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套設備防數據「打架」
「我們公司去年花200多萬元進口的設備,除了檢測黃麴黴毒素外,還能檢測三聚氰胺、重金屬、藥殘等指標,以前主要檢測三聚氰胺,現在黃麴黴毒素也是檢測重點。」王紅衛說,一旦這些有害物質中檢出含量比較大,還會用更準確的儀器進行再一次檢查,「比如牛奶裡黃麴黴毒素M1的檢測,國家規定是不能超過0.5微克/千克,我們一般都要求不能超過0.1微克/千克,如果一旦超過0.1微克/千克,我們將會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時間比酶標儀長,需要七八個小時,但更加準確,檢測三聚氰胺也是用這個液相色譜儀。」
王紅衛說,每天的檢測數據都會留檔,然後統一發到新希望乳業集團總部,由公司總部及時掌握動態。除了公司外,集團總部的飼料檢測中心也會不定期開展黃麴黴毒素的檢測。王紅衛給記者展示了一份新希望集團飼料檢測中心發來的數據表,記者看到,上面有詳細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數據。記者比對了一下新希望集團飼料檢測中心、琴牌公司的黃麴黴素監測數據,發現兩者的數字差別很小,「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檢出過一次黃麴黴毒素超標的情況。」王紅衛說。
業內人士:喝本地奶更放心
在青島新希望琴牌乳業有限公司,記者注意到,除了常溫純牛奶外,酸奶、低溫巴氏奶等也都需要進行批批檢測。「酸奶、巴氏奶和純奶的檢測過程是一樣的,不過,酸奶要先經過離心機處理,降低濃度之後才能整理成待檢樣品檢測。」劉威說。
青島迎春樂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潘瑞春也表示,黃麴黴毒素的問題出現在飼料上,終端是奶牛,這和產品類型沒有關係。黃麴黴毒素在純奶、酸奶和巴氏奶上都有可能出現。
青島市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宗緒貴還表示,按照產品覆蓋範圍劃分的話,乳品企業可分為全國性乳企和地方性乳企,全國性乳品企業主要是指蒙牛、伊利等大企業,他們實力雄厚,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保質期比較長的高溫奶。而本地乳品企業主要生產保質期短的巴氏奶。由於布局全國市場,銷量較大,因此奶源不足一直是全國性乳企的通病,因此就需要從散戶手中收奶。而散戶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在飼料、檢測等方面肯定不如自有牧場嚴格,「尤其現在是節前消費旺季,各個企業都趕著生產,收奶時就容易出現放鬆要求的情況。」
宗緒貴說,本地乳品企業主要是面向當地市場供應,一般都擁有多處自由牧場或合作牧場,由於實行的是統一管理,飼料、原奶的收購相對來說更容易得到控制,從這個角度講,本地乳品企業的產品安全係數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