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農業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以翔實的科學實驗數據證實,普洱茶中檢測出黃麴黴毒素系植物多酚的幹擾,造成檢測結果出現嚴重失實!
2017年9月19日,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雲南省生物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在學校至誠樓424會議室組織召開「普洱茶黃麴黴毒素檢測研究進展報告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介紹說,「近期圍繞『喝普洱茶致癌』的爭論,我們認為,這其實是一場有關學術、研究方法和技術的討論,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數據說話。」
「有關爭論在網絡上討論的第三天,我們就組織了相關專家,進行認真討論和分析。」 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雲南省生物大數據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對黃麴黴毒素相關檢測方法是否適於茶葉(包括普洱茶)檢測,進行了系統的實驗驗證,並請第三方機構檢測,取得了相關數據和結論。
報告會上,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宣軍教授作了「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普洱茶中黃麴黴毒素方法研究與驗證」,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龔加順教授作了「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與驗證——建議加快建立相關檢測方法及標準」,盛軍教授作了「雲南普洱茶科學研究行動計劃(2007—2017)」報告,從多角度介紹了普洱茶黃麴黴毒素檢測研究進展情況。
據了解,國內外期刊刊登的論文有關黃麴黴毒素最先進可靠的檢測方法有三種: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高效液相法(HPLC)和液質串聯法(LC-MS/MS),最準確的方法是「液質串聯法」。
現已證實,茶葉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嚴重幹擾檢測結果,酶聯免疫吸附法和高效液相法檢測茶葉(包括普洱茶)黃麴黴毒素誤檢出率100%。國際期刊和國內期刊論文以及近期媒體報導的所有檢出黃麴黴毒素的樣品都是使用這兩種方法。最準確的「液質串聯法」檢測普洱茶黃麴黴毒素結果都是未檢出。
2017年9月16日,研究團隊會同吉林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國家農業深加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法人依託單位)進行檢測,用「液質串聯法」檢測雲南產地的普洱茶樣品10份,證實:普洱茶未檢出黃麴黴毒素。
研究人員還做了一個有趣實驗,採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新鮮茶葉、石榴皮、蘋果皮進行檢測,發現均檢測出黃麴黴素。
「為什麼新鮮茶葉、石榴皮、蘋果皮等都檢測出高濃度的黃麴黴素呢?」王宣軍教授說,「茶葉、蘋果、石榴以及葡萄中的茶多酚、蘋果多酚、石榴多酚及葡萄多酚都是一類相同性質的植物多酚,這些植物多酚都容易在檢測黃麴黴毒素時幹擾檢測結果,從而形成『假陽性』」。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高達20-35%,所以用普通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並不適合。
2017年6月23日,國家公布了最新版的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表明酶聯免疫吸附法不適於茶葉中黃麴黴毒素的檢測。目前,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出口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殘留量的測定(SN/T 3263-2012)適用於茶葉,可供採用,但已經發表的論文均未採用此法。
最準確的「液質串聯法」技術要求高、成本高、檢測時間長(準備時間1-2天),檢測一個樣品需要2400—3600元,高效液相法(HPLC)需要400-500元,而普通的「酶聯免疫吸附法」只需要40—50元。雲農研究團隊已開發出去除茶多酚和茶色素幹擾的「改良型酶聯免疫吸附法」,準確度高,適合檢測所有茶葉是否含有黃麴黴毒素,而且成本是「液質串聯法」的二十分之一!
下一階段,雲農研究團隊將聯合省內外相關檢測機構,利用最新研究開發的技術方法,檢測1萬份全國普洱茶樣品,逐步建立雲南普洱茶的質量安全大數據。同時,建議雲南省率先在全國建立茶葉黃麴黴毒素的檢測標準,繼續加強對普洱茶的研究。
在記者提問環節,盛軍教授回答了新華網、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食品安全報、雲南日報、雲南電視臺、雲南網、昆明日報、春城晚報等媒體記者關於普洱茶發酵過程中微生物代謝,普洱茶貯藏應注意事項,普洱茶免疫研究,普洱茶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問題。
(原題為《雲農研究團隊用數據說話:鬧烏龍!普洱茶檢出黃麴黴毒素系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