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系列網評:
之一:十年中國全景 一程幸福民生
之二:讓網絡問政鮮活之力推動社會進步
之三:科學發展鑄輝煌:中國十年巨變的歷史相冊
之四:《科學發展鑄輝煌》闡釋中國經驗與中國道路
之五:建設廉潔政治,把反腐倡廉進一步推向深入
之六:中國盛會 全球矚目
之七:滿懷豪情迎接黨的十八大
之八: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
之九:求真務實,十八大報告的宏觀視角與微觀聚焦
之十:十八大報告彰顯改革的勇氣、智慧和魄力
之十一:民生改善是社會建設的價值取向
之十二:收入倍增目標:暖人心的「幸福指數」
之十三:改革遇到的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
之十四: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中國之路
之十五:在改革攻堅期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之十六:乘風破浪再揚帆
2012年的11月。中國。
當後人摩挲著這段歷史,尋找破解中國發展與變革的核心密碼——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場於21世紀第二個十年,再一次在黨內外凝聚共識、籌謀未來的盛會,必將成為解讀中國現代史的重要「密匙」。
十年彈指一揮。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7%,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進入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時代;編織起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構建了社會保障新格局;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1.8倍,迎來生活水平新提升……十八大報告以嚴謹的論斷告訴世界:對於中國,這是成就大於挑戰的十年,這是輝煌勝於紛擾的十年。
當今日的BBC在頭條位置關注中國十八大的時候,也許我們更能理解昨日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的慨嘆,「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今天看來,解釋中國、傾聽中國、關切中國,不僅僅是趕個潮流,更是穿越華爾街危機、跨國歐債迷局之後的另一種反思與救贖。
世界有世界的視角,中國有中國的解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以十八大為節點,前十年,黨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後十年,黨更是「將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社會各項事業強調「民生」,幹部選拔任用強調「民意」,法治建設強調「民主」……十八大報告中,與「民」字相關的詞彙頻繁閃現;「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新「兩個凡是」體現了執政黨的價值取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和「服務型」政黨建設……十八大報告處處彰顯黨中央的「民本」情懷。有媒體細心統計,報告共145次提到「人民」。可以說,人民,是十八大的核心。
是的,一切政治經濟學,最後的最後必歸於「人學」。一如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早就指向「以人為本」。肯亞經濟學家、前交通部常務秘書蓋裡雄·伊基亞拉博士表示,十八大議題中,他對科學發展觀最感興趣,「科學發展觀把國民利益置於所有政府決策的核心位置,要求從現實出發處理國家的各種問題,這一理論還為創新提供了空間。」 回望1840年以來中國的苦難與輝煌,回望90多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與創造,回望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立足人民滿意,矢志人民滿意,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脈相承的根本價值旨歸。某種意義上說,十八大以一種宣言式的儀式感,強化了「人本」理念在「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間的價值合流,並進一步張揚起以尊嚴、幸福、權利、訴求為支點的民本思路。
近日,在新華網聯合《半月談》雜誌推出的十八大「每日調查」之「你心中的『全面小康』什麼樣」調查中,數千名網友表達了最大程度共享發展成果的心聲;而在人民網強國社區推出的「聚焦十八大網絡調查」民意投票中,民主政治、社會民生、反腐倡廉位列前三,其中又以提高養老金及收入待遇、取消身份編制管理、加大基層教育投入等留言最多。如果說,十年光陰是一份最鮮活生動的人民滿意的答卷,那麼,沿著十八大報告的指嚮往前看,接下來的十年,「人民滿意」四字或有更紮實、更穩妥、更公平、更厚重的「成色」與作為。
這「成色」,可以用一個熱詞來稱量——「美麗中國」。歷史總是在探索中向前,從「兩個文明」到「三位一體」,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在數字變化的背後,是執政理念與發展道路的嬗變與涅槃。「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十八大對中國未來的「精雕細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與其說這是一個生態環保的微觀概念,不如說這更像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民眾的發展宣言。
波瀾壯闊的歷史即將啟程。藍圖繪就,號角吹響。中國,從未如此親近地與你我休戚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