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文發布|《海洋汙染物指南:人類健康和海洋生物面臨的毒害威脅》

2021-01-19 海洋知圈

【導語】2018年,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網絡(InternationalPOPs Elimination Network, IPEN)製作和發布了OceanPollutants Guide Toxic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and Marine Life. 2019年3月,無毒先鋒完成了該報告的翻譯,中文名為《海洋汙染物指南—人類健康和海洋生物面臨的毒害威脅》(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可下載報告中文版)。


對於海洋、海洋生物,以及那些依靠海洋來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並創造出海洋文化的人們而言,海洋汙染物正在影響他們的健康。

人類有意或無意釋放的日漸增加的化學混合物,以及隨波逐流的廢棄物特別是塑料廢棄物,正不斷進入江河湖泊和海洋環境。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海洋中的無氧「死區」面積已經翻了兩番,這是氣候變化、汙染和水溫升高的直接結果。死區目前的面積與歐盟相當。低氧沿海區域是營養物(氮和磷)、有機物和汙水徑流的直接結果,其面積是以前的十倍。沿海生態系統在很短的時間內由於人類活動而發生了巨變,生態影響巨大。

圖源:IPEN

海洋汙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內分泌幹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汞和重金屬化合物、農藥、藥物、石油、塑料廢棄物和相關化學品(如雙酚A(BPA)和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個人護理用品以及其它工農業排放物等。

全世界每年約有多達200億噸的廢棄物最終進入海洋,並且通常沒有經過任何初步處理。鑑於2050年的世界人口或將達到97億,目前的資源消耗水平和廢棄物及汙染物產生速度顯然無法持續。即使是回收活動也可能會在無意中導致汙染物的再次循環。

所有海洋環境,從海岸線到公海,從海面到海底、深海沉積物甚至北極海冰,目前均已發現了塑料汙染。磷蝦、魚類、軟體動物、海鳥、海龜和海洋哺乳動物等各種海洋生物體內也發現了微塑料。

暴露於化學汙染物的海洋生物在細胞、有機體、種群和群落等諸多層面受到影響。人類也因為接觸那些被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持久性生物累積性有毒物質等化學物質,以及汞和微塑料汙染的海產品而受到影響。

圖源:IPEN

應對海洋汙染需要對我們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做深刻的改變。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問題,無法通過往常的手段並依賴現有的管理實踐和政策得到解決。目前的監管制度是分散的,並未涉及真正循環經濟框架內的資源開採、產品設計、製造、利用和循環再利用。急需的變革需要政治意願和領導力。

我們都是大海的子民,受到海洋汙染的負面影響。所有地表生物均依賴於海洋的健康狀況。但海洋的健康和有損其健康的汙染物最終影響了我們所有人。

【視頻推介】除了譯製本報告,無毒先鋒還製作了《海洋汙染,讓你看見》電子影像展,讓你直觀地感受海洋汙染如塑料、重金屬、農藥和內分泌幹擾物等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全身附滿藤壺的海龜、剛產下蛋就死亡的暴雪鸌、白化的珊瑚、脊柱彎曲的斑馬魚、雌雄同體的軍曹魚,總有一張能戳中你的淚點……

點擊即可觀看電子影像展

【報告下載】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複製以下連結進行下載:

http://www.toxicsfree.org.cn/images/file/20190321160139123912.pdf

感謝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阿拉善SEE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本文內容及意見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與阿拉善SEE基金會的立場或政策無關。
點擊閱讀原文可下載IPEN海洋汙染報告。


相關焦點

  • 「海洋PM2.5」 人類健康新威脅
    浙江在線杭州2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藍色大洋正面臨一種全新汙染物的威脅。從遠洋船的甲板上望向碧波蕩漾的海面,或是身著潛水設備在魚類和珊瑚之間暢遊,你可能察覺不到任何異樣。然而,科學家們卻不這麼想。  微塑料——這種細小的顆粒,正在給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帶來巨大的潛在危害。  微塑料不是我們過去熟悉的那種一眼可以辨認出來的「白色垃圾」,卻在浩渺的大海中幾乎無處不在。
  • 海洋PM2.5對人類健康有哪些新威脅?本周六浙圖講堂與你面對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鄭佳穎 黃煒塑料作為20世紀影響人類的重要發明,歷經百年的發展,今天塑料製品已經隨處可見,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塑料」。微塑料不僅嚴重威脅著海洋生物的安全,也會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危害和風險。
  • 三機構發布《海草——海洋之肺:海草對環境和對人類的價值》報告|...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中國綠髮會「走出去」辦公室注意到6月8日發布的一份關於海草床的權威報告。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0年6月8日發布的新聞,海草床作為「海洋之肺」,對環境與人類具有重大的價值。
  • 聯合國發布研究報告稱全球海洋垃圾防治形勢日趨嚴峻
    據聯合國網站報導,12月5日,在墨西哥坎昆市召開的聯合國第13次生物多樣性會議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了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全球海洋垃圾防治形勢日趨嚴峻,呼籲各國加大力度制定措施加緊治理。受到垃圾威脅的海洋生物與日俱增這份名為「海洋垃圾:理解、預防和減輕對海洋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的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從663種增加到817種。
  • 為什麼說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而是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繪製的一張觸目驚心的全球海洋汙染地圖。這張地圖顯示,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種不同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這些活動包括海上採油、商業船運、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入侵、漁業捕撈、各種人為汙染等。將17項人類活動綜合起來,就得到了人為海洋危害的示意圖。示意圖顯示,人類活動的影響已遍及全球各處海域。毫無疑問,海洋的汙染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3放射性物質汙染這種汙染主要來源於核武器爆炸、核工業和核動力船艦的排汙。放射性核素容易被海洋生物富集,會通過輻射作用繼續對海洋生物和人類產生危害。4熱汙染熱汙染主要來自於各種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冷卻水,它們被排放入海後,會導致局部海區水溫上升、溶解氧含量下降,從而影響海洋生物的正常新陳代謝,甚至改變動植物的群落面貌。熱汙染已經成為沿岸海域環境安全的重要潛在威脅。
  • 海洋保護新研究:防曬霜保護了人類卻威脅海洋生物
    防曬霜對於海洋的影響是近10年來的研究熱點。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防曬霜中有效成分不利於海洋生物生存的文章有上百篇。在防曬霜成分對海洋造成的危害爭議下,另闢蹊徑,研發環境友好的防曬產品是當務之急。炎炎夏日,各大海灘「餃子宴」又開席了。
  •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嚴重破壞海洋環境
    生活於太平洋中的抹香鯨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即便是那些生活在人們認為尚未受到汙染的太平洋中部的抹香鯨也難於倖免。由於海洋是地球水域的集中地,這個研究結果就表明全球的水域環境已經受到有機汙染物的嚴重破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很大這些調查結果表明,人類對海洋的汙染觸目驚心。
  • 聯合國警示:地球環境破壞導致人類健康威脅增大
    聯合國報告警示:地球環境破壞導致人類健康威脅增大科技日報訊 (記者田學科)日前,一份由70多個國家250名科學家和專家撰寫的聯合國報告警告稱,地球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健康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在倫敦大學學院可持續資源研究所教授保羅埃金斯共同主持的聯合國第六版《全球環境展望》(GEO-6)系列報告中,研究人員指出,地球淡水系統中汙染物所導致的抗生素耐藥性增加,可能成為2050年人類的頭號致死因素,並導致影響男性和女性生育能力及兒童神經發育的內分泌幹擾物的進一步增加。
  • 地化所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來源與成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日益增長的人類需求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全球範圍內海洋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在綜合考慮多種海洋汙染源和影響因素,如廢棄藥品、相關新型汙染物、水華及毒素、海水酸化、貨船破損和舊船改造工業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等,系統介紹了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的來源、成因、控制機制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部分成果已在第二屆海洋生物科技大會上做了報告。
  • 沿海低氧區擴大 海洋生物恐遭新一輪全球性滅絕
    在已知區域性和全球性滅絕的海洋魚類中,超過60%緣於過度捕撈。  多名科學家參與撰寫的一份報告顯示,汙染和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正把海洋生物推向大規模滅絕的邊緣。  他們呼籲,保護海洋,刻不容緩。  據新華社電  報告稱海洋健康惡化較預期更糟  海洋保護機構國際海洋現狀計劃(IPSO)近期集合全球27名頂尖海洋學家,為海洋生態狀況做「體檢」。今年4月,這些科學家聚首英國牛津大學,完成撰寫調查報告,打算呈遞聯合國。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大約80%的海洋汙染,包括塑料、化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來自基於陸地的人類活動。」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給出的結論。  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  《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
  • 如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保護區數量和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對象類型日益豐富,使得中華白海豚、文昌魚、中國鱟等海洋生物物種,貝殼堤、陸連沙堤、牡蠣礁、海蝕地貌等海洋自然景觀和遺蹟,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溼地等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然而,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一份《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過去40多年,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減少過半。
  • 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危機 碳排放改變海水化學成分
    ,有明顯跡象表明,人類已對海洋造成顯著破壞,但現在還有時間避免災難發生。和陸地相比,海洋仍有望恢復生態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的生態學家麥考利在《科學》雜誌前天刊載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我們可能即將面臨大滅絕。」  該研究報告的另一名作者、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海洋生態學家平斯基說:「我們可說是非常幸運。(海洋受到的)衝擊正在加速,但還沒有到不可逆轉的地步。」
  • 海洋中的垃圾,你也是締造者
    但是塑料垃圾正一天天毒害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毒害著我們的地球,毒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向塑料垃圾宣戰刻不容緩,這將是全人類的戰爭!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汙染點有很多,其中微塑料便是塑料垃圾演變的一種極難對付的生態殺手!微塑料會汙染河流、湖泊、海洋等有水存在的地方,它們影響水生生物的健康,也有影響人類的健康狀況。
  • 報告稱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可能滅絕大量海洋生物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昨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根據全省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及相關資料編制的《2012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公報》顯示,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
  • 氣候變化對海洋和冰凍圈有何影響?IPCC特別報告重點評估
    9月25日17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摩納哥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IPCC稱,這份報告傳達了海洋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多年來一直在說的話:在過度捕撈、汙染、氣候惡化的壓力衝擊下,海洋開始崩潰。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Lisa Speer認為,「海洋正在失去自我維持的能力。
  • 調查報告:海洋垃圾有六至八成是塑料製品
    新華社香港10月28日電(記者夏凡)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28日發布調查報告稱,香港擁有豐富的海岸及海洋生物多樣性,但海洋環境卻長期受到海洋垃圾的困擾,而海洋垃圾有六至八成是塑料製品。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合作夥伴於2014年6月起展開為期兩年的「育養海岸」計劃,通過海洋垃圾及生態調查追溯垃圾源頭。
  • 全文|環保部發布《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環保部發布《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的公告。》的公告為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有關要求,進一步規範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工作,我部制定了《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現予發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