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可視化技術直觀揭示水生植物根際異質性氧環境變化特徵和機制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長期以來,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汙染並重建良好水生態環境一直是湖泊領域中的研究熱點。水生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等活動會導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積物中形成不同於非根際環境的根際微生態系統,這決定了各種汙染物質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認為是湖泊汙染的生態修復的核心區域。因此,開展根際微環境特徵研究,對揭示界面汙染過程與控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根際環境具有明顯的微域性、動態性和複雜性的特點,而現有研究手段存在界面破壞性、一維、低分辨、操作繁瑣等不足,無法準確捕獲根際環境界面參數變化信息;而採用二維、高分辨並且可實時監測的界面可視化技術,則可全面闡釋生態微界面過程和機制。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員韓超利用自主研製的根際界面可視化裝置,成功獲取了典型修復先鋒物種——菹草和馬來眼子菜等的根際泌氧動力學特徵及控制機制(如圖)。該研究首次報導了菹草等眼子菜屬植物獨特的根系泌氧方式;同時原位、定量獲取了湖泊外界環境變化如光照、溫度和水體溶氧條件對根際微區氧環境變化特徵影響。研究結果不僅首次直觀揭示了沉水植物根系調控沉積物異質性氧環境的兩條路徑,而且發現了溫度升高會導致越冬植物根系改造沉積物氧環境的能力明顯降低的現象,這表明全球變暖效應可能會導致越冬水生植物生物量銳減並會顯著影響植物對汙染水體的修復效果。

  研究成果近期以High-resolution imaging of rhizosphere oxygen (O2) dynamics in Potamogeton crispus: effects of light, temperature and O2 content in overlying water 為題,發表在Plant and Soil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優秀青年基金聯合資助。

  論文連結

 

圖:菹草(為例)根際界面氧環境二維高分辨變化特徵 

相關焦點

  • 水生植物的根是怎樣的呢?
    那麼,類似荷花這樣長期浸泡在水裡的植物,它們的根係為什麼不會腐爛,更不會被淹死呢?植物的根可以用來固定身體和吸收水分、養分。陸生植物為了支撐身體,便於輸送養分和水分,必須要有強韌的莖。根與莖都有厚厚的表皮包裹著,可以防止水分流失。
  • 植物所揭示NADPH氧化酶響應逆境脅迫的自我調節機制
    NADPH氧化酶是一種與哺乳動物嗜中性粒細胞gp91phox同源的氧化還原酶,主要參與植物的防禦反應,並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當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脅迫時,該酶會大量產生活性氧,使植物及時對逆境脅迫做出反應,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 水生所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本周新文:異質界面上位錯成核和應力釋放機制
    原子偏析促進位錯成核Dislocation nucleation facilitated byatomic segregation大部分工程材料為合金,合金中成分的變化會極大地改變其性質和功能在這項工作中,紐約州立賓漢姆頓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的Guangwen Zhou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以Cu-Au固溶體為例,研究了與表面原子偏析相關的位錯成核、滑移、攀爬和遷移過程。由表面偏析引起的成分變化會伴隨有適配應變,通過表面擴散和俘獲過程在表面下方形成位錯。由此產生的表面化學有序區域是阻礙自由表面位錯湮沒的有效屏障。
  • 科學家揭示 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陸成寬)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研究人員,系統鑑定了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闡明了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環境工程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
    基於此,本文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此產生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水體重金屬汙染由於其具有危害大、分布廣、持續長等特點而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神奇的流場可視化技術
    此後,流場可視化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高分辨圖形顯示設備的出現,流場可視化技術相繼出現了壁面示蹤法、絲線法、直接注入示蹤法、化學示蹤法、電控法及光學示蹤法等多種類型幾十種方法,實現了在同一時刻描述全場流態的技術跨越,讓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流場,變成了「可見」和「可感覺到」。
  • 神奇的流場可視化技術
    此後,流場可視化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高分辨圖形顯示設備的出現,流場可視化技術相繼出現了壁面示蹤法、絲線法、直接注入示蹤法、化學示蹤法、電控法及光學示蹤法等多種類型幾十種方法,實現了在同一時刻描述全場流態的技術跨越,讓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流場,變成了「可見」和「可感覺到」。
  • 水生植物烷基脂類含量和分布特徵及其單體氫同位素組成
    但近年來對青藏高原湖泊的調查發現水生植物也含有較高豐度和含量的長鏈正構烷烴和長鏈脂肪酸,其對湖泊沉積物的長鏈脂類的影響不容忽視。然而,這一現象是否具有廣普性,尚需進一步對更多湖泊中的水生植物進行調查。此外,考慮到水生植物對湖泊沉積物中脂類的可能影響,亟需提出一些可以區分陸生和水生植物脂類來源的指標。
  • 研究揭示工業產油微藻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全局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等發現,作為一種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細胞集至少三種碳濃縮機制(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的特徵於一身。這一全局性的CCM系統結構藍圖的揭示,為在工業微藻中設計和改造「超級二氧化碳固定模塊」奠定了基礎。目前地球大氣中的CO2含量約0.04%。
  • 水生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生態效應
    通常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忍耐土壤中高濃度的汙染物,植物的這種抗毒性作用,為植物對土壤和水體中的汙染物吸收和降解奠定了基礎。該技術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對於解決中小城鎮的汙水處理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 水生植物如此優秀,你知道嗎?
    水生植物知道些什麼?它們是優秀的「遊泳者「或「潛水員「;它們終年生活在水或沼澤等溼地中,形成一套適應水生環境的技能;它們的家庭很大,包括藻類、草藥、浮島植物;它們是今天要講的的主角--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環境特徵。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PNAS | 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揭示根瘤菌從根際到共生的生活方式適應機制促進豆類的種植和其他作物的固氮技術將減少化學氮肥的投入,並有助於實現旨在更可持續農業的短期和長期目標(ISME | 英國牛津大學Philip
  • 「不走尋常路」的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作為出色的遊泳運動員或潛水者,其生存本領也是槓槓滴!比如,隨便掐一段黑藻的小分枝,兩三天就可以長出不定根,然後長大長長長出更多分枝,無性繁殖本領不是一般強!又如蓮座型水生植物苦草,葉片柔軟,隨波飄搖,條件合適可以長一人高不成問題,更有甚者澳大利亞苦草可以長一層樓那麼高。
  • 木質素和木栓質在紅樹植物抗重金屬耐性中的作用機制被揭示
    紅樹林作為海洋三大高生產力生態系統之一,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紅樹林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是國際海洋生態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紹研究團隊利用掃描電鏡、螢光顯微鏡和氣相色譜-質譜,分析了木質素和木栓質在六種紅樹植物根外皮層中沉積狀況、含量與單體成分,並揭示了它們在重金屬耐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典型紅樹科植物往往具有木質化和木栓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根外皮層,同時對重金屬等環境汙染物耐性較強。
  • 神奇的流場可視化技術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此後,流場可視化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高分辨圖形顯示設備的出現,流場可視化技術相繼出現了壁面示蹤法、絲線法、直接注入示蹤法、化學示蹤法、電控法及光學示蹤法等多種類型幾十種方法,實現了在同一時刻描述全場流態的技術跨越,讓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流場,變成了「可見」和「可感覺到」。
  • 異形葉——研究植物環境適應性的「理想型」
    其中,較典型的研究代表是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已作為植物表型可塑性的代表植物出現在各類生物課本上。研究表明,除水生/陸生環境外,光周期(晝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長短的交替變化)、溼度變化等也能夠顯著調控水毛茛的葉形變化。
  • 第二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二輪)
    「第二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定於2019年10月14日至16日在美麗的太湖之濱無錫召開。誠摯邀請並熱烈歡迎全國各地從事水生植物、水環境和水生態等相關工作的科研、教學和企業代表及研究生撥冗出席。會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主題,研討與交流近年來水生植物資源搜集與開發、水生植物修復關鍵技術與水環境等方面最新成果,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由於肌苷(I)被聚合酶和翻譯機制識別為鳥苷(G), mRNA編碼區的 A-to-I 編輯可導緻密碼子改變,從而導致蛋白功能的多樣性。而原核生物中 A-to-I 編輯及其生物學意義還鮮有研究。
  • 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水生植物
    如果這些植物的配置再設計的美觀一點,那麼肯定會很有觀賞價值。其次是淨化水質。一方面,一些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氮和磷等營養物質,並且可以淨化水。另一方面,在河流生態修復項目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以形成生物通道,以物理方式過濾河流中的雜質,大量根系有各種微生物的水生植物也可以吸收河流中的過量養分,提高河流的自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