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今年的東北新米,蒸飯熬粥都很香。」小販熱情地介紹。又到了新米上市的時節,但市場上出售的「新米」都是真正今年種植生產的新米嗎?還是網傳的陳米拋光的呢?
對此,記者在小攤上購買了7份東北「新米」,連同檢測人員自家食用的兩份「新米」,一起進行了專業檢測。
一位在農貿市場看米的大媽告訴記者,「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裡都會買新米吃。平時買米可能買個5斤10斤的,碰上好吃的新米,一次可能買個50斤100斤的。」
說起如何辨別,這位大媽表示,「也就是看看整齊不整齊,聞聞有沒有米香,但有時候聞著挺香,蒸出飯來並不好吃。」
說起新米,賣米小販指著攤開的七八個米袋子說,「這些全是東北新米,最好的5塊多一斤,便宜的3塊。」對於會不會有陳米冒充新米賣的問題,小販說不會,「咱家的保證是新米」。
記者發現,網上也有不少賣新米的店鋪,店主多自稱農民,曬出自家種植稻米的照片和視頻,有人甚至曬出身份證以證誠信。
新米價格多在每斤5元以上,10斤起售,發貨周期都比較長,有些甚至超過一個月,店家解釋,「自家加工量有限,從種植加工到物流,每斤低於5元的不可能是新米,誰會做賠本的買賣?」
那小販賣的散米真的都是新米嗎,記者購買了樣品送檢。
實驗步驟
樣品來源:共9份樣品,7份是記者從4個小攤購買的樣品,還有兩份是檢測工作人員自家購買的正食用的「新米」
檢測項目:大米中石蠟、黃麴黴毒素B1檢測
檢測單位:北京智雲達食品安全檢測中心(檢測為快速檢測方法,屬於初篩,只對樣品負責,檢測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
檢測試劑:石蠟快速檢測試劑、黃麴黴毒素B1膠體金速測卡
結果判定:大米中不允許檢出石蠟。根據GB 2761-2011對糧油中黃麴黴毒素B1限量的規定:稻穀、糙米、大米≤10μg/kg
檢測過程:石蠟檢測
樣品處理:取大米樣品,放入樣品杯,達到一半體積即可,加入 70℃以上的熱水至樣品杯近滿處,用潔淨牙籤輕輕攪動30秒以上,靜置片刻使溶液溫度降低到 50℃以下(固體石蠟的熔點為 50℃~ 65℃)。
1號樣品浸泡後表面有油狀物漂浮,證明檢出石蠟
如果樣品中摻有石蠟,液面上會出現細微的油珠,隨著溫度的降低和時間的延長液體石蠟的油珠聚集加大,固體石蠟的油珠會結成白色片狀物浮於液面上。
檢測結果顯示:9個樣品中其中1號、4號、7號樣品中檢測出石蠟。
黃麴黴毒素B1檢測
樣品處理:大米樣品粉碎5~10g,稱2g置於5ml離心管中,加入2ml快速檢測提取試劑,蓋緊管塞,搖動5分鐘,靜置3分鐘,吸取上層清液,放入離心機離心1分鐘。吸取上清液檢測。
將檢測卡平放,用移液器或滴管吸取待檢樣品溶液,加入3滴於加樣孔中,加樣後開始計時;在5~8分鐘讀取結果。陽性:位置C顯示出條帶,位置T無條帶,表明樣品中黃麴黴毒素B1濃度高於限量。
9個樣品檢測黃麴黴毒素B1,均呈陰性(出現兩條紅線),證明全部符合國標限量標準。
判定:位置C顯示出條帶,位置T同時出現條帶,表明樣品中黃麴黴毒素B1濃度低於限量。檢測卡中出現兩條槓說明樣品符合國家限量標準,即符合GB2761-2011對糧油中黃麴黴毒素B1限量的規定:稻穀、糙米、大米≤10μg/kg
檢測結果顯示:1-9號樣品中黃麴黴毒素B1濃度均低於國家限量標準(陰性)。
結果分析:3份樣品「新米」 為石蠟整容陳米
檢測工程師楊宇斯介紹,從檢測結果可以看出,9個樣品的大米中,有3個樣品檢出了石蠟,說明這3份大米可能是用石蠟拋光過的陳米。在黃麴黴毒素B1的檢測中,9個樣品均呈陰性,說明限量符合國家標準,9個樣品的大米沒有腐敗變質。
對於大米為什麼沒有腐敗變質,還要拋光處理的問題,楊宇斯表示,可能是商販為了讓大米看上去更像新米,以便於銷售。
專家觀點:石蠟拋光陳米對腸胃有刺激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張玉萍告訴記者,「為減少庫存積壓帶來的經濟損失,有些商家打起了陳米的主意,將液體石蠟摻進陳米中,將陳米進行拋光處理來冒充新鮮大米進行銷售。液體石蠟來源石油分餾產物,對人體腸胃有刺激作用,長期大量食用石蠟米會導致腹部不適,甚至有致癌風險,石蠟米也掩蓋了變質陳米問題,加重了對人體健康危害。」
張玉萍介紹,如果大米存儲不當,可能發黴變質,存在黃麴黴大量繁殖,黃麴黴毒素超標的情況。黃麴黴毒素是公認的最強致癌物之一,如果長期微量攝入黃麴黴毒素,可造成慢性中毒。
張玉萍提醒市民,購買大米時不要貪圖便宜,儘量去正規的商場、超市,選擇大品牌產品,最好能選真空包裝的大米。買回的大米要妥善保存,不要裸露放置,防塵防蟲,還要防潮,最好能密封保存,降低大米受潮變質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