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2020-12-03 消費導刊雜誌社

摘要:黃麴黴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種致癌性較強的劇毒物質,主要由麴黴屬真菌產生,廣泛存在於食品及其動物飼料中,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黃麴黴毒素具有穩定的結構,一般的處理很難將其去除。因此如何將黃麴黴毒素有效檢測確保食品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黃麴黴毒素具有極強的致癌致畸性,其存在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免疫親和柱方法存在價格昂貴、儲存條件苛刻、穩定性較差、保存期短等缺點,開發穩定性好、價格合理、萃取效率高的固相萃取柱,對於黃麴黴毒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食品;黃麴黴毒素;檢測

1、前言

黃麴黴毒素是一類化學結構類似的二氫呋喃香豆素衍生物,主要由黃麴黴(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麴黴(Aspergillusparasiticus)產生。黃麴黴毒素常見於花生、玉米、大豆、小麥等糧食及其製品中,是天然存在的劇毒物質,具有致突變、致畸性、強致癌性,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列為IA類致癌物質。黃麴黴毒素是一類比較穩定的真菌毒素,微溶於水,不溶於非極性溶劑,可溶於強極性的有機溶劑,如氯仿和甲醇;具有較強的熱穩定性,常規的加熱處理無法破壞黃麴黴毒素的結構。目前已知的黃麴黴毒素有20餘種,常見的有黃麴黴毒素B1(AFB1)、黃麴黴毒素B2(AFB2)、黃麴黴毒素G1(AFG1)、黃麴黴毒素G2(AFG2)、黃麴黴毒素M1(AFM1)和黃麴黴毒素M2(AFM2)。

2、概述

黃麴黴毒素是一類具有較強毒性和致癌力的次級代謝產物,在小麥、水稻、玉米和花生等多種糧食、油料、飼料和食品中檢出率均比較高。因此,黃麴黴毒素不僅給人和動物的健康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而且也給食品和飼料等行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次級代謝是絲狀真菌的一個重要標誌。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多種方面,如:青黴素、美伐他汀和洛伐他定等常用藥物以及伏馬毒素、膠毒素和黃麴黴毒素等真菌毒素。真菌毒素的汙染造成全世界25%的穀物不能食用,其中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AFs)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Luoetal.2015)。黃麴黴毒素自1960年作為火雞X病的起因首次被發現以來一直是人類關注的焦點(Nesbittetal.1962)。黃麴黴毒素對哺乳動物的毒性也很大,會引起突變、致畸和肝損傷,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一級致癌物。黃麴黴毒素主要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這些真菌可以以腐生和寄生兩種生存方式存在,合適的條件下在多種糧食、食品和飼料中生長,特別是在生長、採收、加工、運輸到儲藏的任何環節都可以汙染。另外,黃麴黴也是人和動物的機會致病菌,因此除導致麴黴病外也可以直接產生黃麴黴毒素引發肝癌。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合成的基因在染色體上通常成簇排列,主要包括骨架基因、修飾基因、底物和產物的轉運蛋白基因以及調控因子基因。黃麴黴毒素是一類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其基本結構中均有二呋喃和氧雜萘鄰酮(香豆素),主要包括AFB1、AFB2、AFM1、AFM2、AFG1和AFG2,其中毒性最強的是AFB1。目前,黃麴黴毒素的合成途徑已被揭示。黃麴黴毒素合成基因簇位於3號染色體,大小約為70kb,包括合成骨架的聚酮合酶編碼基因aflC、調控蛋白的編碼基因aflR、aflS和編碼修飾蛋白的基因等共25個基因。黃麴黴毒素生物合成受多水平多層次的代謝網絡的調控,包括合成途徑的專一調控和次級代謝的全局調控。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等的快速發展,黃麴黴毒素合成的調控機制更多被揭示。溫度、營養、光照、水分、發育和pH等環境因素影響了黃麴黴毒素的合成。

2.1材料和方法

材料與試劑。黃麴黴毒素B1標準品(純度99%)Romer公司;乙腈(色譜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超純水(電阻率為18.2MΩ·cm,25℃)美國Millipore公司;固相萃取柱填料H、D、L、M分別購買不同國內廠家。

儀器和設備。雙三元液相高效液相色譜儀(配有DFD螢光檢測器、六通閥)賽默飛公司;510蠕動泵、7725i手動進樣器、200μL定量環美國Waters公司;Milli-Q純水器美國Millipore公司。

色譜條件。色譜柱:C18Kromasil柱(4.6mm×150mm,5μm);固相萃取富集柱:L填料柱(20mm×21μm,5μm);柱溫30℃;在線富集流動相:甲醇-水(40:60,V/V),分析測定流動相:甲醇-水(40:60,V/V)。

2.2結果與分析

SPE柱填料的優化。比較了不同填料的在線固相萃取柱的加標回收率,SPE柱填料類型分別為聚矽膠(H)、季銨鹽(D)、白炭黑(L)、中性氧化鋁(M)。柱加標回收率分別為48.20%、38.2%、85.0%、54.0%,可以看出L填料效果更好,且色譜峰分離度好、信噪比高、對稱性好,優先選擇L填料。

參考文獻:

[1]曹銘,樊明濤.黃麴黴毒素脫除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2015,31(1):260-264

[2]鄭海燕.擠壓降解黃麴黴毒素B1及作用機理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3]吳丹.黃麴黴毒素在糧食和食品中的危害及防治[J].糧食加工,2007,(03):91-94.

[4]GB2761-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S].

[5]王辰龍,陳蕾,閆曉明.60Co輻照降解花生油中黃麴黴毒素B1及對花生油品質的影響[J].中國油脂,2014,39(2):53-56.

[6]王守經,柳堯波,胡鵬,等.輻照處理對黃麴黴毒素B1的降解效果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5,47(11):116-119.

(韓振林 於利利 陳靜 青島譜尼測試有限公司 山東 青島 266100)

投稿郵箱:xfdk5052@163.com

相關焦點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1988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黃麴黴毒素B1列為人類的強烈致癌物之一,這已經被許多亞洲和非洲的流行病研究者證明在日糧黃麴黴毒素和肝細胞癌(LCC)有正效應得到證實。另外,人因黃麴黴毒素而致癌可能與年齡、性別、營養狀況以及肝或者寄生蟲感染有關。
  • 名家專欄 | 日常生活中,滅活乳酸菌可減除食品中黃麴黴毒素
    穀物、牧草與糧食可能在收割或收穫前就被汙染;收穫的食品原料有可能在倉庫貯藏、運輸過程受潮後感染;已加工成食品半成品或成品有可能在其倉貯與貨架期被汙染;還有可能消費者購買食品後,在家存放不當引起的汙染。所以,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非常強,危害非常大,感染可能性也非常高的黴菌毒素。食品科學家們一直在想辦法去除他。2.去除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方法?
  • 黃麴黴毒素、磺胺類藥物(HPLC-柱後衍生法)的檢測方案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寄生麴黴菌產生的代謝物,有劇毒,同時還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為迄今發現的各種真菌毒素中最穩定的一種。黃麴黴毒素主要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 因此國際上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有嚴格的限量要求。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
  • 雲南農大:普洱茶檢出黃麴黴毒素結果失實,系受植物多酚幹擾
    2017年9月19日,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雲南省生物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在學校至誠樓424會議室組織召開「普洱茶黃麴黴毒素檢測研究進展報告會」,並回答記者提問。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介紹說,「近期圍繞『喝普洱茶致癌』的爭論,我們認為,這其實是一場有關學術、研究方法和技術的討論,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數據說話。」
  • 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原理:黃麴黴毒素B1快速檢測卡應用競爭抑制免疫層的原理,樣本中的黃麴黴毒素B1在側向移動的過程中與膠體金標記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結合,抑制了抗體和NC膜檢測線上黃麴黴毒素B1-BSA偶聯物的結合。
  • 「螢光檢測技術及裝備」和「黃麴黴毒素分析儀的研發及應用」項目...
    所研製的螢光檢測器對黃麴黴毒素B1的檢測下限≤0.03ng/mL。由於食品類中必檢的黃麴黴毒素有B1、B2、G1、G2及代謝產物M1等,其中B1的毒性最強,具有強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作用。2017年6月23日,實施的最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5009.22-2016規定對食品中B1的檢測限降低至0.03ppb,目前針對於黃麴黴毒素的檢測方法包括:薄層色譜法、酶聯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譜-螢光檢測法及液相色譜-質譜法。其中高效液相色譜-螢光檢測法應用最為廣泛,因為它具有高靈敏度和重複性,簡單且運行成本低等特點。
  • 法國通報我國出口花生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不當
    脫皮花生 2019.1950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不當
  • 李培武:黃麴黴毒素靶向抗體創製與高靈敏檢測技術
    儀器信息網訊 黃麴黴毒素是廣泛汙染農產品的一類強致癌、劇毒性真菌毒素,黃麴黴毒素又分多種。目前常用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方法常見以酶聯免疫為基礎的免疫分析法、免疫親和分析法等。但是這類方法通常有抗原抗體特異性差,檢測靈敏度低等缺點。
  • 花生油黃麴黴毒素常用去除手段
    黃麴黴毒素一種毒性很強的天然毒素對於黃麴黴毒素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談之色變,從它的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有毒物質,其中以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厲害,含量超過5ug/kg就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食用油作為每天都接觸的用油,尤其是花生油在眾多食用油中是黃麴黴毒素高發率的植物油之一
  • 黃麴黴毒素的自白
    大家好,我們就是大家十分關注的「致癌明星」——黃麴黴毒素家族!當時在英國有十萬隻火雞突發死亡,最後事件被確認與從巴西進口的花生粕有關,研究人員最後在這些花生粕裡面發現了我們。我的家族有黃麴黴毒素B1、B2、G1、G2、M1、M2。其中M1就是曾經的「牛奶中毒事件」中被檢測出來的物質。在天然汙染的食品中以「大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它的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黴菌毒素是黴菌代謝產生的一類有毒產物,會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對人和動物都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黴菌毒素中的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具有最強的致癌性。
  • 送檢3份花生米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原理:黃麴黴毒素B1快速檢測卡應用競爭抑制免疫層的原理,樣本中的黃麴黴毒素B1在側向移動的過程中與膠體金標記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結合,抑制了抗體和NC膜檢測線上黃麴黴毒素B1-BSA偶聯物的結合。
  • 深圳消委會共測評十款普洱茶:均未檢出黃麴黴毒素
    消費者在各種言論中難以抉擇,究竟該信誰?普洱茶中到底有沒有黃麴黴毒素?為此,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和坪山區消費者委員會共同委託深圳市品質消費研究院開展普洱茶試驗,由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對普洱茶中黃麴黴毒素進行檢測,用專業、嚴謹客觀的實驗室數據幫消費者解答真相。昨日,深圳市消委會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本次檢測的黃麴黴毒素包括黃麴黴毒素B1、B2、G1。
  • ...健康研討會-孫群教授-二氧化氯對黃麴黴毒素B1降解作用及倉儲應用
    報告題目   二氧化氯對黃麴黴毒素B1降解作用及倉儲應用  摘 要  黃麴黴毒素具高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和誘變性,其中毒性最強且性質穩定的是黃麴黴毒素B1(Aaflatoxin B1,AFB1),減少食品和飼料中黃麴黴毒素汙染是全球關注的重要食品安全問題
  • 無所遁形 直擊黃麴黴毒素檢測過程
    兩套設備防數據「打架」  「我們公司去年花200多萬元進口的設備,除了檢測黃麴黴毒素外,還能檢測三聚氰胺、重金屬、藥殘等指標,以前主要檢測三聚氰胺,現在黃麴黴毒素也是檢測重點。」王紅衛說,一旦這些有害物質中檢出含量比較大,還會用更準確的儀器進行再一次檢查,「比如牛奶裡黃麴黴毒素M1的檢測,國家規定是不能超過0.5微克/千克,我們一般都要求不能超過0.1微克/千克,如果一旦超過0.1微克/千克,我們將會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時間比酶標儀長,需要七八個小時,但更加準確,檢測三聚氰胺也是用這個液相色譜儀。」
  • 從發展角度探索真菌毒素檢測技術 分析儀器「大有可觀」
    我國真菌毒素汙染控制進展及現行檢測標準目前全球至少有100多個國家已經對糧食和飼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進行了規定。我國對真菌毒素汙染的重視較晚,相關檢測技術的研究起步也較晚。其中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檢測國家標準有9個,分別為GB 5009.2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族和G族的測定》、GB5009.24-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M族的測定》GB 5009.2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雜色麴黴素的測定》、GB 5009.18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展青黴素的測定》GB 5009.209-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 南寧疾控中心指導基層疾控中心開展黃麴黴毒素檢測
    為更好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11月30日,南寧市疾控中心提供師資、分析操作平臺和儀器設備,對馬山縣疾控中心的實驗室人員進行黃麴黴毒素檢測技術培訓。黃麴黴毒素是1類致癌物,主要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類堅果中,尤其容易汙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此次對馬山縣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培訓的內容是準確檢測玉米中的黃麴黴毒素。培訓老師從樣品取樣要求、前處理、淨化、上機分析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逐一講解,現場手把手指導學員實驗操作。
  • 日本對中國產葵花籽中黃麴黴毒素實施命令檢查
    2019年3月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藥生食輸發0308第1號:對中國產葵花籽中黃麴黴毒素實施命令檢查根據2018年度進口食品等的監控檢查計劃,按2018年3月1號(最終修正:2019年2月18日發布的食安輸發0218第1號),在對中國產葵花籽實施監控檢查時,檢出含黃麴黴毒素
  • 牛奶裡的黃麴黴毒素哪來的?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強
    抽查發現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產品黃麴黴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規定。其中,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出黃麴黴毒素M1超標140%。對此,蒙牛在其官網承認這一檢測結果並解釋造成產品不合格的原因,是當地奶牛飼料因天氣潮溼發生黴變,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後,原奶中的黃麴黴毒素超標。  國家質檢總局24日公布了近期對200種液體乳產品質量的抽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