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衛生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影響食品衛生品質的因素很多,如生物汙染、物理汙染、農藥和藥物殘留汙染、重金屬及其它化學汙染、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其中影響食品安全的真菌毒素類物質的代表性物質一黃麴黴毒素,因其汙染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備受關注。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寄生麴黴菌產生的代謝物,有劇毒,同時還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為迄今發現的各種真菌毒素中最穩定的一種。黃麴黴毒素主要引起肝癌,還可以誘發骨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是目前發現的化學致癌物中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 因此國際上對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有嚴格的限量要求。
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日常檢驗發現在大豆、穀物、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
目前,尚無絕對有效的措施避免黃麴黴毒素的汙染,因此,為保障食品安全,嚴格進行黃麴黴毒素含量的檢測和監控至關重要!
目前對糧油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薄層層析法(TLC)、液相色譜法(LC)、免疫分析法、金標試紙法和生物傳感器法等。其中,液相色譜法是在黃麴黴毒素研究方面應用最廣的分離技術之一,是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檢測機構使用的方法。
--
黃麴黴毒素的化學結構已確定10多種,最常見四種為B1、B2、G1、G2,其中B1和G1的螢光性能太弱,其最低檢測限無法達到,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黃麴黴毒素時,為提高其檢測靈敏度,通常需要配備柱後衍生裝置進行處理,即國標GB5009.22—2016中的「高效液相色譜-柱後衍生法」。
原理:實驗過程中,提取液經免疫親和柱淨化和富集,淨化液濃縮、定容和過濾後經液相色譜柱分離,柱後衍生(碘或溴試劑衍生、光化學衍生、電化學衍生等),經螢光檢測器檢測,樣品被轉換成光信號傳送到記錄儀,數據以圖譜形式列印出來。
其中,柱後衍生裝置用戶大多選用光化學衍生,其優點如下:
使用更經濟,低成本維護,衍生時間大大縮短(在5分鐘即可完成)流速可以達到2ml/分鐘無需使用化學物質(經濟的同時,也避免操作人員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增加儀器的壽命(沒有腐蝕性酸流經毛細管)可持續工作數千小時,用後無需衝洗步驟可通過開關確定黃麴黴毒素種類,結果與電化學方法(溴衍生)一致不僅可與普通HPLC配合使用,更適用於UPLC(超液相)使用光化學衍生器,其特殊設計的編織型反應線圈(核心組件),材質為化學穩定性極強的PTFE,使用時,將其置於HPLC柱和螢光檢測器之間,進行柱後連續光化學衍生反應,可提高螢光、紫外、電化學檢測和化學發光檢測器的靈敏度和響應的選擇性。
目前,該技術已被成功應用於水中苯基脲類農藥和巴比妥酸鹽類化合物,胺基酸、多肽、黃麴黴毒素及磺胺類藥物分析,以及檢測糧食、中藥、飼料和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1、B2、G1、G2的檢測分析。
特點:
在線對黃麴黴毒素B1、G1進行衍生,不需要任何化學試劑黃麴黴毒素B1、B2、G1、G2的最低檢測限均小於0.5 PPB衍生體積1-2ml/分鐘;衍生時間:1-5分鐘兼容所有品牌的液相以及螢光檢測器 美國油脂協會標準AOCS Aa 11-05指定設備國際分析化學家協會標準AOAC 2005.08指定設備衛生部化學汙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計劃推薦設備符合歐盟藥典 2.8.18的要求符合中國新的糧油行業標準、2015版藥典方法、飼料國標要求,符合GB 5009.2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族和G族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