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全氟化合物全鏈條遷移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11 同花順財經

近年來,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全氟化合物)產量和使用量大,並能夠從環境進入飼料和食品鏈條,逐漸成為飼料和食品領域新的安全風險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蘇曉鷗團隊闡述了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氟化合物在高蛋白飼料原料中的賦存特徵和在「飼料—養殖動物—人」全鏈條中的遷移轉化與暴露風險,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物質學報)上。

全氟化合物是一類具有優良性能且應用廣泛的化學品,種類繁多,使用量大,且在環境中具有極強的持久性。部分全氟化合物由於具有生物富集能力和生物毒性而被增列《斯德哥爾摩公約》進行控制。

目前,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有機汙染物在「環境/飼料—養殖動物—畜禽產品」生產鏈條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不明,賦存分布特徵不清。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團隊根據全氟化合物的親蛋白性質,解析了多種蛋白飼料原料中長鏈和短鏈全氟化合物的選擇性親和賦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全球範圍魚粉中全氟化合物的汙染水平,結合實驗數據和蒙特卡洛模型,首次預測了全氟化合物的「飼料—養殖動物—人類攝入」全鏈條遷移轉化和暴露引起的健康風險程度,並通過與歐盟提出的日允許攝入值(TDI)比較,提出了我國不同地區居民的暴露風險差異性。該研究首次從「飼料-養殖動物-人體暴露」角度,解析汙染物在食物鏈中遷移和賦存風險,從實際生產角度,闡明我國具有不同飲食習慣的居民對全氟化合物的暴露風險,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動物性食品生產鏈條中的遷移防控提供支撐。

來源: 科技部網站

相關焦點

  • 汙水處理廠與自來水廠中難以有效去除的全氟化合物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光國課題組在汙水處理廠與自來水廠中難以有效去除全氟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日前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類廣泛應用於電鍍、造紙、紡織、泡沫滅火劑、食品包裝材料和農藥等工業生產與生活領域的人工合成有機物。
  • 科學家發現廣州自來水中有全氟化合物,短期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光國課題組在汙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的全氟化合物去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全球最難降解的化合物之一-全氟辛酸的那些事
    它就是全氟化合物(PFC)。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氟辛酸和全氟磺酸。    下面我們以全氟辛酸(PFOA)為例,好好聊聊這位化學品界的小強,汙染物中的戰鬥機。一.為啥說這玩意「超難降解」?    用氟原子(F)取代辛酸中與碳相連的氫原子(H),就得到全氟辛酸的結構式。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屬(Isodon)植物是我國民間廣泛使用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舒筋活血、抗腫瘤等功效。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
  • 科學家稱廣州自來水含全氟化合物 屬有機汙染物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光國課題組在汙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的全氟化合物去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水研究》雜誌。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類廣泛應用於電鍍、造紙、紡織、泡沫滅火劑、食品包裝材料和農藥等工業生產與生活領域的人工合成有機物,於2009年被列為限制性使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隨著含全氟化合物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全氟化合物最終被排入河流環境。然而,傳統的汙水處理技術無法有效去除全氟化合物,從而可能進一步影響自來水(飲用水)安全。
  • 美國研究稱全氟化合物與兒童衝動相關聯
    食品夥伴網訊 據chemicalwatch網站消息,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顯示,血液中全氟化合物(PFCs)含量較高的兒童更容易衝動。    研究人員來自美國紐約州衛生部以及環境衛生科學部,他們測定了83名兒童體內11種全氟化合物的含量,結果發現大部分兒童體內均檢出了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銨(PFOA)、PFHxS、PFNA、PFOSA、PFDA六種全氟化合物。
  • 全氟化合物會降低兒童疫苗藥效
    □綠意 編譯近期《美國醫學學會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源於藥品(食品)包裝紙中的全氟化合物(PFC),有可能降低兒童接種疫苗的藥效。全氟有機化合物作為20世紀重要的化工產品,在工業生產和生活消費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用於化工、紡織、塗料、皮革、合成洗滌劑、炊具製造(如不粘鍋)、紙制食品包裝材料等。
  • 科學家發現全氟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廣州自來水中丨食安
    圖片來自網絡微信公共號:shipinanquanwang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光國課題組在汙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的全氟化合物去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水研究》雜誌。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類廣泛應用於電鍍、造紙、紡織、泡沫滅火劑、食品包裝材料和農藥等工業生產與生活領域的人工合成有機物,於2009年被列為限制性使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隨著含全氟化合物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全氟化合物最終被排入河流環境。
  • 蘭州化物所親核催化的醯基遷移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醯基遷移反應是構建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醯胺是方便易得的原料,通過醯胺的C-N鍵斷裂實現的醯基遷移反應可以合成許多羰基化合物,但已報導的諸多反應中都只利用了醯胺C-N鍵斷裂後的醯基,胺基部分則成為了副產物,致使反應的原子經濟性較低。如果能同時把醯胺C-N鍵斷裂後的醯基和胺基部分都利用起來,則可以實現高原子經濟性的C-N鍵斷裂轉化。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Li-Na/LLZO/FeF3固態電池構架,共晶合金固-固對流示意圖,Li-Na/LLZO/FeF3電池的倍率和循環性能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李馳麟團隊在陶瓷基固態電池的界面改性及其鋰氟轉換反應激活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
  • 上海有機所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三氟甲基(CF3-)的獨特性質,將其引入到有機化合物中能夠顯著改變化合物的酸性、偶極距、極性、親脂性以及其化學和代謝穩定性。因此含三氟甲基的化合物已在醫藥、農藥和材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治療精神抑鬱的藥物Prozac、治療關節炎的藥物Celebrex和治療II型糖尿病的藥物Januvia等都含有三氟甲基。
  • 南京土壤所在生物碳膠體遷移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但目前國內外關於生物碳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歸宿等環境問題未見報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東美課題組通過紫外超聲分離得到生物碳膠體懸液,研究了生物碳膠體粒子在飽和石英砂填充柱中的遷移規律,發現生物碳膠體的遷移能力與物料來源、熱解溫度、顆粒大小等因素有關:(1)親水性較大的松針生物碳膠體粒子的遷移能力大於小麥生物碳;(2)低溫熱解的生物碳膠體粒子的移動性較高溫熱解的生物碳更大;(3)納米粒子生物碳的移動性大於微米粒子。
  • 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 我國科學家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突破
    CO2活化和可控C-C偶聯合成兩個或多個碳原子(C2+)化合物(如乙烯和乙醇)是化學領域極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  我國科學家最近在CO2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突破。
  • 非政府組織要求公布全氟化合物毒性
    2018年6月11日,一個超過50多個公共利益聯合組織要求公開被ATSDR(美國有毒物質和疾病登記局)隱匿多年的全氟化合物(主要是指全氟烷基類)評估報告。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上海光機所低聲子全氟化物玻璃陶瓷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具有超低的聲子能量和獨特的構性優勢,是優異的中波紅外材料,廣泛用於科研、醫療、工業等領域。但氟化物玻璃缺乏傳統網絡形成體,料性短、穩定性差,通過傳統熱處理方法很難得到晶相可控的全氟化物玻璃陶瓷,導致不透明或半透明。全氟玻璃陶瓷的透明化製備是該領域的較大挑戰。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李敏團隊與廣西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檢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ERS-Active MIL-100(Fe) Sensory Array for Ultrasensitive and Multip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