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文:異質界面上位錯成核和應力釋放機制

2021-02-13 NatMater資訊

原子偏析促進位錯成核

Dislocation nucleation facilitated byatomic segregation

大部分工程材料為合金,合金中成分的變化會極大地改變其性質和功能。表面偏析是合金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表現為某一元素在表面的富集。在這項工作中,紐約州立賓漢姆頓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的Guangwen Zhou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以Cu-Au固溶體為例,研究了與表面原子偏析相關的位錯成核、滑移、攀爬和遷移過程。由表面偏析引起的成分變化會伴隨有適配應變,通過表面擴散和俘獲過程在表面下方形成位錯。由此產生的表面化學有序區域是阻礙自由表面位錯湮沒的有效屏障。Cu-Au固溶體的表面偏析和異質外延系統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研究結果幫助解揭示了異質界面處原子尺度上位錯形成、運動和失配應力釋放的機理。

通過原位透射電鏡觀察Cu3Au/Cu(Au) 共格界面出現失配位錯

作者:

Lianfeng Zou, Chaoming Yang, Yinkai Lei, Dmitri Zakharov, Jörg M. K. Wiezorek, Dong Su, Qiyue Yin, Jonathan Li, Zhenyu Liu, Eric A. Stach, Judith C. Yang, Liang Qi, Guofeng Wang & Guangwen Zhou

Nature Materials (2017) 

doi:10.1038/nmat5034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Nature Materials公眾號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陸內地震大多為上地殼的淺源地震,下地殼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為下地殼的巖石變形以緩慢的蠕變為主,但下地殼也可以發生地震,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目前學者們提出的機制包括:因熱逸散導致塑性失穩,脫水反應導致的流體壓力增加或局部應力重新分布
  • 毫秒分辨探測晶體成核機制
    導讀:本文實驗和理論分析支持結構漲落源於原子團簇中兩種狀態的尺寸依賴熱力學穩定性的觀點。基於真實原子系統動力學的發現,重塑了對原子結晶成核機制的理解。成核是許多固體物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經典成核理論描述了晶體形成的途徑,其中單體組裝形成通過表面和體積自由能壘上的密度波動發生。
  • 晶體成核類型與熱力學
    初級成核是指在無晶種條件下,溶質過飽和溶液的自發成核,又可分為均質和異質成核兩種方式(圖1)。均質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是指在均勻的母相中成核,也就是說,不考慮基底(添加物、氣泡、容器壁等)對成核的影響,在體系中空間各點成核的概率是相同的,但均質成核很難發生;異質成核(Hetergeneous nucleation)是指在相界面上(如容器壁、原有晶體表面)成核的過程,在體系中空間各點成核的概率不同。
  • 基於鋰金屬負極的水平應力釋放以消除枝晶
    一方面,Cl-選擇性刻蝕銅基體的形成了以Cu(100)晶面為主的半球形凹坑,這是鋰金屬成核的關鍵。此外,在半球形孔內形成納米和微米混合粗糙表面的刻蝕有助於均勻離子分布,形成均勻的鋰金屬沉積,COMSOL模擬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在實際的電池系統中,通過半球邊緣和平臺的應力釋放機制實現了鋰金屬的自抑制生長機制。
  • 《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導讀:氫脆被證明是通過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進行的。一旦進入微結構,氫能促進低能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其特徵是取向差隨應變而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吸收更多的氫直至導致失效的臨界量。普遍認為其原因是外觀類似於「魚眼」的故障區域與作為應力集中處的夾雜物相關聯。文中結果表明,實際的裂紋萌生是由位錯納米結構及其相關的應變分配引起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有因氫的存在而導致脆化的報導。
  • 界面可視化技術直觀揭示水生植物根際異質性氧環境變化特徵和機制
    水生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等活動會導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積物中形成不同於非根際環境的根際微生態系統,這決定了各種汙染物質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認為是湖泊汙染的生態修復的核心區域。因此,開展根際微環境特徵研究,對揭示界面汙染過程與控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哈工大孫東立團隊:一種獨特非共格界面,同時改善材料強度塑性!
    基於這種獨特的界面-位錯作用機制,Ti2AlN(103)/TiAl(111)非共格界面構型的壓縮失效應變和抗壓強度較Ti2AlN(0001)/TiAl(111)共格界面構型分別提高90.48%和13.01%,因此該非共格界面有助於同時提高複合材料的壓縮強度和塑性變形能力。
  • 模板基底上有應變島的受控成核研究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研究組對納米結構在金屬和半導體表面的生長模式與相互作用機制、物理性質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最近,他們發現PTCDA分子在NaCl表面生長多層膜時,由於應力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競爭,為去浸潤生長模式;該研究證明了一種有機功能分子在絕緣體表面的去浸潤生長模式及其生長機理(Phys. Rev. Lett. 100, 186204(2008))。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抗凍蛋白是生活在寒冷區域的生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進化產生的一類用於防止生物體內結冰而導致生物體死亡的功能性蛋白質,具有「冰結合面」和「非冰結合面」兩種不同面。自上世紀60年代發現抗凍蛋白以來,科學家對其調控冰晶成核的確切作用和機制一直存在爭議,「抗凍蛋白能促進冰核形成」及「可以抑制冰核生成」兩種相反的觀點同時存在。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 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三維界面,大幅提升納米金屬複合材料...
    但是尖銳界面在增加強度的同時使塑性降低。為了解決這方面問題已有研究3D界面的報導,但是對三維界面對納米複合材料性能的影響機制仍不明確。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以Cu和Nb為基,探討了含二維和三維界面的Cu/Nb納米複合材料的結構和變形行為,三維界面複合材料能夠在提升強度的同時不降低塑性,為抑制納米層狀複合材料的剪切不穩定性提供了新的設計路徑。
  • 應力誘導曲率對4H-SiC MOS平帶電壓和界面態密度的影響
    本文作者通過電容 - 電壓(C-V)測試研究了應力/應變引起的曲率對柵氧界面態密度(Dit)的影響。外延晶片的曲率通過薄膜應力測量系統進行測試。在乾熱氧化過程中,壓縮/拉伸曲率導致SiO2的正Vfb偏移(負固定電荷),SiO2 / SiC的界面態密度增加。另外,文章還發現樣品的橫光學(TO)聲子波數與薄膜的曲率有關,這表明應力主要會影響SiO2 / SiC的界面。
  • 《MSEA》粉末冶金工藝,製備高強高塑性異質結構材料
    一般來說具備包括梯度結構,諧波結構,異構層狀結構,雙峰結構,雙相結構和層壓結構等特殊結構的材料均被認為是異質結構材料,其中異構層狀結構(HLS)被認為是近乎理想的結構,具有出色的機械性能,在工程應用中極具潛力,為了進一步研究HLS材料的異質變形引起的強化機理並優化其機械性能,從這三個方面(界面密度,強度差異以及幾何形狀)對HLS進行優化。
  • 《MSEA》粉末冶金工藝,製備高強高塑性異質結構材料
    一般來說具備包括梯度結構,諧波結構,異構層狀結構,雙峰結構,雙相結構和層壓結構等特殊結構的材料均被認為是異質結構材料,其中異構層狀結構(HLS)被認為是近乎理想的結構,具有出色的機械性能,在工程應用中極具潛力,為了進一步研究HLS材料的異質變形引起的強化機理並優化其機械性能,從這三個方面(界面密度,強度差異以及幾何形狀)對HLS進行優化。
  • NiO/Co3O4異質界面高效OER
    受LCAs在界面處的高催化活性以及相應的Co3O4和NiO優異的電催化活性的啟發,作者構建了具有豐富LCAs的自支撐NiO/Co3O4異質結構,用於高效OER電催化劑。2. 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和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分析都證實在NiO/Co3O4界面處或附近產生了大量LCA。
  • 湖南大學段曦東教授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二維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
    然而二維原子晶體面向電子、光電子實際應用需要實現器件的功能化和集成化,面臨一個高效、無損、可規模化材料集成的挑戰。 要實現二原子晶體在工業應用中的集成化和功能化,大規模的異質結陣列化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方案。然而如何大幅提高二維原子晶體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的產量、實現異質結陣列化一直是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困難之一。
  • 鎂科研:碳和鈣對Mg-3Al合金的協同孕育細化機制
    其中,碳質孕育法因其低廉的成本、較低的操作溫度和相對較好的細化效果被認為是最具應用前景的細化方法。  儘管碳質孕育細化技術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但仍然存在諸多科學問題需要深入探究。碳質孕育熔體中的碳質晶核含量較少,樣品製備和觀測過程中易於水解,因而難以獲得其準確物相。同時針對溶質元素和碳質晶核的交互作用規律尚不清楚。
  •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SiC和GaN 的研究現狀
    當前,大多數商業器件是基於異質外延的,主要襯底是藍寶石、AlN、SiC 和Si。但是,這些基板和材料之間的晶格失配和熱失配非常大。因此,外延材料中存在較大的應力和較高的位錯密度,不利於器件性能的提高。圖7 為襯底材料的晶格失配和熱失配關係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