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武:黃麴黴毒素靶向抗體創製與高靈敏檢測技術

2020-12-07 儀器信息網

  信息網訊 黃麴黴毒素是廣泛汙染農產品的一類強致癌、劇毒性真菌毒素,黃麴黴毒素又分多種。目前常用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方法常見以酶聯免疫為基礎的免疫分析法、免疫親和分析法等。但是這類方法通常有抗原抗體特異性差,檢測靈敏度低等缺點。

  在2014年10月16日,第一屆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所的李培武研究員作了「農產品黃麴黴毒素靶向抗體創製與高靈敏檢測技術」的報告,向大家分享了他在黃麴黴素毒素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黃麴黴毒素抗體親和靶向誘導效應學說,創建了黃麴黴毒素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高靈敏檢測技術和標準體系。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所 李培武研究員

  報告中,李培武研究員說,經過多年反覆試驗,不僅探明了黃麴黴毒素抗原抗體互作分子機制並發現了其免疫活性位點即黃麴黴毒素抗原苯基與呋喃環氧基,通過驗證試驗發現黃麴黴毒素抗原抗體親和力常數得到顯著提高,實現了抗原抗體高靈敏特異性識別。不僅如此基於活性位點對抗體親和力產生的誘導效應,將這種誘導效應順利的從免疫動物到體外雜交瘤進行高效傳遞,突破了傳統的篩選方法,從而建立了快速培養梯度篩選法。通過這種篩選法把雜交瘤的融合和篩選,實現了一步化的選育,大大提高了篩選的效應,建立了從實驗動物到雜交瘤的高效選育通路。基於此項研究成果,李培武研究員創製出黃麴黴毒素總量與M1、B1、G1分量系列單克隆抗體、基因重組抗體和納米抗體,並創造了靈敏度最高、特異性最強的世界紀錄。

  不僅如此,李培武研究員將此項研究進行成果轉化,創建了銪標記側向流時間分辨螢光檢測、納米金同步檢測、螢光增強免疫親和檢測技術,研製出黃麴黴毒素時間分辨螢光試劑盒、納米金試劑盒、多毒素同步檢測試劑盒系列產品,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構建了黃麴黴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標準體系,併入選了農業部行業標準。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螢光檢測技術及裝備」和「黃麴黴毒素分析儀的研發及應用」項目...
    「螢光檢測技術與裝備」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關亞風研究員課題組完成,」黃麴黴毒素分析儀的研發及應用」由青島新光智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系青島盛瀚色譜技術有限公司兄弟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研發並由該公司生產。
  • ...第九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質量控制國際論壇...
    >報告題目:農產品中黃麴黴毒素汙染檢測與預警控制研究   高靈敏度黴菌檢測技術對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張奇介紹,李培武院士團隊發現了半抗原「腳步」結構效應,為設計抗體特異性提供理論依據;發現了免疫活性位點對抗體親和力靶向誘導效應,為設計提高抗體親和力提供理論指導;此外,還構建了黃麴黴毒素抗體資源庫。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五、上海飛測黃麴黴毒素FPOCT快速定量檢測方法      上海飛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於領先的螢光定量FPOCT技術平臺,開發出了黃麴黴毒素螢光定量快速檢測系統,結合了膠體金快速、酶聯免疫定量以及色譜法準確的特點,僅需8min快速準確定量的測定出糧油穀物飼料中的黃麴黴毒素,靈敏度高(0.5ppb),線性範圍寬(1-75ppb),結果高度符合國標法,為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檢測和控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檢測三份花生米樣品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目的:檢測花生米中是否含有黃麴黴毒素   實驗地點: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實驗室   實驗人員:檢測師黃曉豪朱妍華商報記者   實驗樣品:   在大型超市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1,在社區便利店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2,在自由市場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3。
  •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摘要:黃麴黴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種致癌性較強的劇毒物質,主要由麴黴屬真菌產生,廣泛存在於食品及其動物飼料中,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黃麴黴毒素具有穩定的結構,一般的處理很難將其去除。因此如何將黃麴黴毒素有效檢測確保食品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 無所遁形 直擊黃麴黴毒素檢測過程
    兩套設備防數據「打架」  「我們公司去年花200多萬元進口的設備,除了檢測黃麴黴毒素外,還能檢測三聚氰胺、重金屬、藥殘等指標,以前主要檢測三聚氰胺,現在黃麴黴毒素也是檢測重點。」王紅衛說,一旦這些有害物質中檢出含量比較大,還會用更準確的儀器進行再一次檢查,「比如牛奶裡黃麴黴毒素M1的檢測,國家規定是不能超過0.5微克/千克,我們一般都要求不能超過0.1微克/千克,如果一旦超過0.1微克/千克,我們將會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時間比酶標儀長,需要七八個小時,但更加準確,檢測三聚氰胺也是用這個液相色譜儀。」
  • 黃麴黴毒素、磺胺類藥物(HPLC-柱後衍生法)的檢測方案
    黃麴黴毒素主要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 因此國際上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有嚴格的限量要求。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日常檢驗發現在大豆、穀物、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
  • 送檢3份花生米 兩份黃麴黴毒素超標
    實驗目的:檢測花生米中是否含有黃麴黴毒素   實驗地點:陝西中食安第三方監管有限公司實驗室   實驗人員:檢測師黃曉豪朱妍華商報記者   實驗樣品:   在大型超市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1,在社區便利店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2,在自由市場購買的花生米為樣品3。
  • 花生油黃麴黴毒素常用去除手段
    黃麴黴毒素一種毒性很強的天然毒素對於黃麴黴毒素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談之色變,從它的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有毒物質,其中以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厲害,含量超過5ug/kg就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食用油作為每天都接觸的用油,尤其是花生油在眾多食用油中是黃麴黴毒素高發率的植物油之一
  •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
    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黃麴黴毒素快速檢測儀黴菌毒素是黴菌代謝產生的一類有毒產物,會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對人和動物都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黴菌毒素中的黃麴黴毒素,毒性超砒霜100倍,具有最強的致癌性。
  • 南寧疾控中心指導基層疾控中心開展黃麴黴毒素檢測
    為更好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11月30日,南寧市疾控中心提供師資、分析操作平臺和儀器設備,對馬山縣疾控中心的實驗室人員進行黃麴黴毒素檢測技術培訓。黃麴黴毒素是1類致癌物,主要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類堅果中,尤其容易汙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此次對馬山縣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培訓的內容是準確檢測玉米中的黃麴黴毒素。培訓老師從樣品取樣要求、前處理、淨化、上機分析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逐一講解,現場手把手指導學員實驗操作。
  • 黃麴黴毒素的自白
    大家好,我們就是大家十分關注的「致癌明星」——黃麴黴毒素家族!我的家族有黃麴黴毒素B1、B2、G1、G2、M1、M2。其中M1就是曾經的「牛奶中毒事件」中被檢測出來的物質。在天然汙染的食品中以「大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它的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1993年,我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致癌物,也成就了我們家族的臭名昭著。
  • 2020版《中國藥典》 | 睿科中藥材中黃麴黴毒素測定的解決方案
    1.介紹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 AF)是一類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的代謝產物,具有誘發人體致畸、致癌、致突變的作用,主要的汙染物有黃麴黴毒素B1, B2, G1, G2。
  • 雲南農大:普洱茶檢出黃麴黴毒素結果失實,系受植物多酚幹擾
    2017年9月19日,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學院、雲南省生物大數據重點實驗室在學校至誠樓424會議室組織召開「普洱茶黃麴黴毒素檢測研究進展報告會」,並回答記者提問。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介紹說,「近期圍繞『喝普洱茶致癌』的爭論,我們認為,這其實是一場有關學術、研究方法和技術的討論,應該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數據說話。」
  • 島津應用:生藥中黃麴黴毒素B1、B2、G1和G2的檢測方案
    黃麴黴毒素作為一種黴菌毒素,具有很強的急性毒性和致癌性。日本的相關部門規定,對用天然植物製造的生藥以及以生藥為原料的製劑需要檢查黃麴黴毒素。並且,將JP論壇上刊登的《生藥以及生藥製劑的黃麴黴毒素試驗法》(截至2015 年7 月)作為日本藥典第十七次修訂草案。
  • 奧科學家正研發黃麴黴素簡便檢測法
    奧科學家正研發黃麴黴素簡便檢測法 原標題 [奧科學家正研發黃麴黴素簡便檢測法]
  • 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B1 能致人死亡
    此次鴻英老奶奶花生米被檢測出致癌物質的一種在叫黃麴黴毒素B1,那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B1?它又有會哪些危害呢?   記者從網上了解到,黃麴黴毒素B1是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中產毒菌株的代謝產物,毒性及致癌性極強,是迄今認為致癌性最強的化學致癌物。如果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B1汙染的食物會引起中毒性肝炎,嚴重者會喪失生命。
  • 深圳消委會共測評十款普洱茶:均未檢出黃麴黴毒素
    普洱中有無黃麴黴素?深圳消委會測評解密求證結果:深圳消委會共測評十款普洱茶 均未檢出黃麴黴毒素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十年調查亦未發現茶葉中存在真菌毒素危險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阮元元 通訊員胡蓉 近日,方舟子發表了一篇名為《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
  • 法國通報我國出口花生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不當
    脫皮花生 2019.1950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