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2020-12-19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以Ag-Nanoparticles@Bacterial-Nanocellulose Composite as 3D Flexible and Robust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ubstrate為題,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圖1.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複合結構的製備流程圖。

與常規汙染物相比,毒性有機汙染物具有不易降解、生物累積性、遷移性和高毒性等特點,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傳統的色譜、質譜檢測技術所需設備複雜、檢測周期長,難以實現環境中毒性有機汙染物的臨場快速檢測。

SERS技術因其具有靈敏度高、響應速度快、指紋效應等特點,在環境汙染物的臨場快速檢測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設計和製備敏感性高、信號重複性好的SERS襯底是實現SERS檢測技術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環境中的有機物汙染物由於檢測環境複雜,對SERS襯底的穩定性和機械柔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發柔性SERS襯底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

圖2.(a)體積收縮前細菌纖維素SEM圖像;(b)和(c)不同放大倍數下的體積收縮前的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複合結構的SEM圖像;(d)體積收縮後的細菌纖維素SEM圖像;(e)和(f)體積收縮後的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複合結構的SEM圖像,(f)中插圖為Ag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

目前,已報導的柔性SERS襯底的製備方法主要是將預先合成的貴金屬納米顆粒通過浸塗、過濾等方式修飾到柔性材料表面,這種方法製備的複合襯底中貴金屬顆粒和柔性材料之間連接較弱,貴金屬顆粒的負載數量有限。另外,在檢測過程中貴金屬顆粒容易從柔性基底上脫落,導致檢測信號的穩定性和重複性差。

鑑於此,研究人員採用由細菌納米纖維素組成的三維網絡結構作為柔性載體,利用銀鏡反應在其表面原位生長均勻分布的Ag納米顆粒,獲得了高密度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複合襯底,並利用細菌纖維素乾燥時體積收縮的特性,進一步提高了Ag顆粒密度。

圖3.(a)和(b)超聲前後的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襯底的SEM圖像;(c)超聲前後的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襯底對R6G的SERS光譜圖;(d)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襯底在初始和彎曲狀態下對10-7 M R6G的SERS光譜,其中(d)中的插圖是彎曲狀態和裁剪成不同形狀的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襯底光學照片。

這種高密度的Ag顆粒之間產生大量均勻分布的高活性SERS「熱點」,因此,所製備的複合襯底表現出超高的SERS靈敏度和良好的信號重複性;親水的細菌纖維素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和吸附性,可將目標分子有效捕獲到高SERS活性區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襯底的SERS檢測靈敏度;Ag納米顆粒原位生長並牢牢固定在細菌纖維素三維框架上,有效避免了銀納米顆粒的脫落,因此,該柔性襯底在彎曲、超聲處理等不同的檢測條件下仍然表現出較好的穩定性與高SERS靈敏度。

圖4.(a)在10-5-10-10 M濃度下的福美雙SERS信號;(b)福美雙1382 cm-1特徵峰的強度和濃度對數之間的線性擬合圖;(c)2-萘硫醇在10-3-10-7 M不同濃度下的SERS信號;(d)2-萘硫醇1380 cm-1特徵峰強度和濃度對數之間的線性擬合圖。

利用這種Ag納米顆粒@細菌纖維素複合襯底,不僅實現了對常規探針分子羅丹明6G的檢測,而且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福美雙、2-萘硫醇)的快速檢測,並將其檢測限分別降低到3.8×10-9 M和1.6×10-8 M。此外,福美雙和2-萘硫醇的檢測信號強度和濃度對數之間均呈現良好線性關係,表明該襯底在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定量快速檢測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及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來源:合肥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研究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研究員孟國文課題組,在三維柔性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襯底的構築及其對有機汙染物的快速靈敏響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出Ag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Ag顆粒密度和襯底的SERS活性,實現了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
  • 我學者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實現快速檢測
    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了銀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能夠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銀顆粒密度和襯底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活性,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 我學者對多種毒性 有機汙染物實現快速檢測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了銀納米顆粒修飾的細菌纖維素柔性複合襯底,能夠利用細菌纖維素的體積收縮特性進一步提高銀顆粒密度和襯底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光譜(SERS)活性,實現對多種毒性有機汙染物的快速檢測。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 餘姚檢測幼兒園室內空氣 兩個房間中有機汙染物超標
    此事被曝光後,餘姚市衛生監督所委託浙江中一檢測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對該幼兒園室內空氣品質進行檢測。  昨天,檢測結果出來了:3個房間裡有兩間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超標,含量最高達到了3.1毫克/每立方米,超出合格標準4倍多。  餘姚教育局表示,他們將儘快進行第二次檢測,以找到異味的源頭。
  • 四十年科研創新,助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
    2010 年以後,我國圍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監測進行了多項專題研究,如: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POPs 區域汙染現狀和演變趨勢」、國家環境保護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新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環境管理決策支撐關鍵技術研究」等,2014 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區域運移及演變趨勢研究」立項。
  • 普立泰科亮相2018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論壇
    2018年5月17日-18日,「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論壇2018暨化學品環境安全大會」在成都隆重開幕。本屆大會的主題為「化學品環境安全與控制」。 本屆論壇歷時兩天,與會代表圍繞POPs分析方法、有機汙染物監測與篩查、POPs降解與控制、化學品毒性效應與環境風險分析、新興汙染物汙染與控制等議題進行了交流探討,為我國POPs的消除和化學品環境安全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
    中國網4月14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員在環境中多類典型汙染物生物毒性效應的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隨著環境中汙染物種類和數量的激增,對於汙染物生物毒性的快速檢測和評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7-乙氧基-異吩噁唑酮-脫乙基酶(EROD)作為特定的一種生物標誌物,被廣泛用於研究多環芳烴類汙染物。傳統的EROD測試基於生物活體實驗,存在著耗時長、消耗大量生物樣本的缺陷,因而限制了汙染物的研究數量和研究速度,甚至會導致動物倫理的爭議。
  •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難在哪兒?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隨著工業快速發展和各類化學品的大量生產使用,一些新汙染物對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正逐步顯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重視新汙染物治理」。新汙染物雖然在環境中濃度較低,但具有器官毒性、神經毒性、生殖和發育毒性、免疫毒性、內分泌幹擾效應、致癌性、致畸性等多種生物毒性,同時具有較強的生物持久性、明顯的生物富集性、難以監測等特性,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危害。微塑料等細顆粒物作為可以吸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載體,其危害性更為複雜。
  • 探討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治理
    關鍵詞: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治理技術一、VOCs來源及其危害 1.VOCs來源VOCs的來源包括天然源和人為源。 二、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監測技術 1.TDLAS技術近年來,在環境監測工作中,雷射光譜技術的應用成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
  • 【技術聚焦】水中隱藏的微汙染物不可忽視!
    2) 濃度極低:有機微汙染物在水環境中的濃度非常低(<  µg/L),且種類繁多、性質各異,為它們的檢測和分析提出了很大挑戰,亦難以判斷其相應的環境毒性;3) 難以生物降解:因濃度極低,生物降解效率較低,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與《斯德哥爾摩公約》(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黃俊老師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專業委員會的委員,長期從事POPs環境汙染特徵、物化控制原理與履約對策的研究。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論壇2016暨第十一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學術研討會...
    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使POPs成為一個重要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我國是首批籤約國,2007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中國履行〈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劃》,拉開了我國圍剿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序幕。全面削減和淘汰首批12類POPs物質,是未來數十年我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任務。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嚴重破壞海洋環境
    生活於太平洋中的抹香鯨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人們認為尚未受到汙染的太平洋中部的抹香鯨也難於倖免。由於海洋是地球水域的集中地,這個研究結果就表明全球的水域環境已經受到有機汙染物的嚴重破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很大這些調查結果表明,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觸目驚心。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在我國,糧食和飼料被黃麴毒素汙染的概率很高, 給飼料企業以及養殖業主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人們食用含有黃麴黴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體健康。目前發現的18種黃麴黴菌毒素家族中, AFB1的毒性最為最為強烈,AFM1、AFG1 次之,AFB2、AFG2、AFM2 毒性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誘發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亞硝胺大75倍之多。其毒性的大小因動物的種類、年齡、性別、體況及營養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年幼動物、雄性動物較敏感。
  • 食品中汙染物多氯聯苯的解讀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是以往用作除害劑和工業化學物的有機化合物,又或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副產品。2001年,多國政府通過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此國際公約旨在限制和最終杜絕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生產、使用、排放和貯存,又定出12種最值得關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中包括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
  • 我國科學家在全氟化合物全鏈條遷移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年來,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全氟化合物)產量和使用量大,並能夠從環境進入飼料和食品鏈條,逐漸成為飼料和食品領域新的安全風險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蘇曉鷗團隊闡述了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氟化合物在高蛋白飼料原料中的賦存特徵和在「飼料—養殖動物—人」全鏈條中的遷移轉化與暴露風險,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物質學報)上。
  • 重金屬檢測方法匯總以及國標要求
    所以區別汙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屬性,有助於估計它們對人類的危害程度。鉛、鎘、汞、砷等重金屬,是由於工業活動的發展,引起在人類周圍環境中的富集,通過大氣、水、食品等進入人體,在人體某些器官內積累,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體健康。   (二)毒性:   決定汙染物毒性強弱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質性質、含量和存在形態。
  • 2020版《中國藥典》│遺傳毒性雜質檢測,您準備好了嗎?
    如何建立遺傳毒性雜質的監控能力成為一些製藥企業與檢測機構必須完成的挑戰,需儘早做好相應準備。 藥典二部有10種藥物明確指出在必要時,應採用適宜的分析方法對產品進行分析,以確認相關遺傳毒性雜質的含量符合我國藥品監管部門相關指導原則或ICH M7指導原則的要求。
  • 我國實現顆粒物毒性活體生物標誌物無創在線監測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與復旦大學化學系鄭耿峰教授合作集成利用活體大鼠暴露呼出氣採樣、微流控以及商業化矽納米線生物傳感器創建了dLABer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活體呼出氣中的汙染物暴露生物標記物,可直接用於無創在線研究空氣汙染所導致的健康效應
  • 環境汙染物快速分析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
    隨著雷射器技術、光纖技術以及CCD檢測技術的發展,拉曼光譜儀可以集成為一個小型、快速、簡便的檢測設備,進而使拉曼光譜儀應用於多環芳烴快速分析領域成為可能[4-11]。本論文採用拉曼光譜法檢測不同基底製備工藝對芴的增強效應,為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應用於環境汙染物提供一定的理論與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