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全氟化合物)產量和使用量大,並能夠從環境進入飼料和食品鏈條,逐漸成為飼料和食品領域新的安全風險點。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蘇曉鷗團隊闡述了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全氟化合物在高蛋白飼料原料中的賦存特徵和在「飼料—養殖動物—人」全鏈條中的遷移轉化與暴露風險,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物質學報)上。
全氟化合物是一類具有優良性能且應用廣泛的化學品,種類繁多,使用量大,且在環境中具有極強的持久性。部分全氟化合物由於具有生物富集能力和生物毒性而被增列《斯德哥爾摩公約》進行控制。
目前,全氟化合物等新型有機汙染物在「環境/飼料—養殖動物—畜禽產品」生產鏈條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不明,賦存分布特徵不清。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團隊根據全氟化合物的親蛋白性質,解析了多種蛋白飼料原料中長鏈和短鏈全氟化合物的選擇性親和賦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全球範圍魚粉中全氟化合物的汙染水平,結合實驗數據和蒙特卡洛模型,首次預測了全氟化合物的「飼料—養殖動物—人類攝入」全鏈條遷移轉化和暴露引起的健康風險程度,並通過與歐盟提出的日允許攝入值(TDI)比較,提出了我國不同地區居民的暴露風險差異性。該研究首次從「飼料-養殖動物-人體暴露」角度,解析汙染物在食物鏈中遷移和賦存風險,從實際生產角度,闡明我國具有不同飲食習慣的居民對全氟化合物的暴露風險,為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在動物性食品生產鏈條中的遷移防控提供支撐。
來源: 科技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