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粒徑檢測:專利讓粉塵顆粒無所遁形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這項技術能讓PM2.5無所遁形!快來了解一下

2011年底,美國駐華大使館在新浪微博的官方帳號發出一條微博:「北京空氣品質指數439,PM2.5細顆粒濃度408.0,空氣有毒害……」該微博隨即在國內引發了對PM2.5(細顆粒物)的強烈關注,最終PM2.5被納入到常規空氣品質監測體系中。事實上,讓PM2.5無所遁形的就是顆粒粒徑檢測技術,其已被廣泛應用於工業、化學、環境安全等諸多領域。筆者利用中國專利文摘資料庫(CNABS)和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資料庫(DWPI),採用分類號G01N與關鍵詞對2017年7月12日之前的專利申請文獻進行了檢索,並對顆粒粒徑檢測方法的各技術分支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和綜述,以期對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各項技術並行發展

顆粒粒徑或粒度分布的檢測方法種類繁多,按照測量原理主要有7類技術分支,包括:篩分法、沉降法、顯微圖像法、光散射法、電阻法、靜電法和超聲法。筆者對各技術分支的專利申請量進行統計發現,光散射法的專利申請量最高,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人們的視線,是目前最先進、應用最廣的一種顆粒測量技術。此外,排名第二的是顯微鏡法,尤其是電子顯微鏡圖像分析技術是當前比較流行的分析手段,該方法優勢明顯,除了可得到顆粒的粒徑,還可以對顆粒的結構、形狀和表面形貌有一定的直觀認識和了解。然後分別是沉降法和篩分法,這兩種方法是測量顆粒粒徑的傳統方法,工藝過程簡單、成本較低,且操作便捷、裝置結構簡單。

在顆粒粒徑檢測技術演進的過程中,主要的發展趨勢有2個方面:檢測精確度的提高及檢測對象的擴展。上世紀40年代以前,業內主要是採用篩分法、沉降法和顯微鏡法。其中篩分法最早的專利出現在1933年,公開號為GB402402A;沉降法則是基於Stokes重力沉降公式來測定粒徑,沉降法的專利早期以國外專利申請為主。顯微鏡法是唯一可直接觀測單個或混合顆粒形狀、粒度和分布的方法,早期國內相關專利申請較少,從2010年才開始出現激增態勢。此外,將顯微鏡法和其他粒度測試方法結合於一體的裝置,是當前顯微鏡法的研究熱點,如上海理工大學公開號為CN102207443A、CN102207444A的專利申請,就是利用傳感器件將多種顆粒粒度測量方法融合在一起。

隨著計算機、電子和雷射等技術的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起,顆粒粒徑檢測逐漸開始實現檢測對象的多元化,光散射顆粒粒度測量儀受到市場歡迎。光散射技術的思想最早由前蘇聯學者Mandelshtam於1926年提出,隨後其應用逐步擴展至界面和膠體科學等領域,並開發出了螢光相關光譜法、X射線光子相關光譜法、動態光散射顯微術等。近年來,對動態光散射儀器的應用需求明顯增長,相關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動態光散射儀器的局部結構改進和採用各種新技術改造傳統裝置以擴展新應用等方面。

對於電阻法和基於電阻法發展起來的靜電法和超聲法,其理論基礎的發展目前已趨於成熟。其中電阻法最早為美國Coulter公司創始人Wallace H. Coulter於1953年發明,隨後Coulter公司將其商品化,開發出庫爾特計數器,Coulter公司此後不斷對電阻法進行深入研究,其生產的Multisizer I全自動粒度分析儀仍是目前較為先進的顆粒測量多功能儀器。而其他公司和個人對於電阻法、靜電法和超聲法的研究,在1980年之後得到迅速發展,大量相關的專利都是基於Coulter公司技術的改進而來。

總體而言,雖然不同檢測方法均有其各自的特點和適應的顆粒類型,各技術之間呈現並行發展的趨勢,但整體上呈現出向更快速、更準確以及更加便捷檢測的方向發展,各分支的專利申請量也均呈現出上升趨勢。

兩家公司平分秋色

筆者分析了排名靠前的主要申請人的核心專利數量和企業綜合實力,發現在顆粒粒徑檢測領域,英國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下稱馬爾文公司)和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下稱貝克曼公司)呈現平分秋色的競爭態勢。

馬爾文公司成立於1963年,早在20世紀80年代,該公司便進行了顆粒粒徑測量儀器的技術研發,其最早的研究方向是基於雷射技術測定顆粒粒徑。隨後,該公司研發了利用超聲法測量顆粒粒徑的相關技術,相關專利包括US5121629A、GB9801667D0、WO2010/041082A2等。在1980年到2010年間,馬爾文公司在顆粒粒徑檢測的幾個主要技術分支上均保持了穩定的專利申請量,在光散射法和超聲法檢測兩個分支的專利申請量最大。

馬爾文公司在超聲測量方面的主要產品為Ultrasizer MSV超聲測量儀,該儀器可根據顆粒粒徑與聲波衰減之間的關係計算出顆粒粒度分布,同時還可以測出體系的固含量。隨後,該公司在初代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開發出了探頭式超聲粒度測量儀。近年來,馬爾文公司發展迅速,從專利申請分布來看,自2010年至今,該公司提交了50餘件關於雷射粒度分析的專利申請,這表明該公司可能欲向高精密儀器方向轉型。

貝克曼公司於1997年成立,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顆粒分析儀器公司,其於1953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顆粒粒度分析儀,並於1965年對該產品提交了專利申請NL6505468A。

1983年貝克曼公司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並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代表處,此後不斷完善專利戰略,迅速佔領了國內外市場。2000年之後,貝克曼公司進入超聲顆粒測量領域,獲得了一系列專利權,如公開號為WO0057774A1、US2006001875A1等。2000年至2012年,貝克曼公司在顆粒粒度檢測的四個主要分支領域均進行了專利布局,其開發了基於電阻原理的Multisizer 3系列粒度分析儀,基於光脈衝原理的HIAC系列液體顆粒檢測儀,基於光脈衝和庫爾特原理的Multisizer 4e系列粒度分析儀,以及融合了超聲與光散射原理的DelsaMax Pro粒徑分析儀和DelsaMax CORE系列產品。其最新的DelsaMax Pro系列產品與馬爾文公司的Zetasizer Nano系列產品採用的技術都結合了聲學和光學顆粒檢測技術,可見兩家公司在該領域的競爭態勢比較激烈。

筆者認為,今後顆粒粒徑檢測領域的技術發展將更注重提高測量精度和對顆粒特性的多方面測定等方面,將不同顆粒粒徑檢測技術進行融合以提高檢測性能將成為未來專利布局的熱點。(詹雪)

(責編:龔霏菲、王珩)

相關焦點

  • 測得的粒徑不是粉塵的實際尺寸
    單顆粒粒徑有幾種分類方法? 除塵技術中通常採用哪一種單顆粒粒徑?多數粉塵的形狀是不規則的, 只有少數顆粒物成球狀 。對於球形顆粒物, 其粒徑等於該球的直徑; 對於非規則的顆粒物, 其粒徑則根據不同的測定方法會有不同的粒徑定義, 根據不同的粒徑定義, 所de到的粒徑數值是不一樣的 。 有的文獻把非規則粉塵的粒徑又稱為粉塵的示性尺寸。因此,這裡所謂的粒徑對於大多數粉塵來講, 只是意義上的概念, 無實際尺寸相對應 。
  • 粉塵顆粒的粒徑
    粉塵的粒徑是指粒於的直徑或粒子的大小,是粉塵的基本特徵之一。粉塵顆粒大小不同,不僅其物理、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同時對除塵器的除塵機制和性能也有很響。若顆粒為球形,則可以用其直徑作為表示其大小的代表性尺寸。粉塵顆粒的哪;是不規則的,一般用當量直徑或粒子的某一特徵長度表徵。
  • 哪些檢測手段可以讓爆炸物無所遁形?
    到底有哪些檢測手段可以讓爆炸物無所遁形?  【儀器檢測】  目前,世界各國正在加強對重要場所如要害部門、機場、鐵路、地鐵的防爆安檢。按照技術原理不同,探測技術可分為x射線探測技術、電化學探測技術、電磁探測技術、中子探測技術等4類,實際應用則有X射線安全檢查設備、離子遷移譜探測設備等。
  • 徠卡電鏡解決方案 —— 讓病毒無所遁形
    而在整個疫情的防控防治過程中,電鏡技術,讓病毒無所遁形。 負染色技術—鑑定病毒形態為什麼是冠狀病毒?電鏡給了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病毒形態。圖片來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染色技術可以鑑別病毒形態、純度和濃度負染技術流程簡單,檢測速度快
  • 讓「專利蟑螂」無處遁形
    原標題:讓「專利蟑螂」無處遁形 前不久,美國羅斯柴爾德專利圖像有限責任公司(Rothschild Patent Imaging LLC,下稱羅斯柴爾德公司)對美國GNOME基金會提起訴訟,指控GNOME基金會的Shotwell相片處理器侵犯了其「無線圖像分發系統和方法專利」,並迫使GNOME基金會交付上百萬美元的專利許可使用費
  • 求真務實讓形式主義無所遁形
    原標題:求真務實讓形式主義無所遁形 【關鍵詞】效果為上 答案全是B的調查問卷說明了什麼?
  • 現代分析儀器不斷更新 讓食品有害物無所遁形
    食品安全標準制定 檢測儀器不斷創新由於食品安全危機頻發,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嚴重時更達到了「談食色變」的程度。我國政府為解決民眾最為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加快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追溯體系建設步伐。
  • 全新量子雷達已上線,可讓隱身飛機無所遁形
    米波雷達也有一定的劣勢,米波雷達體積較大,一般都是部署在固定檢測站,難以跟隨軍隊移動。米波雷達也只能檢測到敵方有戰機來襲,但是沒有辦法得出來襲戰機、飛彈等的長度、體積等具體信息,作戰人員也難以提前預估。
  • 無所遁形 直擊黃麴黴毒素檢測過程
    兩套設備防數據「打架」  「我們公司去年花200多萬元進口的設備,除了檢測黃麴黴毒素外,還能檢測三聚氰胺、重金屬、藥殘等指標,以前主要檢測三聚氰胺,現在黃麴黴毒素也是檢測重點。」王紅衛說,一旦這些有害物質中檢出含量比較大,還會用更準確的儀器進行再一次檢查,「比如牛奶裡黃麴黴毒素M1的檢測,國家規定是不能超過0.5微克/千克,我們一般都要求不能超過0.1微克/千克,如果一旦超過0.1微克/千克,我們將會用液相色譜儀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液相色譜儀的檢測時間比酶標儀長,需要七八個小時,但更加準確,檢測三聚氰胺也是用這個液相色譜儀。」
  • 讓威脅無所遁形!聚銘威脅檢測系統全新上線
    為應對逐漸組織化、專業化的網絡攻擊,迎接新一代威脅的挑戰,聚銘網絡研發推出全新高級威脅剋星——聚銘威脅檢測系統(TDS)。聚銘威脅檢測系統是以全流量還原為基礎,結合各大檢測分析技術進行威脅感知與可疑流量分析,及時、全面、精準挖掘已知和未知威脅,為用戶提供一整套的威脅入侵檢測解決方案,是傳統安全防禦系統進行完善和補充。
  • 探訪武漢病原檢測實驗室 24小時值守讓病毒無處遁形 (1/8)
    探訪武漢病原檢測實驗室 24小時值守讓病毒無處遁形 (1/8) "← →"翻頁
  • 不當小白,看過就知道粉塵檢測儀確保極佳的準確性
    粉塵檢測儀採用光散射原理來檢測和計算特定環境條件下的細顆粒濃度。緊湊型傳感器的工作如下:首先,測量的灰塵顆粒被吸入檢測室,然後被雷射光源照射。由於這些顆粒在通過雷射束時被阻擋,這些變化可以通過光傳感器記錄,並進行分析和更改獲得實時塵埃顆粒濃度。
  • 粉塵密度可以分為真密度、假密度和堆積密度三種
    另外, 根據化工廠輸送介質的特性和管道材質的品種, 一般採用(GB8163-1987)熱軋無鍾銅管、(GB3092-1993)han接銅管、(YB242-1963)直縫電焊銅管、鑄鐵管等。根據體積計量的不同, 粉塵密度可以分為真密度、 假密度和堆積密度三種。
  • 粉塵防爆領域的核心科技力量!近日,北京這所大學牽頭的項目獲權威大獎!
    本次獲獎項目以除塵系統粉塵爆炸事故預防為根本目標,以除塵系統內外部典型引燃源為研究對象,闡釋了典型引燃源誘發粉塵層/粉塵雲著火及發展機制,構建了火花輻射探測模型及性能評價指標體系,研發了火花&34;一體化裝置和阻火隔爆型鎖氣卸灰技術,開發了除塵系統過程參數監測與控制系統。項目成果已應用於北京、江蘇等地的多家涉爆粉塵企業,多次成功阻止除塵系統爆炸事故的發生,體現出良好的&34;效益。
  • 我國已可生產「最標準」的PM2.5顆粒模型 將申請專利
    新京報快訊(記者戴軒)空氣汙染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空氣中PM2.5顆粒濃度,是衡量空氣品質的重要標準,然而檢測PM2.5顆粒的儀器是否標準,取決於「標準物質」。此前,該標準物質只能從國外進口,現在,北京市計量院可以自主生產,該項目將申請專利。
  • Sci Adv:新型金納米顆粒或有望檢測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
    2020年3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手段,其能利用金納米顆粒來檢測癌症,這種新方法能識別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有望幫助進行癌症的早期診斷及療法的開發。
  • 全新升級雷射型粉塵傳感器PM2107
    結構上可完美無縫替換紅外型粉塵傳感器,從而助力使用紅外型粉塵傳感器的新風淨化器等設備廠商,能夠在不更改設備結構和硬體的條件下,進行快速升級替換。PM2107 VS 紅外型粉塵傳感器1.具備數顯的獨特優勢,能夠輸出更精確的測量數值;2.具備快速升級優勢,結構尺寸、安裝孔位、採樣通道、通訊接口與紅外型粉塵傳感器相似;
  • 粉塵凝聚劑的簡介
    粉塵凝聚劑與噴水降塵和起泡劑降塵相比,其有效使用時間更長。一般說來,粉塵凝聚劑包括保溼劑和粘結劑。保溼劑,諸如鎂和鈣的氯化物,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維持顆粒表面溼度,從而達到「保溼」作用;粘結劑能在顆粒表面較為乾燥的情況下,有效地保持整個顆粒處於凝聚狀態,粉塵控制中多考慮用油和多聚物做粘結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