中,以清除和殺死幹擾物。鑑於纖維本身的疏水性(防水),意味著它們不會吸收水分、但是會吸走汙染物。
在這些墊子吸附了汙染物之後,再用紫外光對其進行照射,即可觸發破壞汙染物的光催化反應。二氧化鈦早已在水處理中使用,但通常需要將大量的原料添加到廢水中(形成泥漿)。
在嵌入的二氧化鈦納米顆粒開始破壞汙染物之前,纖維墊可以先行吸附。
完成光催化這個步驟之後,處理過的水需要再從泥漿中濾出,結果既困難又低效。研究作者之一的 Pedro Alvarez 表示,當前的光催化處理在效率上有兩大限制:
首先,產生的氧化劑比目標汙染物要豐富得多,所以無法破壞汙染物。其次,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保持和分離漿狀的光催化劑,防止其洩露到處理過後的水中。
在某些情況下,過濾泥漿的能源成本,甚至遠超紫外光所需。有鑑於此,研究團隊通過固定催化劑來化解,讓它易於重用和保留 ——「我們不允許它從墊子裡濾出並影響到水」。
二氧化鈦納米顆粒進入了紡織物的氣孔
除了速度更快,研究人員還稱新技術可以節省更過的能源,尤其是應付更髒的水的時候。從蒸餾水到水處理工廠的廢水,纖維墊只需增加兩倍的能量。(相比之下,漿液需要 11 倍)
如果汙染太厚、紫外光難以抵達納米顆粒所在的位置,新技術也支持兩步處理。Alvarez 表示,如果水渾濁,那麼光的滲透會是一種挑戰,這就很有必要了:
你可以把被墊子吸附的汙染物清除掉,接著把它轉移到另一個有更乾淨水的反應堆裡,然後將汙染物破壞掉、把墊子清理乾淨、再拿回來繼續使用。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原標題為《Porous electrospun fibers embedding TiO2 for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water pollutants》。
[編譯自:New Atlas , 來源:Ric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