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2020-12-05 吾谷網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吾谷網2017-04-10 22:30:52

閱讀(18809)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簡寫 AF)主要為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溫暖與潮溼的氣候地區糧食和飼料凡是被黃麴黴和寄生麴黴汙染的都可能存在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簡寫 AF)主要為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溫暖與潮溼的氣候地區糧食和飼料凡是被黃麴黴和寄生麴黴汙染的都可能存在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最易汙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製品,其次是小麥、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程度輕些。 在我國,糧食和飼料被黃麴毒素汙染的概率很高, 給飼料企業以及養殖業主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人們食用含有黃麴黴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體健康。


一、黃麴黴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經確定的黃麴黴毒素的結構有AFB1、AFB2、AFM1等 18 種, 它們的基本結構中都含有二呋喃環和氧雜萘鄰酮(又名香豆素), 前者為其具有毒性的結構,後者可能與其的致癌性有關。黃麴黴毒素很難溶解於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於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醯胺(DMF)等有機溶劑中。分子量為 312-346,熔點為 200-300℃,黃麴黴毒素耐高溫,通常加熱處理方式對其的破壞很小, 只有在熔點的溫度下才能發生分解。 黃麴黴毒素遇鹼情況下能迅速分解, 但此應可逆, 即在酸性的條件下又能復原。一般來說,溫度30℃、相對溼度80%、穀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適合黃麴黴繁殖和生長。在 24-34℃之間, 黃麴黴菌產毒量最高。 幾乎所有穀物、飼草和各種食品(包括畜產品)都可作為黃麴黴基質。


二、黃麴黴毒素對動物和人的危害

2.1 黃麴黴毒素對動物的危害

      黃麴黴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發現黴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種。目前發現的18種黃麴黴菌毒素家族中, AFB1的毒性最為最為強烈,AFM1、AFG1 次之,AFB2、AFG2、AFM2 毒性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其誘發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亞硝胺大75倍之多。其毒性的大小因動物的種類、年齡、性別、體況及營養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年幼動物、雄性動物較敏感。

      黃麴黴毒素具有很強的誘導突變、抑制免疫以及強致癌的作用。黃麴黴毒素起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臟,動物的中毒症狀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機能發生障礙及神經系統的紊亂為特徵。急性中毒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慾廢絕,運動失調,排洩停止,肝炎,黃疸,肝臟充血、出血、腫大、變性和壞死,並且伴有比較嚴重的血管和中樞神經的損傷,動物中毒後幾小時至幾天內發生死亡。 慢性中毒的早期症狀表現為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生產性能降低,胴體和蛋殼品質出現下降,後期出現黃疸,脂肪肝、肝損傷以及抑制動物的免疫機能和致癌等作用。

2.2 黃麴黴毒素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黃麴黴毒素被公認為強致肝癌的物質,其中黃麴黴毒素B1(AFB1)的致癌性最強。如果長期食用含有低水平黃麴黴毒素的食物的人,其肝臟將受到較大的損害。最近在第三世界的國家報導了人許多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的新證據,其綜合病症的顯著特徵為嘔吐、腹痛、肺水腫、驚厥痙攣、昏迷、大腦水腫而引起死亡和肝臟、腎形礦脈和心臟的脂肪過多。1988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黃麴黴毒素B1列為人類的強烈致癌物之一,這已經被許多亞洲和非洲的流行病研究者證明在日糧黃麴黴毒素和肝細胞癌(LCC)有正效應得到證實。另外,人因黃麴黴毒素而致癌可能與年齡、性別、營養狀況以及肝或者寄生蟲感染有關。Shank 等(1972)在泰國調查市售的食品和家庭的熟食(膳食),計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攝入的黃麴黴毒素量,發現黃麴黴毒素的攝入量與肝癌發病率的地區分布相一致。 菲律賓的玉米和自製花生醬黃麴黴毒素汙染嚴重,其中一個以玉米做為主食的地區與另外一個經常食用自製花生醬的地區,肝癌的發病概率比其他的地區高約7倍以上,在食用花生醬的居民之中, 曾測定吃花生醬後人尿的黃麴黴毒素代謝產M1,在7個每天由食用花生醬而攝入黃麴黴毒素B1 11.2-15.0 毫克的兒童的尿中,有三個樣品測出 M1。


三、中國及主要國家對黃麴黴毒素的限量標準

3.1、中國和主要國家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

3.2、其他國家和組織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

    (1)、WHO/FAO標準。國際衛生組織(WHO)/世界糧農組織下屬的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推薦食品、飼料中的黃麴黴毒素最大允許殘留量標準為總量(B1 B2 G1 G2)小於15μg/kg;牛奶中M1的最大允許量為0.5μg/kg

    (2)、南非標準。1990頒布了黃麴黴毒素的最大允許限量標準為: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總量小於10μg/kg,其中黃麴黴毒素B1的殘留量小於5μg/kg。

    (3)、其他標準。印度的限量標準為花生中黃麴黴毒素B1的含量小於30μg/kg;越南和阿根廷的限量標準為黃麴黴毒素B1小於20μg/kg。


四、黃麴黴毒素常用檢測方法

    目前檢測黴菌毒素的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確認方法和快速方法。確認方法主要基於理化儀器設備,如薄層色譜法(TLC)、氣相色譜法(GC)、高壓液相色譜法(HPLC)和各種聯用技術如氣質聯用(GC-MS)、液質聯用(HPLC-MS)等;快速方法主要是基於免疫化學基礎上的免疫分析方法如免疫親合柱-螢光檢測(IAC-FLD)、酶聯免疫吸附法(ELlSA)和膠體金免疫層析方法等。

    結果準確、法定認可是理化方法最大的優點,但是儀器設備價格昂貴,前處理過程複雜、操作繁瑣、效率低,成本極高,因此不適用於大規模樣本的篩查和日常的內控檢測。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方法和膠體金快速檢測卡是企業常用的快速檢測方法,但也均存在各自的優缺點:ELISA 方法能靈敏度相對較高,且能定量檢測,但操作的過程相對複雜,步驟較多,檢測時間較長,對環境和人員要求高,環境和基質幹擾嚴重,且需要使用標準品,對操作人員危害比較大;膠體金檢測卡可以滿足現場快速的要求,能在5-10min內快速測定,但是只能定性,且靈敏度較低,肉眼觀察主觀性較強,重複性差。


五、上海飛測黃麴黴毒素FPOCT快速定量檢測方法

      上海飛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於領先的螢光定量FPOCT技術平臺,開發出了黃麴黴毒素螢光定量快速檢測系統,結合了膠體金快速、酶聯免疫定量以及色譜法準確的特點,僅需8min快速準確定量的測定出糧油穀物飼料中的黃麴黴毒素,靈敏度高(0.5ppb),線性範圍寬(1-75ppb),結果高度符合國標法,為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檢測和控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

 

 

5.1、上海飛測黃麴黴毒素FPOCT快速定量檢測原理

    當將樣品滴加在加樣區時,樣品中的待測物與結合墊中的螢光微球標記抗體結合併通過毛細作用向前層析,當達到檢測區後,檢測線T線上固定的抗原與剩餘的部分螢光微球標記抗體結合,檢測線T線上結合的螢光微球標記抗體的量與樣品中待測物的量成反比,質控線C線結合的螢光標記物樣品中待測物的量無關,其它螢光標記物繼續層析達到吸收區。層析結束後,採用螢光讀數儀的讀取T線和C線的螢光強度並計算T/C值,通過儀器內置的標準曲線即可計算出樣品中待測物的含量。

2、上海飛測黃麴黴毒素FPOCT快速定量檢測方法的特點

u  8min快速準確定量: 集膠體金快速檢測、酶聯免疫定量檢測、色譜質譜準確檢測的特點於一身,可在8min內實現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測定;

u  小巧便攜:既可用於實驗室常規檢測,也可用於收糧現場快速檢測;

u  內置定量標準曲線:儀器內置標準曲線,無需檢測時再做標準曲線,既節省了成本,也避免了操作人員與黴菌毒素的接觸,保護操作人員的安全;

u  隨到隨檢:對檢測樣本量無要求,既可單個或少量樣本隨到隨檢,也可大量樣本同時檢測,檢測成本無區別;

u  基質幹擾小:基於時間分辨螢光技術原理,有效降低基質幹擾,既適用於小麥、玉米、高粱等原料檢測,也可對DDGS,麩皮、粕類等特殊樣本檢測,無需對提取液進行任何pH的調節,操作方便,結果準確;

u  操作簡便:樣品提取完後僅需一步加樣即可,操作及其簡便赫人性化,操作人員僅需短期培訓就能熟練掌握;

u  遠程網絡支持:儀器可通過網絡自動進行標準曲線讀取、軟體升級、問題故障診斷、質量控制等;

u  數據上傳及溯源管理:螢光定量分析儀具備數據無線上傳的功能,可根據客戶的需求定製開發

相應的數據管理和溯源管理系統,實現公司總部對各分公司、上級監管部門對下級監管部門或者監管部門對各監管對象檢測數據的實時掌握和分析;

u  性價比高:花膠體金試紙條的價格,獲得色譜質譜檢測的質量和結果,並且節省人力物力,大幅降低檢測費用;

5.3、上海飛測黃麴黴毒素FPOCT快速定量檢測方法與其他方法學性能比較

相關焦點

  •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黴菌毒素是黴菌代謝產生的一類有毒產物,會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對人和動物都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黴菌毒素中的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具有最強的致癌性。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摘要:黃麴黴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種致癌性較強的劇毒物質,主要由麴黴屬真菌產生,廣泛存在於食品及其動物飼料中,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黃麴黴毒素具有穩定的結構,一般的處理很難將其去除。因此如何將黃麴黴毒素有效檢測確保食品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 李培武:黃麴黴毒素靶向抗體創製與高靈敏檢測技術
    儀器信息網訊 黃麴黴毒素是廣泛汙染農產品的一類強致癌、劇毒性真菌毒素,黃麴黴毒素又分多種。目前常用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方法常見以酶聯免疫為基礎的免疫分析法、免疫親和分析法等。但是這類方法通常有抗原抗體特異性差,檢測靈敏度低等缺點。
  • 「螢光檢測技術及裝備」和「黃麴黴毒素分析儀的研發及應用」項目...
    所研製的螢光檢測器對黃麴黴毒素B1的檢測下限≤0.03ng/mL。由於食品類中必檢的黃麴黴毒素有B1、B2、G1、G2及代謝產物M1等,其中B1的毒性最強,具有強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作用。楊永壇談到,受異常氣候、環境汙染等因素影響,我國一些地區糧食汙染(真菌毒素等)長期存在,帶來的質量安全隱患比較突出,對食品安全構成較大威脅。全國每年3100萬噸糧食被真菌汙染,佔糧食產量的6.2%。糧油產品質量安全有效控制、風險監測與市場監管等需要依賴於新型準確、高靈敏、快速、低成本監測技術與裝備。
  • 無所遁形 直擊黃麴黴毒素檢測過程
    兩套設備防數據「打架」  「我們公司去年花200多萬元進口的設備,除了檢測黃麴黴毒素外,還能檢測三聚氰胺、重金屬、藥殘等指標,以前主要檢測三聚氰胺,現在黃麴黴毒素也是檢測重點。」王紅衛說,一旦這些有害物質中檢出含量比較大,還會用更準確的儀器進行再一次檢查,「比如牛奶裡黃麴黴毒素M1的檢測,國家規定是不能超過0.5微克/千克,我們一般都要求不能超過0.1微克/千克,如果一旦超過0.1微克/千克,我們將會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時間比酶標儀長,需要七八個小時,但更加準確,檢測三聚氰胺也是用這個液相色譜儀。」
  • 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原理:黃麴黴毒素B1快速檢測卡應用競爭抑制免疫層的原理,樣本中的黃麴黴毒素B1在側向移動的過程中與膠體金標記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結合,抑制了抗體和NC膜檢測線上黃麴黴毒素B1-BSA偶聯物的結合。
  • 2020版《中國藥典》 | 睿科中藥材中黃麴黴毒素測定的解決方案
    1.介紹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 AF)是一類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的代謝產物,具有誘發人體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作用,主要的汙染物有黃麴黴毒素B1, B2, G1, G2。
  • 花生油黃麴黴毒素常用去除手段
    黃麴黴毒素一種毒性很強的天然毒素對於黃麴黴毒素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談之色變,從它的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有毒物質,其中以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厲害,含量超過5ug/kg就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食用油作為每天都接觸的用油,尤其是花生油在眾多食用油中是黃麴黴毒素高發率的植物油之一
  • 【科普知識】如何遠離黃麴黴毒素?
    你吃進嘴裡的,可能還有致癌物黃麴黴毒素!1毫克致癌,20毫克致命有毒!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尤其是黃麴黴毒素B1,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致癌!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
  • 送檢3份花生米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目的:檢測花生米中是否含有黃麴黴毒素   實驗地點: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實驗室   實驗人員:檢測師黃曉豪朱妍華商報記者   實驗樣品:   在大型超市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1,在社區便利店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2,在自由市場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3。
  • 黃麴黴毒素、磺胺類藥物(HPLC-柱後衍生法)的檢測方案
    黃麴黴毒素主要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 因此國際上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有嚴格的限量要求。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日常檢驗發現在大豆、穀物、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
  • 南寧疾控中心指導基層疾控中心開展黃麴黴毒素檢測
    為更好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11月30日,南寧市疾控中心提供師資、分析操作平臺和儀器設備,對馬山縣疾控中心的實驗室人員進行黃麴黴毒素檢測技術培訓。黃麴黴毒素是1類致癌物,主要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類堅果中,尤其容易汙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此次對馬山縣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培訓的內容是準確檢測玉米中的黃麴黴毒素。培訓老師從樣品取樣要求、前處理、淨化、上機分析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逐一講解,現場手把手指導學員實驗操作。
  • 黃麴黴毒素的自白
    大家好,我們就是大家十分關注的「致癌明星」——黃麴黴毒素家族!我的家族有黃麴黴毒素B1、B2、G1、G2、M1、M2。其中M1就是曾經的「牛奶中毒事件」中被檢測出來的物質。在天然汙染的食品中以「大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它的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1993年,我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致癌物,也成就了我們家族的臭名昭著。
  • 雲南農大:普洱茶檢出黃麴黴毒素結果失實,系受植物多酚幹擾
    報告會上,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宣軍教授作了「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普洱茶中黃麴黴毒素方法研究與驗證」,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龔加順教授作了「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與驗證——建議加快建立相關檢測方法及標準」,盛軍教授作了「雲南普洱茶科學研究行動計劃(2007—2017)」報告,從多角度介紹了普洱茶黃麴黴毒素檢測研究進展情況。
  • 黴菌毒素對人體危害大 市場呼喚食品檢測儀器積極參與
    在食品行業,已報導的對人和動物造成危害作用的黴菌毒素大約有200種,世界上每年大約有25%穀物遭受各種黴菌汙染,危害較大的主要有黃麴黴毒素、嘔吐毒素、赭麴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伏馬毒素、T-2毒素等,這些毒素對農產品及飼料的汙染在200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根源。因此,必須要使用儀器對黴菌毒素進行檢測。
  • 深圳消委會共測評十款普洱茶:均未檢出黃麴黴毒素
    普洱茶中到底有沒有黃麴黴毒素?為此,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和坪山區消費者委員會共同委託深圳市品質消費研究院開展普洱茶試驗,由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對普洱茶中黃麴黴毒素進行檢測,用專業、嚴謹客觀的實驗室數據幫消費者解答真相。昨日,深圳市消委會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本次檢測的黃麴黴毒素包括黃麴黴毒素B1、B2、G1。結果顯示,十款普洱茶中黃麴黴毒素均沒有檢出。
  • 從發展角度探索真菌毒素檢測技術 分析儀器「大有可觀」
    我國重點關注黃麴黴毒素(主要是aflatoxinB1,AFB1和aflatoxinM1,AFM1)、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e,ZEN)、赭麴黴毒素(ochratoxinA,OTA)、展青毒素(patulin,PAT)、T-2毒素(T-2toxin,T-2)和伏馬毒素(fumonisins,FBs)等。
  • 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B1 能致人死亡
    此次鴻英老奶奶花生米被檢測出致癌物質的一種在叫黃麴黴毒素B1,那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B1?它又有會哪些危害呢?   記者從網上了解到,黃麴黴毒素B1是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中產毒菌株的代謝產物,毒性及致癌性極強,是迄今認為致癌性最強的化學致癌物。如果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B1汙染的食物會引起中毒性肝炎,嚴重者會喪失生命。
  • 黃麴黴毒素,能否被「殺死」?吃了黴變食物,如何降低危害?
    黃麴黴毒素是大家平時接觸最多,也是對大家的身體危害巨大的一種化合物。它的毒性有多大呢?和砒霜作比較的話,它的毒性接近砒霜的七十倍,如果不小心攝入量過大,就會出現急性肝炎或抽搐致死的嚴重後果。通常黃麴黴毒素都是潛伏在土壤之中的,然而廚房也是它們「繁衍生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