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中國歷史上無數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於中國人口分布狀況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它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永嘉之亂:時間:西晉末年
永嘉指西晉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後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遊,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大量的僑州、僑郡在國都建康周圍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遊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一般認為,現代客家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一般認為,閩南人的始祖是唐以後遷去福建的)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時期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佔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靖康之亂 :發生在北宋末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關於這次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明朝大移民:發生在明朝初年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王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121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今天河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為祖居地的,這不僅是人們的代代口口相傳,也見之於家譜、史冊。僅豫西地區,從大槐樹的移民後裔就佔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古代中原的漢族人一大半在這時已經南遷。而今天的中原人有三分之一都是當時晉南移民的後裔。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出現了江西填湖廣事件,在洪武年間(早期)湖北地區的174萬總人口(不包括施州地區的少數民數人口)中,土著人口佔43%,移民人口佔57%。根據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統計,在湖北的98萬移民人口中, 江西籍移民約為69萬,佔總人口的70%。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清朝時期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張獻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更大開殺戒;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萬人,一些州縣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繫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徵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湖廣是個大地理概念,包括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個世紀內,四川接納移民達600多萬人。當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後裔,總數達六、七千萬人之巨,在成都,這個比例更高,達95%以上。如朱德在《我的母親》中介紹,祖先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廣東遷移過來的,陳毅、聶榮臻的先祖來自湖南,吳玉章、郭沫若的先祖來自福建,劉伯承、羅瑞卿的先祖來自湖北,鄧小平的回籍祖來自廣東等。
粵、閩下南洋:發生於清朝時期
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
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係。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佔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走西口:發生於明朝至民國初年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裡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闖關東:發生在清末,民國時期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關東之要「闖」,清王朝把東北作為龍興之地,是不準漢族遷入的。明朝末年的漢族人,要麼逃回關內,要麼變為滿族了。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第三,因為內地曾發生了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並可開種荒地。
民國時期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國時期累計各超過1,000萬。可以說,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