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北極冰川中首次發現了農藥和工業汙染物

2020-09-10 科學交響樂

研究人員最近在挪威群島斯瓦爾巴特群島(通常被認為是「原始」環境)的四個高海拔冰川站點上方的積雪中發現了農藥和工業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可能來源於美國和歐亞大陸,這表明了工業汙染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泛。

孤獨的北極熊


北極汙染物的發現

斯瓦爾巴群島位於斯堪的那維亞北部的北冰洋。目前,群島的57%被覆蓋由冰川和冰帽,它一直受到最小的局部汙染。然而,在7月初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 13種有機氯農藥(一種化學物質,其中包括DDT)和7種工業化合物沉積在冰川飄雪中。通過計算機建模,研究小組將一些汙染物追溯到其可能的起源地,包括美國和俄羅斯。

除煤炭開採業外,斯瓦爾巴群島當地的工業汙染極少,該行業始於挪威於1920年獲得對群島的主權,並於2017年在政府的壓力下崩潰。然而,像無數其他北極地區一樣,斯瓦爾巴群島的冰,土壤和水依然受到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也稱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入侵。

POP 包括農藥和化學藥品,如滴滴涕和多氯聯苯。它們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積性和毒性的特點,可以遠距離運輸。這種化學物質可抵抗環境退化,並逐漸積聚在大型捕食者(例如北極熊)的身體組織中。儘管整個北極地區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都有據可查,但這項研究是人們首次在高海拔冰原處發現人類製造的汙染物。

工業汙染

汙染物的危害

由於來自溫帶工業和農業地區的暖空氣趨向兩極移動,因此北極特別容易受到世界的汙染。而且,雪對於從空氣中「 清除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並將其沉積在地球表面上非常有效。在大氣中,汙染物會凝結在飄落的雪花上,或被飄落的雪花捕獲。

一旦降落在冰川表面,就會降下新鮮的雪(顆粒狀的雪尚未壓縮成冰),然後形成冰。暫時,被降雪捕獲的農藥和工業化合物被捆綁在寒冷的風景中。但是隨著氣候變暖和北極積雪的減少,某些化合物可能會揮發回到大氣中,或者隨著冰融化而帶入周圍的水道。


對於北極地區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積累的擔憂經常被氣候變化的威脅所掩蓋,但許多人將化學物質堆積本身視為一種危機。正如北京大學環境科學教授馬建民所說

  • 「北極變暖融化的冰雪會將這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釋放到空氣和北極水域中,從而增加當地居民和海洋食物網的健康風險。」

因紐特人的困擾

儘管極少參與汙染活動,但整個北極的土著人民仍然最嚴重地感受到了這些健康影響。

北極的土著人民飲食習慣是當地食物,但是這些來源卻積累了高水平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已發現脂肪類魚類,例如大比目魚,鯡魚,cat魚和某些種類的鮭魚,都含有這些有毒化合物。北極熊,海豹和鯨魚擁有更多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北極土著在切割海豹肉


研究發現,經常食用海豹,鯨魚,北極熊和海鳥的人血液中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濃度相對較高。對於依靠海洋哺乳動物的土著人民來說,幾乎不可避免地要攝取這些汙染物,其後果是巨大的。在因紐特人中,相關的健康風險包括免疫系統併發症,嬰兒傳染病增加和成人高血壓。

因紐特人活動家,前因紐特人極地理事會國際主席希拉 ·瓦特·克魯蒂埃(Sheila Watt-Clouti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 「世界因紐特人成為工業副產品和所使用農藥的淨接受者。我們得到了所有的負面影響。高濃度的汙染物留在北極,位於北極水槽底部,我們的海洋哺乳動物生活和食用。」

環保立法的艱難

2001年5月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或多或少反映了北極土著人民的關切,該公約規範了某些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生產和釋放。該公約包括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研究中檢測到的13種農藥中的11種,但不包括「毒死RIF」。由於其有害特性,該化學品在北極地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所有研究地點都大量發現了它。

儘管有證據表明「毒死RIF」會損害兒童的大腦發育,但是川普政府領導仍然拒絕在限制使用該「毒死RIF」的法案上簽字。在此之前,川普政府還退出了《巴黎協定》,在環保方面美國政府不僅是不作為,還是一個攪屎棍。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加入歐洲禁止該農藥的禁令,該禁令通常適用於玉米,大豆,棉花以及各種水果和蔬菜等農作物。

相關焦點

  • 北極「最乾淨地區」被汙染,冰川含多種農藥和化合物,影響開始了
    正當科學家為此事憂心不已的時候,現在又有一條壞消息傳來,科學家在北極圈地區發現了農藥和工業化合物,這意味著北極地區已被人類活動所汙染。2020年7月,研究人員對挪威群島最北的斯瓦爾巴特群島進行了科學調查,在四個高海拔冰川站點頂部雪中發現了十幾種農藥和工業化合物。
  • 北極冰川出現汙染物,人類的影響開始顯現,該怎麼辦?
    但如今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北極冰川加速融化,每年都有大量冰川消融,比如北極格陵蘭島去年一年融化了5000多噸冰川。那就是在北極冰川發現了農藥、工業化合物等汙染物。雖然北極的人類活動很少,除了那些土著居民外,根本沒有工業,但如今看來人類的影響開始在北極顯現。
  • 中國科學家在北極高緯度地區發現新型汙染物
    熱點背後    參與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的科學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最新研究發現,一些新型溴代阻燃劑、全氟烷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質首次在北極高緯度海區出現。    蔡明剛說:「從已有研究結果看,以有機氯農藥為例,自上世紀80年代這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被禁止生產及使用以來,這類物質在北極海水中的濃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    一直以來,北極地區就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也是北半球人類活動產生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主要「埋葬地」。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飄」入青藏高原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研究員叢志遠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特徵和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熊體內有農藥冰上有塵埃 誰弄髒北極小鎮?(附圖)
    中國科考隊在這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本報記者在此進行了一個多月的隨隊採訪,發回了他在北極看到的環境汙染狀況。  在斯瓦爾巴德群島一處冰川的高處,北京大學環境中心的朱彤教授採集了數個冰雪樣本。「人類已經在北極熊體內發現熱帶地區的農藥殘餘。這些農藥汙染是循著一條怎樣的路線從萬裡之外的赤道附近遷移到北極地區的呢?
  • 「北冰源」海參 來自加拿大北極冰川的問候
    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北冰源」加拿大北極冰川參「北冰源」加拿大北極冰川參,來自加拿大北部北極冰川海域,加拿大幅員遼闊,緯度較高,冬季漫長而寒冷,尤其北部地區終年被冰雪覆蓋。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齊芳、通訊員劉曉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將加劇科學家們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得出這一結論。叢志遠課題組通過分析納木錯和珠峰地區大氣氣溶膠長期觀測數據,發現氣溶膠光學厚度(AOD)大多在每年4月呈現明顯年度峰值。
  • 最新科學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合作者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了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光明日報光明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齊芳、通訊員劉曉倩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將加劇科學家們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得出這一結論。叢志遠課題組通過分析納木錯和珠峰地區大氣氣溶膠長期觀測數據,發現氣溶膠光學厚度(AOD)大多在每年4月呈現明顯年度峰值。
  • 北極3千米的冰川下發現生命,只有困住它們,才能解救人類!
    南極和北極作為地球上的極端地區,被稱為地球最後的淨土,對於人類而言很少有生物能在此生存,氣溫升高讓南極和北極突破最後防線,早在今年2月份南極受到高溫的影響,本以為這只是給人類一個警告,轉眼進入7月份,北極出現熊熊山火,眾所周知在北極圈內西伯利亞凍土層,含有大量的礦物質資源,同時存有上萬年的古老化石,前段時間科學家便在北極冰川下3000米處發現了新生命。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據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介紹,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具體特徵和相關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中國新聞網】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明知故問 | 北極冰川融化為何越來越快?
    化石燃料燃燒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了地球大氣中積累更多的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會將熱量困在大氣中,加劇氣候變暖的趨勢,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冰川融化,裸露出冰川下的地面。研究表明,冰川能夠吸收約20%的太陽熱量,並且將剩餘的80%反射回去,而裸露的地面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點,裸露的地面會吸收大部分熱量,反射熱量的比例也就變小了。
  • 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是工業汙染物導致的嗎?
    科學家目前在北極上空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一般來講,只要臭氧層中的臭氧O3含量低於50%,那麼就可以稱之為臭氧層空洞。這次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層空洞極其巨大,約有3個格陵蘭島那麼大,一時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些網友猜測這是不是預示著地球氣候將出現變化呢?
  • 北極海冰減少,加速汙染物翻越喜馬拉雅山向青藏高原傳輸
    、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合作者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具體特徵和相關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北極和南極都是白雪覆蓋的地區,它們一起構成了地球的寒帶。極地冰的主要存在類型是冰蓋。所謂冰蓋是指面積大於5萬平方千米的巨大冰川體,是陸地冰川的特殊類型。 冰蓋是陸地冰的主體,當前僅存的冰蓋為南極冰蓋和格陵蘭(位於北極地區)冰蓋。
  • 北極冰川正在快速融化,2030年可能融化完
    不過,聯合國最近發表的一份新研究報告稱:從格陵蘭島冰川目前融化速度來計算,到2030年後,這裡所有的冰山和冰川可能不復存在。該報告指出,跟南極洲冰川相比,北極比較脆弱。到2050年,北極氣溫將繼續上升3至5攝氏度。溫度的升高會導致格陵蘭島附近海冰迅速融化。
  • 格陵蘭冰川加速融化中:是否,北極的冰川會消失?
    它覆蓋了格陵蘭島的大部分,融化之後通過冰川出口流向大海。近幾十年,冰川正在迅速地流失。新的研究表明,現今冰川的冰流失量比1985到1999年之間多出了14%。冰川正以每年約5億噸的速度流失,超過了年均降雪能夠增加的冰量。
  • 格陵蘭冰川加速融化中:是否,北極的冰川會消失?
    這片位於北極的冰原是僅次於南極洲的世界第二大冰原。它覆蓋了格陵蘭島的大部分,融化之後通過冰川出口流向大海。近幾十年,冰川正在迅速地流失。新的研究表明,現今冰川的冰流失量比1985到1999年之間多出了14%。冰川正以每年約5億噸的速度流失,超過了年均降雪能夠增加的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