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微信公共號:shipinanquanwang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光國課題組在汙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廠的全氟化合物去除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水研究》雜誌。
全氟化合物(PFASs)是一類廣泛應用於電鍍、造紙、紡織、泡沫滅火劑、食品包裝材料和農藥等工業生產與生活領域的人工合成有機物,於2009年被列為限制性使用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隨著含全氟化合物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全氟化合物最終被排入河流環境。然而,傳統的汙水處理技術無法有效去除全氟化合物,從而可能進一步影響自來水(飲用水)安全。
最新研究發現,全氟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廣州自來水樣品、自來水廠和汙水處理廠中。同時,膜生物反應器與一體化活性汙泥法工藝對長鏈全氟羧酸(PFCAs)有較好的去除效果,而水處理系統中的生化池、紫外、氯氣和臭氧等工藝均無法有效去除全氟化合物。
其中,自來水廠中的活性炭去除全氟化合物有一定效果,而破碎炭去除效果最好。兩者的去除效率均隨使用時間的延長而變差。由於前體物質的降解等原因,部分全氟化合物在汙水處理廠出水中的濃度甚至高於進水。總體而言,全氟化合物在汙水處理廠和飲用水廠難以有效去除。
相關專家表示,雖然廣州自來水中的全氟化合物不會對當地居民的健康產生直接危害,但考慮到這些化學品的持久性,其長期影響有待進一步評估研究。
全氟化合物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類新型有機汙染物,主要包括全氟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PFCAs)、全氟磺酸(Perfluorinated sulfonic acids,PFSAs)、調聚醇(Fluorotelomer alcohols,FTOHs)等.自20世紀50年代被3M公司研製以來,憑藉其顯著的疏水、疏油性以及較好的表面活性和穩定性而被廣泛應用(Ahrens,2011).然而,大量含PFCs商品的研發、生產、使用和處置,使得PFCs通過多種途徑遷移至環境介質及生物體內,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毒理學研究證實,PFCs具有肝臟毒性、心血管毒性、甲狀腺毒性、神經系統毒性、免疫系統毒性及潛在致癌性等.因此,PFCs的環境汙染問題成為環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
來源:中國科學報、中國食品安全網
編輯:劉延正 阮思喻
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
安以質為本 質以誠為根
長按關注中國食品安全網
新媒體投稿:cfsn21@126.com
報社廣告熱線:010-63703066-8066
微信合作熱線:010-6370306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