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2020-12-08 網易新聞

(原標題: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 檢測師黃曉豪對三種花生米進行檢測 華商報記者 陳團結 攝
    " >

   花生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食物,花生奶、麻辣花生、虎皮花生……花生被製作成各種美食,供我們享用。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花生最容易滋生的一種毒素——黃麴黴毒素。
  網帖

  花生會滋生黃麴黴毒素

   近日,有網友在朋友圈中轉發帖子,稱花生很容易滋生一種名為黃麴黴素的毒素,會致癌。
   帖子中說:花生米一旦受潮,最易滋生黃麴黴毒素。滋生黃麴黴毒素的花生米,鴿子久食後,會侵害肝腎等器官。這種黃麴黴毒素毒性為砒霜的68倍,人久食用後,還易誘發肝癌、胃癌等病。
   這是危言聳聽,還是真的呢?

  調查

  多數市民不知道黃麴黴毒素

   12月1日,華商報記者走訪了西安的一些超市和自由市場,發現花生及花生製品很受歡迎。但提起花生容易滋生的毒素,大多數市民並不了解。
   「我們家平時熬稀飯習慣放花生米,不知道花生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市民劉女士說道。
   市民齊先生說:「平時常吃油炸花生米,或者醋泡花生,沒關注過花生是否也會滋生毒素。」
   市民周女士說:「一般買花生米時,看表皮沒啥問題就買了。」

  實驗

  三份樣品中兩份檢出黃麴黴毒素超標

   那麼,我們平時接觸的花生中,有沒有黃麴黴毒素呢?昨日,華商報記者分別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一家社區便利店和自由市場,購買了三種散裝的紅皮花生米。這三份花生米的外觀都沒有異常,表皮完好無損,顆粒比較均勻,沒有發生黴變。
   隨後,華商報記者將三份樣品帶到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實驗室,對三份花生米進行檢測。
   實驗目的:檢測花生米中是否含有黃麴黴毒素
   實驗地點: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實驗室
   實驗人員:檢測師黃曉豪朱妍華商報記者
   實驗樣品:
   在大型超市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1,在社區便利店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2,在自由市場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3。
   實驗原理:黃麴黴毒素B1快速檢測卡應用競爭抑制免疫層的原理,樣本中的黃麴黴毒素B1在側向移動的過程中與膠體金標記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結合,抑制了抗體和NC膜檢測線上黃麴黴毒素B1-BSA偶聯物的結合。
   實驗步驟:
   1.配製樣本稀釋液:用去離子水將樣本按1:9體積比進行稀釋,準確稱取1.5克氯化鈉於50ml離心管中,加入25ml去離子水充分溶解,再加入25ml甲醇充分混勻。
   2.分別取樣品1、樣品2、樣品3花生米若干,用料理機打碎。稱取2g粉碎後的樣品,分別置於10ml離心管中,再加入4ml樣本提取液,將離心管蓋蓋緊密封,震蕩5分鐘,於4000rpm離心2分鐘,得上清液。取上清液0.1ml於1.5ml離心管中,依據所需檢測限,加入樣本稀釋液混勻。
   3.將檢測卡平放,用滴管吸取待檢樣品溶液,垂直緩慢滴加2-3滴無氣泡樣品溶液於加樣孔中。
   實驗結果:如果檢測區T區出現紅線,說明樣品中未檢出黃麴黴毒。如果T區未出現紅線,說明樣品中檢出黃麴黴毒素超標。
   8分鐘後觀察檢測卡,樣品1和樣品3的T區沒有任何變化,樣品2的T區出現了一條紅線。
   也就是說,樣品1、3中均檢測出了黃麴黴毒素超標,樣品2中未檢出黃麴黴毒素。

  >>釋疑

  
花生米外觀無異樣 為什麼檢出黃麴黴毒素?
   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食品工程師李明分析說,黃麴黴菌肉眼看來往往是綠色的,但是,黃麴黴毒素卻是無臭、無味、無色的,當這樣的毒素潛入花生裡,肉眼很難發現,所以即使你買的看起來沒問題的花生米,也可能含有黃麴黴毒素。如果你看到花生米發黃髮綠,那說明已經被黃麴黴毒素感染得非常嚴重了。
   李明說,由於黃麴黴毒素很容易在土壤、穀物中滋生傳播,所以難以避免花生中會檢測出黃麴黴素,所以我國對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設了上限,根據國家標準,玉米中黃麴黴毒素的允許量為 12 g/kg。「我們今天檢測的三個樣品,其中兩個已經超過了這個標準,是不能安全食用的。」

  
黃麴黴毒素毒性有多強?
  黃麴黴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砒霜的68倍

   黃麴黴毒素是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為二氫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黃麴黴毒素是主要由黃麴黴寄生麴黴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溼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麴黴毒素機率最高。它們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堅果中,特別是容易汙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是對人類健康危害極為突出的一類黴菌毒素。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黃麴黴毒素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李明介紹說,黃麴黴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學物質中致癌性最強的一種。黃麴黴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誘發癌變。
   「黃麴黴毒素是由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因此主要引發肝癌、胃癌等,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只有嚴重黴變的食品才可能會含有大量毒素,導致急性毒性。」李明表示,一次性攝入過量黃麴黴毒素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是體重70公斤的人,一次性攝入20毫克黃麴黴毒素就會有致命危險。

  >>提醒

  
即便只發現一兩顆生黴花生 整瓶花生漿都不能喝
   「花生是最易感染黃麴黴菌的農作物之一。」李明說,很多人在冬天外出就餐時喜歡點一杯花生漿,但如果有一兩顆壞的、生黴了的花生,那整瓶花生漿都會受汙染。油酥花生、滷花生也要少吃,因為烹飪過後,很難吃出有沒有變味。
   黃麴黴毒素被人或動物食用後,一部分就會蓄積在人或動物的體內,另外一部分則會轉化到乳汁和尿液中,如果牛吃了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穀物,牛奶就會被汙染。
  
>>支招
  
這樣做可應對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的化學結構為大分子的環狀結構,很穩定,所以它不容易被破壞,黃麴黴毒素B1的分解溫度需要達到268 左右,那麼,該怎麼去除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呢?李明說,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還是能夠有效地避免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最好的防治方法是預防花生等穀物的黴變。黃麴黴菌產毒要求的溫度為12 ~42 ,最適溫度為25.7 ~32 。溫度越高,黃麴黴菌生長越快,黃麴黴毒素就越高,容易發黴的食物,最好乾燥、低溫存儲。」
   「購買堅果、花生、糧食等時,儘量選擇小包裝,不要儲存太久。食用花生時,可掰開花生仁,如果發現果仁有輕微變黃,就說明已經被汙染了。如果花生有芽了,也不能吃,因為黃麴黴毒素在花生受潮的情況下生長更快。」
   李明建議,花生、核桃等最好是帶殼保存,曬乾後,用保鮮盒等密閉儲存,可達到防黴的目的。

   黃麴黴毒素多存在食物的表面,家庭食用加工前,要充分搓揉,淘洗乾淨,搓洗可去除食物表面的大量毒素。 華商報記者毛蜜娜
 

(原標題: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本文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送檢3份花生米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花生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食物,花生奶、麻辣花生、虎皮花生……花生被製作成各種美食,供我們享用。
  • 9份新米樣品3份檢出石蠟 長期食用不利於健康
    「這些都是今年的東北新米,蒸飯熬粥都很香。」小販熱情地介紹。又到了新米上市的時節,但市場上出售的「新米」都是真正今年種植生產的新米呢,還是網傳的陳米拋光的新米呢?《法制晚報》記者在小攤上購買了7份東北「新米」,連同檢測人員自家食用的兩份「新米」,一起進行專業檢測。檢測結果顯示,3份樣品檢出石蠟,說明可能是石蠟拋光的陳米。
  • 9份新米樣品3份檢出石蠟 專家建議買米最好選真空包裝
    《法制晚報》(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在小攤上購買了7份東北「新米」,連同檢測人員自家食用的兩份「新米」,一起進行專業檢測。檢測結果顯示,3份樣品檢出石蠟,說明可能是石蠟拋光的陳米。9個樣品均未檢出黃麴黴毒素B1,證明樣品大米均未腐敗變質。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黃麴黴毒素最易汙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製品,其次是小麥、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程度輕些。 在我國,糧食和飼料被黃麴毒素汙染的概率很高, 給飼料企業以及養殖業主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人們食用含有黃麴黴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體健康。
  • 「豫軒」1批次芝麻花生醬黃麴黴毒素超標
    原標題:「豫軒」1批次芝麻花生醬黃麴黴毒素超標來源:新京報新京報訊(記者 劉歡)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一批食品安全抽檢通告,1批次「豫軒」芝麻花生醬、1批次「鄭豐」混合芝麻醬均檢出黃麴黴毒素超標。
  • 雞西一家聚餐吃酸湯子致7死,黃麴黴毒素超標還是米酵菌酸中毒?
    而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黃麴黴毒素超標引發食物中毒。不過,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網上目前對此事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多位食品安全專家發文稱根據酸湯子的特性推測,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黃麴黴毒素有極強的致毒性據了解,中毒家庭在聚餐期間食用的自製酸湯子,是一種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口感細膩爽滑。
  • 腐黴利、黃麴黴毒素B1超標 食用農產品不合格
    2月5日,山西省食藥監局公布第7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公告,共抽檢101批次食用農產品,4批次韭菜和1批次花生檢出不合格。據通報顯示,4批次韭菜來自太原市小店區食品店、太原市小店區紅越蔬菜店、太原市小店區蔬菜店、太原市杏花嶺區龍海蔬菜配送站4家,均檢出腐黴利超標,其中最高的腐黴利檢出值達到9.69mg/kg。腐黴利屬於低毒性殺菌劑, 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可用於防治黃瓜、茄子、番茄、洋蔥等的灰黴病,萵苣、辣椒的莖腐病,油菜菌核病等。
  • 你買的新米或被石蠟拋光,牢記這些鑑別法
    記者在小攤上購買了7份東北「新米」,連同檢測人員自家食用的兩份「新米」,一起進行專業檢測。      實驗步驟      樣品來源:共9份樣品,7份是記者從4個小攤購買的樣品,還是兩份檢測工作人員自家購買的正食用的「新米」      檢測項目:大米中石蠟、黃麴黴毒素B1檢測      陳米打蠟成新米常吃可能致癌,建議在WIFI下觀看。
  • 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B1 能致人死亡
    此次鴻英老奶奶花生米被檢測出致癌物質的一種在叫黃麴黴毒素B1,那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B1?它又有會哪些危害呢?   記者從網上了解到,黃麴黴毒素B1是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中產毒菌株的代謝產物,毒性及致癌性極強,是迄今認為致癌性最強的化學致癌物。如果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B1汙染的食物會引起中毒性肝炎,嚴重者會喪失生命。
  • 花生油黃麴黴毒素常用去除手段
    黃麴黴毒素一種毒性很強的天然毒素對於黃麴黴毒素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談之色變,從它的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有毒物質,其中以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厲害,含量超過5ug/kg就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食用油作為每天都接觸的用油,尤其是花生油在眾多食用油中是黃麴黴毒素高發率的植物油之一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無所遁形 直擊黃麴黴毒素檢測過程
    兩套設備防數據「打架」  「我們公司去年花200多萬元進口的設備,除了檢測黃麴黴毒素外,還能檢測三聚氰胺、重金屬、藥殘等指標,以前主要檢測三聚氰胺,現在黃麴黴毒素也是檢測重點。」王紅衛說,一旦這些有害物質中檢出含量比較大,還會用更準確的儀器進行再一次檢查,「比如牛奶裡黃麴黴毒素M1的檢測,國家規定是不能超過0.5微克/千克,我們一般都要求不能超過0.1微克/千克,如果一旦超過0.1微克/千克,我們將會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時間比酶標儀長,需要七八個小時,但更加準確,檢測三聚氰胺也是用這個液相色譜儀。」
  • 廈門特產中華老字號「白鷺」魚皮花生黃麴黴毒素B1超標
    標稱廈門白鷺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北京嘉和信茂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經營的魚皮花生,黃麴黴毒素B1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結果為33.6μg/kg。黃麴黴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學物質中致癌性最強的一種,對包括人和若干動物具有強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對肝臟的損害。易受黃麴黴毒素B1汙染的食物主要有花生、玉米、稻穀、小麥、花生油等,特別是花生、核桃等堅果與籽類食品。
  • 黃麴黴毒素、磺胺類藥物(HPLC-柱後衍生法)的檢測方案
    黃麴黴毒素主要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 因此國際上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有嚴格的限量要求。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日常檢驗發現在大豆、穀物、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
  • 法國通報我國出口花生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不當
    > 2019-5-28 法國 脫皮花生
  • 蒙牛牛奶中的致癌黃麴黴素為什麼會超標?
    2011年聖誕節這天,有媒體報導,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某批次利樂包裝的牛奶黃麴黴素M1超標——國標限值0.5微克/千克,實測值1.2微克/千克。超標140%[1]。蒙牛隨即承認了這一事實,並進行了道歉[2]。
  • 這款嬰幼兒食品黃麴黴毒素B1超標,盒馬鮮生的這批水產檢測不合格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抽取特殊膳食食品等12大類食品451批次樣品,發現特殊膳食食品、肉製品、食用農產品、水產製品4大類食品10批次樣品不合格,檢出生物毒素、微生物汙染、獸藥殘留超標和其他化學汙染物超標等問題。
  • 南寧疾控中心指導基層疾控中心開展黃麴黴毒素檢測
    為更好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11月30日,南寧市疾控中心提供師資、分析操作平臺和儀器設備,對馬山縣疾控中心的實驗室人員進行黃麴黴毒素檢測技術培訓。黃麴黴毒素是1類致癌物,主要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類堅果中,尤其容易汙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此次對馬山縣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培訓的內容是準確檢測玉米中的黃麴黴毒素。培訓老師從樣品取樣要求、前處理、淨化、上機分析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逐一講解,現場手把手指導學員實驗操作。
  • 石蠟整容陳米變「新米」 ,快來看專家怎麼說
    又到了新米上市的時節,但市場上出售的「新米」都是真正今年種植生產的新米嗎?還是網傳的陳米拋光的呢? 對此,記者在小攤上購買了7份東北「新米」,連同檢測人員自家食用的兩份「新米」,一起進行了專業檢測。 一位在農貿市場看米的大媽告訴記者,「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裡都會買新米吃。
  • 歐盟發布花生中黃麴黴毒素總量最大限量報告
    2018年2月8日,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發布10.2903 / j.efsa.2018.5175文件,就影響人類公共衛生的角度,就將即食和作為食品成分花生及其製品中黃麴黴毒素總量最大限量由4μg/kg增加到10μg/kg時進行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