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SiC納米顆粒修飾碳納米纖維墊用於寬帶微波吸收

2020-10-03 材料分析與應用

本文要點:

  • 柔性且超輕的SiC納米顆粒修飾碳纖維墊,並具有寬帶微波吸收能力。
  • 通過引入SiC納米粒子可以調節碳纖維的阻抗匹配
  • 碳基體可以承受彎曲和扭曲的負荷,具有出色的可靠性。

成果簡介

由於電磁(EM)汙染,輕質且柔性的微波吸收器的需求不斷增長。碳纖維墊具有很高的柔韌性和導電性,因此很有希望。然而,碳纖維的高介電常數導致與自由空間的強烈阻抗失配。因此,本文,西北工業大學張亞妮副教授團隊在《Carbon》期刊發表名為「Ultralight and Flexible SiC Nanoparticle-Decorated Carbon Nanofiber Mats for Broad-Band Microwave Absorption」的論文,研究將SiC引入到碳纖維中,因為它與自由空間具有出色的阻抗匹配。在對SiC納米顆粒進行修飾後,入射的微波可能會滲透到Si修飾的碳(C-SiC)納米纖維墊中,並轉化為內部能量,而不是被反射。

SiC納米顆粒和導電碳納米纖維基質的導電損耗和極化弛豫損耗消耗了EM能量。此外,高柔韌性的碳纖維基體可以承受彎曲和扭曲的載荷,導致出色的靈活性和可靠性。C-SiC納米纖維墊在200次彎曲後的電阻變化小於20%,並且具有RL優異的EM吸收性能在2.15 mm厚度處的最小最小值為-53.7 dB,在2.6 mm厚度處的有效帶寬為7.11 GHz。所提出的策略可以促進用於寬帶波吸收的高度可靠和柔性的基於碳的二維(2D)EM吸收器的設計。


圖文導讀

圖1。C-SiC納米纖維墊的製備程序和柔性變形示意圖。


圖2。原始碳納米纖維和C-SiC納米纖維的SEM圖像


圖3。(a)TEM圖像,(b)HRTEM圖像,以及(c)C-SiC 3 a納米纖維的SEAD圖案。(d)C-SiC 5納米纖維的TEM圖像。


圖4。(a)原始碳纖維氈和C-SiC 1〜6的 XRD圖和(b)拉曼光譜。


圖5。(a)循環彎曲變形下C-SiC納米纖維墊的動態電阻變化比曲線,(b)和(c)彎曲試驗下C-SiC 5的數字照片,(d)輕質C-SiC 5納米纖維墊的照片。


圖6。(a)實際介電常數,(b)虛電容率,(c)切線損耗和(d)具有不同SiC np含量的自由空間,厚度為2.5 mm 的C-SiC納米纖維氈的阻抗匹配度。


圖7。C-SiC納米纖維墊的微波耗散機理示意圖。


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用於靜電吸收的簡易電紡絲方法製備了裝飾有SiC納米顆粒的碳纖維墊。C-SiC納米纖維墊表現出具有高柔性和可靠性的纖維狀形態。提出的方法可以闡明用於寬帶波吸收的高度靈活和可靠的電磁吸收器的設計。


文獻:

相關焦點

  • 天津工業大學:LaF3 摻雜石榴狀多孔碳納米纖維,用於鋰硫電池
    本文要點:首次製備了摻雜LaF3的新型石榴狀多孔碳納米纖維(La @ PCNFs)。高速傳輸通道和強極性界面增強了電化學性能。本文,天津工業大學Weimin Kang與Nanping Deng等研究人員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發表名為「Multifunctional LaF3 doped pomegranate-like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with high-speed transfer channel and strong
  • Commun:靜電紡絲納米纖維上自發形成納米顆粒
    近日,美國加州理工研究人員通過一步電紡絲在光滑納米纖維上自發形成納米顆粒,這是一種低成本且可擴展的製備高表面複合材料的方法。含有質子導電電解質的納米纖維層,即磷酸銫二氫氫銫,由與聚合物混合的透明溶液均勻地沉積在大面積的基質上。在一定條件下,通常光滑的納米纖維在其外表面上大量生成磷酸二氫銫納米顆粒。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科大:低成本輕質納米複合材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
    近年來,碳材料,包括炭黑,碳纖維,石墨烯和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候選吸波材料之一,為了獲得碳質吸收材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根據阻抗匹配和反射損耗理論,探索了兩種有效的策略。首先是構造多孔,中空或泡沫的微觀結構。第二個是修飾碳質吸收劑(尤其是磁性納米顆粒)表面上的異質吸收材料,實現介電損耗和磁損耗的協同效應。
  • 碳納米管:「特立獨行」的神奇材料
    近期,國外一所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一款材料,可吸收99.96%以上的入射光,堪稱材料家族中的「黑洞」。無獨有偶,同樣是碳納米管材料,研究人員利用超過1.4萬個碳納米管電晶體,製造出16位微處理器晶片,並向世界發出了「Hello, World」的信息。碳納米管,作為一種擁有特殊結構的一維量子材料,具備諸多超乎尋常的力學、電學、熱學等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
  • 梧桐果衍生3D磁性多孔碳纖維,實現出色的微波吸收
    1 成果簡介 本文,西北工業大學張寶亮教授課題組與能量密集型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不同,可通過調節CSD技術來控制鈷包封的碳納米管陣列(CNTA)的二元組成和分層的孔結構,而無需外源碳和減少氣氛。微米/納米級結構,0D / 1D積分效應,介電/磁損耗機制以及非凡的3D螺旋/手性配置使MHPF具有出色的微波吸收特性。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納米材料是什麼 納米材料能做面料嗎 納米材料的應用
    納米粒子處在原子簇和宏觀物體交界的過渡區域,從通常的關於微觀和宏觀的觀點看,這樣的系統既非典型的微觀系統亦非典型的宏觀系統,是一種典型的介觀系統,它具有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當人們將宏觀物體細分成超微顆粒(納米級)後,它將顯示出許多奇異的特性,即它的光學、熱學、電學、磁學、力學以及化學方面的性質和大塊固體時相比將有顯著的不同。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本文,天津工業大學張興祥教授團隊在《Energy Technology》期刊發表名為「PolylLactic Acid/Graphene Electrospun Composite Nanofibers for Wearable Sensors」的論文,研究通過靜電紡絲製造聚乳酸(PLLA)/石墨烯複合納米纖維。
  • 《自然·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西工大新聞網4月9日電(東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以有機寬帶隙半導體為例,其綜合性能與材料參數遠遠落後於以GaN/SiC為代表的無機半導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回歸有機半導體的本質以及深層次基礎物理化學問題探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技術價值。近年來,黃維院士和解令海教授帶領的團隊針對分子局限提出了有機納米聚合物(Organic Nanopolymers)的概念,並開創了聚格類有機納米聚合物這一新的研究方向。
  • 青島科技大學與北大等Sic Adv:單壁碳納米管的生長動力學
    (b)顯示化學氣相沉積合成過程中碳納米管壽命的示意圖。過渡金屬(藍色結構)用作催化劑,對延長CNT(左)至關重要,直到催化劑表面上的碳濃度變得如此豐富,以致納米顆粒被石墨或無定形碳包封,並在碳納米管末端形成「帽」。圓柱體並結束CNT的生長(右)。(c)在生長期間的不同時間拍攝的CNT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
  • 自診斷碳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航空智能表皮傳感器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Skoltech製造和材料中心的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一項關於複合結構的研究("由工業環氧色母粒製造的可自我診斷的碳納米複合材料"),該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添加碳形成的多功能材料從納米顆粒到聚合物基質的設計,旨在通過廉價的技術進行自我診斷監測。
  • 北航:製備一種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為了減少電磁汙染,研究人員越來越致力於開發有效的微波吸收材料,該材料可以將電磁能轉換成熱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電能和機械能。在各種EMW吸收材料中,諸如Fe,Co,Ni及其合金等磁性金屬材料因其高飽和磁化強度、高磁導率和強各向異性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外,已知磁性金屬顆粒的電導率和磁性受其微觀結構的影響。
  • 美國研發強度大/導電性強的碳納米管纖維 可用於汽車/航空航天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生產了一種碳納米管纖維,比現有的芳香聚醯胺類合成纖維Kevlar的強度更高,而且還提升了導電率。
  • Pt顆粒修飾等離子體衍生的多孔石墨烯用於氫存儲
    Pt前驅體(氯鉑酸)獲得納米尺寸的Pt顆粒修飾在石墨烯表面。該碳-金屬納米複合材料中,Pt載量約為2 wt.%,顆粒尺寸小於2nm,由於Pt的修飾,其表面化學性質和孔結構均無明顯變化。相較於純的石墨烯,Pt修飾的石墨烯在室溫下顯示出增強的氫吸附行為,這意味著「弱」化學吸附現象的出現,包括可能的氫「溢出」效應。該研究結果為開發新型石墨烯基納米複合材料用於室溫儲氫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 【復材資訊】科學家合成新型碳材料,由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組成
    正如最近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類金剛石的碳納米纖維薄膜的合成」)中所述,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的碳材料具有高濃度的四價鍵合碳(類金剛石的納米纖維具有許多具有4個其他原子鍵合的C原子;這也稱為「 sp3鍵合碳」。研究人云說:「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薄膜是通過在乙炔和氫氣中在基板上加熱直徑為幾納米的銅納米顆粒而合成的。」
  • 類似蒲公英的碳納米管,具有超高吸收能力和發射率的最黑人造材料
    本文要點:類似於蒲公英的結構碳納米管(FCNT),具有超高吸收能力和發射率的最黑人造材料。本研究,通過使用兩步生長方法,合成新穎的分層蒲公英狀花碳納米結構(FCNT)。FCNT在300-2000nm的波長範圍內(變化的光束角度(10°至60°))顯示出近乎完美的吸收≥99.9%。加上0.98的發射率,FCNT被認為是最深色的人造材料之一。觀察到的行為源自FCNT微觀結構內部入射光束的多次散射和隨後的捕獲。
  • 山東大學:三元納米纖維材料,出色的吸波性能
    納米纖維作為具有高形狀各向異性的典型一維結構,可以對材料的電磁性能產生重大影響。高縱橫比可以促進電子傳導,從而進一步擴大傳導損耗能力。此外,納米纖維的相互堆疊對形成三維(3D)網絡是有益的,以增強多次散射。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這些都為納米材料在紡織工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納米材料是21 世紀最有前途的材料,在功能性紡織品和高分子科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1]         1 納米技術在化學纖維中的應用方式        納米粒子的奇特性質為納米技術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應用納米技術開發功能性化學纖維主要有兩個途徑[2]。
  • 電紡PVA/TiC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電容式溼度傳感
    :電紡PVA/TiC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電容式溼度傳感DOI:10.1016/j.microc.2020.104974在本工作中,通過將TiC 納米粒子添加到聚乙烯醇基體中,隨後採用最具成本效益的靜電紡絲技術,製備了基於聚合物PVA/TiC納米纖維的高性能電容式溼度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