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今日科學》網站報導,首次在全球範圍內對海洋哺乳動物體內有毒汙染物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結果令人擔憂。生活於太平洋中的抹香鯨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人們認為尚未受到汙染的太平洋中部的抹香鯨也難於倖免。由於海洋是地球水域的集中地,這個研究結果就表明全球的水域環境已經受到有機汙染物的嚴重破壞。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很大
這些調查結果表明,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觸目驚心。人類生活的各種汙染物、垃圾和化學物質,尤其是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已經把人類最大的環境——海洋深深地汙染了,使得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毒水」。與常規汙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自然環境中滯留時間長,很難降解,毒性極強,能導致全球性的傳播。這類汙染物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進入人體,會導致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人體器官中毒、癌變或畸形,最後造成死亡。
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主持下,從1998年以來,世界各國政府舉行了一系列的官方談判和協商,並於2001年5月達成共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籤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簡稱「斯德哥爾摩公約」)。這個公約決定在全世界範圍內禁用或嚴格限用12種對人類、生物及自然環境危害最大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它們分別是:艾氏劑、狄氏劑、異狄氏劑、滴滴涕、七氯、氯丹、滅蟻靈、毒殺芬、六氯化苯、二惡英、呋喃以及多氯聯苯。「斯德哥爾摩公約」於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
在關於海洋哺乳動物體內有毒物質的研究中,曾經被農民大量施用的農藥滴滴涕是首要汙染物,排名第二位的則是多氯聯苯。滴滴涕會導致人們患胃腸消化道疾病和哮喘、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接觸過滴滴涕的哺乳期婦女的乳汁中含有滴滴涕殘留物,會影響到嬰兒的生長發育。多氯聯苯是一系列不同含氯量的化合物的混合物,被廣泛應用於電力、電磁和液壓設備以及被用於絕緣油、阻燃劑、導熱劑、液壓油、增塑劑和無碳複寫紙。多氯聯苯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和食物中,對環境和人體構成危害。孕婦如果多氯聯苯中毒,胎兒將受到影響,發育極慢。此外,多氯聯苯導致癌症和免疫力低下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抹香鯨是全球海洋健康的指針
新的研究成果是科學家利用一艘名為「奧德賽」號的環球科學考察船上獲得的。該船具有鋼製的船體,長90米。2000年3月,美國海洋聯盟的科學家乘坐「奧德賽」號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地牙哥市出發,開始對全球海洋食物網的汙染狀況進行調查研究,至今也有5年了。船上的12名成員對散布於全球各海域以魚和巨型烏賊為食的抹香鯨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的肌肉纖維內積累了大量的有機汙染物,因此它們就像是全球海洋健康的指針。
研究人員用弩射擊船周圍的抹香鯨,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用弩箭刮掉它們身上一小塊皮膚和鯨脂。接著,波特蘭南緬因州大學的毒理學家塞林娜·哥達德對採自424頭鯨的樣本進行了分析。她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在墨西哥大陸西海岸與加利福尼亞州巴加地區間的考特斯海域中,所研究鯨體內的細胞色素CYP1A1(一種用於化解毒素的酶)的含量,比距陸地幾千公裡遠的海域中鯨體內的含量要高出將近兩倍。這說明考特斯海域內的持久性有機毒物的含量較高,汙染嚴重。
海洋汙染成為全球性大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在鯨體內發現累積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後,人類的食物幾乎找不到一塊淨土了。當我們吃下那些帶有大量殺蟲劑殘餘的海洋生物和食品時,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人的中毒和產生許多併發症,這種食物鏈的汙染是很難切斷的。反過來,海洋汙染又會累及陸地,在世界一些地方有毒的海洋魚類和植物也對陸地造成汙染,並對人的生存造成威脅。美國海洋聯盟的主席及首席生物科學家羅傑·佩恩說:「不論是哪裡的海洋,甚至包括極地的海洋,其中的動物都受到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傷害。」如今,「奧德賽」號停靠在波士頓碼頭進行休整。佩恩的研究小組計劃於2006年至2007年再次進行環球考察,屆時將對生活在特定海洋汙染區域沿岸的居民體內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含量進行測試。
(《中國海洋報》國際海洋版)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