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潮,敘述著中國人民的血淚史

2020-11-23 董老頭說史

在中國從有記載時期開始,我國就出現好多次的集體大移民,而為什麼叫大移民呢?因為這大移民動輒就是十几上百萬的移民大現象,那個場面是非常壯觀的,同時又是很悽慘,有都少人就是在遷移的過程中,由於飢餓,被活活餓死又或者渴死又或者是疾病的發生,造成不治身亡的慘狀,那麼,歷史上到底有幾次的移民活動呢?

今天大家就跟小編一起挖挖中國歷史上的移民潮。

中國古代歷史上共有六次大規模的移民。

第一次,漢武帝時從元朔二年間(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時間裡,完全由政府實施的移民不下120萬。

第二次,從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中原漢族南下江南等地。

第三次,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第四次,靖康亂後的南遷

第五次,明初大移民。

第六次,清代移民。

就人口分布而言,人口多的地方,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一般都比較好。相對於現在我們所謂的「人滿為患」,中國古代在宋朝之前,主要是「土滿」問題,即地廣人稀,需要用人口遷移來均勻的分布人口,合理分配土地。

中國近代時期,出現過更大的移民潮,這才真的是一部血淚史呀。

蹚古道

陝西商人主要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闢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康定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稱為"走西口"。除此之外,陝西商人還去揚州、雲南、安徽、寧夏、甘肅、新疆、河南等地做生意,河南做生意的陝西商人以党姓最為有名。

關陝商賈"蹚古道"的歷史無人提起,幾至擠進歷史的夾縫被人們淡忘,慶幸的是引進了學術界的重視。

"秦蜀古道"是從長安(今西安)到成都的古道,全長1000多公裡。從長安出發,分別經長安子午古道、周至黑峪口、周至辛口、駱峪口的儻駱古道、眉縣的褒斜道出發,到達漢中,再由漢中到達成都。

寶雞陳倉道出發的路線經廣元也可到達成都。

陝商最早走的路線是經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也有商人走向西亞、印度和東南亞。),因是在古道之間來回走,"趟"是次數之意,稱為"趟古道","趟"還包含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趟"的異體字是"蹚",所以書面上寫為"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陝商"蹚古道"康定茶馬交易之行最繁忙的路線是儻駱古道和褒斜道,儻駱古道是關中以東的商人常走的路線,褒斜道是關中以西的商人常走的路線。清未後由於國家動蕩、匪患不斷,從子午古道出發的路線成了古道主幹線。

闖關東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順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東北"一詞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醫巫閭山位於今遼寧北寧與義縣交界處,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東麓有山神廟--"北鎮廟"。當地迄今流傳著關於醫巫閭山的眾多傳說。當時。 戰國時,燕國在今遼東半島一帶設遼東郡(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秦漢魏晉因之。隋代遼東郡治移至通定鎮(今遼寧新民東北)。元代於至元四年(1267年)設遼東路,治所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設"遼東都指揮使司",治遼陽(今屬遼寧)。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段,人們就用"遼東"來稱呼東北地區。因此,著名學者、作家、報人曹聚仁先生《萬裡行記》說:"古代的"東北",乃"遼河流域"的東北。"

"關東"一詞本指函谷關以東。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坡頭鄉王垛村,東自崤山,西至潼津,從西周以來便是溝通關東、關中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關東"與"山東"同義,這裡的"山"指崤(yao)山,"山東"指崤山以東。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建山海關城堡一座,山海關扼東北與中原之咽喉,東北一帶因此被稱為"關東"。山海關以內,俗稱"關裡"。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等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

滿人傾族入關,關東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關東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裡"柳條邊"籬笆牆--東北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裡人"、"邊外人"的說法。

19世紀,黃河下遊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關東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滿洲。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關東大多數漢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黃河下遊地區的。

關東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指越過山海關以東到東三省。關東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指越過山海關以東到東三省。舊中國,山東人口稠密,災害頻發;關東則地廣人稀,沃野千裡,而清政府禁止漢人入山海關。是逃荒農民闖關東成為主流。

走西口

"西口"指通過長城沿線關隘。去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帶謀求生計。走西口商人來自山西、陝西、河北,我們不能因為電視劇是山西的,而評斷山西人是主流、認為陝北民歌是山西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止不住那傷心淚蛋蛋,一道一道往下流,正月裡你娶過門,二月裡你西口外行,早知道你走西口,哪如咱們二人不成親……」

這首二人臺唱的正是當年走西口的老百姓為了生存經殺虎口到口外謀生的那段歷史。

據歷史記載,走西口現象大約從明代中期開始,其高潮出現於明末清初,直到清末民初,走西口的人口數量最大,前後經歷了大約300年的歷史。

「走西口的主要是山西人,陝西、河北也有流民湧入走西口的大潮。」山西不但土地貧瘠,而且自然災害頻繁,清光緒初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災」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造成大饑荒,與其挨餓坐以待斃,不如走出去,也許能闖出條活路來。劉曉煥告訴記者,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湧入歸綏(今呼和浩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

「自古那個黃河向東流,什麼人留下個走西口?」在民歌裡,山西人悽慘地唱出當年走西口的人們的哀怨心聲。為了謀生,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淚別父母妻兒,遠走異地過著孤苦艱辛的日子,心中難免充滿悲傷與酸楚。

當年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走西口,走出了一部苦難史,也走出了一批歷經磨練而精明強幹的晉商。包頭,現在是內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工業城市,人口超過200萬。在100多年前,它還只是個叫包克圖的小村子。包頭人說,因為山西人到這裡做生意,才慢慢有了今天包頭城的雛形,現在包頭城裡還流傳著「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這樣的說法。復盛公就是山西喬家在100多年前開的商號的名稱。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西口之外的地區政局動蕩不安、災患頻仍不斷,走西口的移民仍然和口內一樣生存無著,走西口的規模漸漸變小,從此走向衰落。

走西口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中西部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內蒙古地區當地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下南洋

所謂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包括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群島和中南半島等地。炎黃子孫到南洋去,很早就開始了,比如漢末、唐末、宋末等歷史時期。只要中國出現大規模的動亂,就會有許多人遠走南洋進行謀生。明清兩朝交替期間,下南洋的人數出現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後,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持續的內部動蕩,大批的華人開始前往南洋海外謀生。據葛劍雄等人所著的《簡明中國移民史》估計,從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廣東兩省輸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萬人以上。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目前,東南亞大約生活著五千萬華人,是海外華人的最大集中之地。經過華人幾代人的經營和奮鬥,在東南亞這些國家中,華人在經濟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不僅以自己的成功為所在地國家做出貢獻。也支援了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反侵略鬥爭,乃至於經濟建設。下南洋的一個「下」字,形象地表明了,這些華人脫離了自己的母體,既為目的地國家帶去了華夏文明,也融入了當地的社會。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對現代中國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且深遠的影響。

本文系小編原創,禁止抄襲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名人顏值「大揭秘」
    中國歷史上你知道的或是不知道的,你知道沒想到的文人墨客,權利最高者等名人的顏值大揭秘。一、」醜男「左思:貌寢口訥,勤奮刻苦歐陽修:形如獼猴,聰明絕倫李賀:細瘦通眉,筆補造化徐真卿:目呈三角,詩冠吳中史可法:軀小貌劣,青史垂名二、「異男」「異相」是歐陽修古人對男子理性的評判,儘管有時這種評判可能是荒唐的,在歷史上史書上對名人都會有「異相」的記錄。
  •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文匯讀書周報》第1780號第七版「新閱讀」 (2019年9月16日發行)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陳 斌 公元777年(唐大曆十二年)3月,因專權跋扈,專營私產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載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家中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八百石胡椒(相當於現今64噸)更是成為後世文人墨客嘲諷的典型。
  • 歷史維度中的中國夢
    它所包含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優良傳統,孕育了構築中國夢的巨大思想資源寶庫。  幾度出現的輝煌盛世,確立了構築中國夢的歷史記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因由,就在於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輝煌盛世。這為我們暢想中國夢提供了最持久的歷史記憶。古代中國在秦、漢、唐、元、明、清都出現過大一統,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 山西洪洞老槐樹移民潮長達50年,有多少姓氏?祭祖堂上數量驚人
    山西洪洞老槐樹移民潮長達50年,有多少姓氏?祭祖堂上數量驚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有過幾次,但若論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移民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恐怕就屬山西洪洞縣老槐樹的這次移民「事件」。因此,歷史上的每一次人口遷徙中,都有洪洞縣民參與(每有遷徙,其民必與)。除此之外,「源易緣」還注意到相對於元末明初時期的戰亂和災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人口稀少,茫茫中原田園荒蕪等悽涼相對比,山西境、晉南平原卻經濟繁榮,人丁興旺,交通便利。唐朝詩人張籍在《永嘉行》的詩中寫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易經》64卦中有火地晉卦。
  • 這一群外國人在中國定居生活近千年,後裔感慨:中國就是我們的家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苦難血淚史,且不說二戰慘遭屠殺,就是猶太復國也經歷了前僕後繼的努力,流血犧牲更是無數。然而,誰曾想到北宋時我國就有猶太人定居,他們生活在開封,據稱開封猶太人是歷史記錄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猶太社群。
  • 北大教授:有人對歷史翻案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歷史豈能任意顛覆(學術隨筆)  王曉秋  《 人民日報》( 2014年11月20日07 版)  筆者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與研究已近50年,略知歷史研究之甘苦,同時也深切體會到歷史研究的真諦在於實事求是。
  • 歷史與新域:新型傳染病流行與控制的新敘述
    這一學說的歷史縱深是傳染病伴隨各國歷史進程,中國也不例外。二是,全球結構性不平等觀點。例如,自蘇聯解體以來,該陣營相關國家不再把疫苗生產作為國家優先製藥領域,轉而向國際市場購買價廉的疫苗。全球疫苗生產也因此從公益轉向盈利,世界上最大的五個藥物公司買下所有獨立實驗室,壟斷了全球70%的疫苗生產和供應。西方藥物巨頭則熱衷於製造有巨大盈利的疫苗,對時常出現的新型傳染病並無興趣。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人民」概念的中國語境與語義
    在中國的基層治理中,基層官員因曲解「人民」涵義引發政府公共危機的情況並不罕見,嚴重削減了民眾對基層政府的認同。這是籠統抽象地理解「人民」內涵的深刻教訓。因此,如果在理解「人民」的內涵上出現偏差,不能將「人民」視為由一個個活生生的個人組成的群體,不僅在認知上會鬧出「白馬非馬」的笑話,也會阻礙政府在治理中將「人民」的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落實對應到具體的個人身上。
  • 珠峰登頂60年,揭秘血肉築起「中國梯」的生死時刻
    來源標題:珠峰登頂60年,揭秘血肉築起「中國梯」的生死時刻 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登山隊成功地將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 答卷人民滿意 藍圖「美麗中國」
    十八大系列網評:    之一:十年中國全景 一程幸福民生    之二:讓網絡問政鮮活之力推動社會進步    之三:科學發展鑄輝煌:中國十年巨變的歷史相冊    之四:《科學發展鑄輝煌中國。當後人摩挲著這段歷史,尋找破解中國發展與變革的核心密碼——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場於21世紀第二個十年,再一次在黨內外凝聚共識、籌謀未來的盛會,必將成為解讀中國現代史的重要「密匙」。十年彈指一揮。
  • 中國天眼:「人民科學家」南仁東的漫長沉默
    命運交響曲的號角音響,像似奏鳴出天眼之路的苦難軌跡、敘述著天眼之路的跌宕起伏、命運坎坷。 回首往事,南仁東在FAST立項的徵途上, 無數次的傷悲都在腦海中剎那間閃電掠過, 他的內心充斥著複雜而苦澀的情愫,渴望、希望、失望、無望、絕望、守望與再期望,這似乎詮釋了貝多芬命運交響的主題。
  • 分期與斷限: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表述
    20世紀初,梁啓超發表《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倡導「史界革命」,標誌著「新史學」思潮的出現,中國史學由此逐漸開始了近代轉型之路。在對歷史加以分期時,呈現出對「古史」的多方面表述以及關於「古代史」的不同界說。有關「古史分期」問題的探討和學術回顧,既存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①本文主要從歷史書寫(敘述)的角度,探討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古史」的不同表述及內在原因,以就教於方家。
  • 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四種紀年法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察當代中國,必須有個現實的立足點,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只有立足火熱社會實踐,我們才能在理論上站穩腳跟,才能深刻把握歷史規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
  • 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勝利
    毛澤東主席宣布會議任務:制定中國人民政協組織法與共同綱領,選舉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制定國旗國徽,決定國都所在地和年號。【新華社北平二十一日電】中國人民所渴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盛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已於今日下午七時在北平開幕。
  • 中國歷史上的邪教
    中國邪教特別熱衷於染指國家政權,教主特別急於當皇帝,不管規模大小,不計人財物的多寡,只要創立一宗邪教,教主的野心就急劇膨脹,發動針對國家政權的武裝暴力活動,這就是邪教暴亂。這樣的邪教暴亂在中國歷史上頻發發生,這種情形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很少見。最早的邪教動亂發生在東漢,發動者是巨鹿人張角三兄弟。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聖人」,你知道幾個?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能人輩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十大「聖人」。10、茶聖——陸羽陸羽,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陸羽在我國的茶學和茶道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並編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葉的著作——《茶經》。
  • 譯觀|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
    資料顯示有關翻譯官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朝,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設立同文館,培養英、法、俄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中國翻譯事業至此步入正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官」,紀念這些前輩在歷史長河中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