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遷移,正在中國發生。
(長文多圖預警,64張圖)
1.本文由公益項目 中國平安三村工程 與 星球研究所 聯合製作
一方面,中國城鎮化率從1995年的29%飆升至2018年的近60%,城市人口愈發稠密。
▼
2.北京密集的樓宇,攝影師@楊海
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從1995年的最高峰8.6億,下降到2018年的5.6億,整整減少了3億人。
3億人離開農村,農村人口愈發凋零。
▼
3.2005-2017年中國農村常住人口分省變化,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對農民、農村的浩劫,傳統的鄉土中國因此土崩瓦解;
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次歷史機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紀元,將從此開啟。
無論是哪種答案,中國農村都不再是原來的模樣,它已經走到了一個決定未來命運的十字路口。
01、人
首先是人口結構的空心化。
人的離開,曾無數次在農村上演。青壯年勞動力去往城市打工,
▼
4.廣州進城務工人員招聘會,圖片源自@VCG
躍過龍門的鯉魚要到外地就學,從今往後,他們中的多數人每年只會回來一次。
▼
5.農家子弟上大學,村民集資唱大戲,2013年拍攝於浙江紹興,圖片源自@VCG
年輕人流失、勞動力流失、智力流失,人去樓空、宅院深鎖。
▼
6.2019年03月剛過完春節,山西運城的許多農家就鎖上大門,進城打工去了,圖片源自@VCG
這樣的農村好似被從中間掏空,這便是農村的「空心化」。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到中東部各大城市周圍,空心化的農村在全國廣泛分布,影響著農村的面貌。
▼
7.中國縣域農村空心化程度分布,依據2012年楊忍等《中國農村空心化綜合測度與分區》,現在的空心化程度會有變化,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失去青壯年支撐的農村,只留下不願離開的老人,不忍離開的婦女,不能離開的兒童,這便是所謂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
▼
8.湖南桂陽縣廟下古村的婦女和兒童,攝影師@程國強
老人們需要承受孤獨,
▼
9.福建福清東瀚蓮峰村的留守老人,攝影師@陳永誠
不給子女添麻煩,
▼
10.拍攝於雲南祥雲,攝影師@盧文
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
▼
11.浙江桐廬嚴陵塢小漁村的老人,攝影師@沈靜華
還需要為兒女們照看孫輩。
▼
12.湖南桂陽縣廟下古村的老人和兒童,攝影師@程國強
而孫輩入學的學校,卻在大量消失。從2002到2017年的15年間,因為生源減少等原因,中國的小學經歷了大規模撤點並校,小學數量驟減64%,達29萬所。(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統計年鑑》《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
13.圖為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昌溪鄉萬二村原學校,攝影師@徐江華
撤點並校之後,孩子只能到更遠的地方就學。2013年審計署的一份抽查顯示,每天上學徒步5千米以上的農村小學生超過10萬人。(數據來源:新華網《簡單「撤併」中小學苦了眾多農村娃》)。
▼
14.圖為寧夏西海固上學路上的孩子,目前該村已經生態移民,攝影師@劉廣輝
但與他們和父母的距離相比,徒步上學的距離就不算什麼了。有調查顯示,只有近四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每周能和父母通上電話,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的時間在3分鐘之內。(數據依據廖運生等《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情感溝通的研究》)
▼
15.圖為河南洛陽汝陽縣王坪鄉柳樹村小學,這裡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攝影師@黃政偉
他們往往比同齡人更加早熟,包括主動分擔家中的事務。
▼
16.採茶的兒童,拍攝於廣西三江獨峒鄉,攝影師@盧文
幫助照顧更小的弟弟妹妹,
▼
17.拍攝於廣西富川福溪村,姐姐們背著弟妹,攝影師@盧文
但是,留下的人在望穿秋水,離開的人卻歸期無定。
▼
18.廣西龍勝黃洛寨的老人,攝影師@盧文
此外,田野間勞作的人員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年齡55歲及以上的超過1億人,佔比33.6%。
▼
19.河北淶源勞作的老人,攝影師@劉傑
在一些地方,田間勞作甚至大部分由婦女承擔。
▼
20.甘肅永昌下三壩村,田野上勞作的農村婦女,攝影師@劉忠文
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量耕地撂荒。以耕作難度大、最容易撂荒的山區為例,2014-2015年,科研人員調查的235個村莊中,存在撂荒的村莊比例高達78.3%。(數據依據李升發等《中國山區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間分布》)
▼
21.下圖為青海互助縣山地耕作,為防止翻車,需要婦女兒童拽住繩索,攝影師@劉忠文
農業生產的主體在老齡化,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在下降,農業生產的意願在下降。
新一代的農村年輕人90後、00後也在嚮往著城市化的生活。
未來,將由誰來進行農業生產呢?
02、住宅
人口結構的空心化之外則是住宅的空心化。一方面,外出務工的村民賺錢後,在農村蓋起新房,卻長期閒置。「房越蓋越好,人越來越少」。
▼
22.雲南祥雲縣的村民新房,攝影師@盧文
從北方地區的超大型村莊,
▼
23.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鎮仁義村,攝影師@陳劍峰
到南方地區的精緻人家,修葺一新的外表下,都有著相當比例的住宅無人居住。
▼
24.江西高安新肖村的夜間燈光,攝影師@肖奕叄
另一方面,老舊的住宅在居民離開後,更是因為缺乏維護而日益破敗。在甘肅景泰縣,明代遺留的軍事要塞永泰龜城,數十年前仍有一兩千村民居住,從空中俯瞰村民的房屋,如一個個方塊鱗次櫛比。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25.永泰龜城,攝影師@王生暉
近看,卻是斷壁殘垣。
因為生態惡化和貧困,大部分居民早已搬離,只留下數十戶人家以養羊為生。
▼
26.永泰龜城,攝影師@盧文
在廣東肇慶市高要區,以八卦布局的黎槎村早已經沒有往日的喧囂,村民們多數都搬到了新式住宅,數百年的古宅就此荒廢。
▼
27.黎槎村,攝影師@天平
當一戶一宅的荒廢逐漸蔓延,就是整個村莊的荒廢。
1990年,中國擁有自然村377.3萬個;到了2017年,便只剩下244.9萬個。
27年間減少了132.4萬個。
▼
28.1990-2017年中國自然村數量變化,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自然村是指自然聚居形成的村落,一般多個自然村共同設立一個村委員,便組成了行政村
減少的原因多種多樣。
惡劣的居住環境加速人口流失,使得村落整體被拋棄,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廣西桂林陽朔,喀斯特峰林溫潤而秀麗,
▼
29.陽朔,圖片源自@VCG
峰林中,30多戶廖姓村民用石頭壘起村寨,名為「大衝村」。村寨坐北朝南,南北西三個寨門全用片石砌成,下窄上寬,只能容一人通過。寨門兩側還有石牆,用於阻擋外界侵擾,頗具特色。
▼
30.大衝村,攝影師@清明穀雨
然而,堅固的石寨提供了安全的居所,卻無法提供足夠的水源。喀斯特地貌不易儲水的特徵,使得村民不得不棄寨而去。若干年後,村內大樹蒼翠成蔭,藤蔓爬滿石屋,古樸的石板路,青草與鮮花點綴,卻再無人聲鼎沸。
(相關報導可見:新華網《廣西陽朔縣發現有近500年歷史的石頭城》;喀斯特地貌缺水與貧困的詳情,可見星球研究所的文章《15%的中國》)
▼
31.大衝村,攝影師@清明穀雨;
缺水不光是在喀斯特地區,黃土高原上更是常見。
在陝西澄城縣北部的水蓮村,黃土峁、黃土墚、黃土溝谷,各種黃土地貌遍布大地,乾旱而貧瘠。
▼
32.陝西澄城縣水蓮古村附近地貌,攝影師@李傑
當僅有的溪水斷絕後,村民陸續搬離。數千平方米的高大宅院頹然廢棄,依崖就勢、氣勢雄渾的窯洞群接連坍塌。
▼
33.陝西澄城縣水蓮古村,攝影師@李傑
曾經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變成了一片煙雲,留在人們的回憶中。
▼
34.陝西澄城縣水蓮古村,攝影師@李傑
不僅僅是乾旱,地質災害同樣威脅深重。
在安徽歙(shè)縣,黃山、天目山群山交匯,150多戶人家在山坳中倚山而建,四周雲霧翻騰,好似水汽氤氳的湖面,因此得名「湖山村」。(湖山村相關介紹可見:常言道《空蕩的村莊》)
▼
35.湖山村,攝影師@方君堯
然而,美麗的湖山村卻面臨著山體滑坡的威脅,村民們最終只能舍家棄田,留下一片住宅的空殼。
▼
36.荒廢的湖山村,攝影師@趙高翔
另外,資源枯竭對村落的威脅也不容小覷。
在中國最大的漁場浙江舟山群島,無數漁村以海為生。從空中俯瞰,它們依山傍海,房屋星星點點。
▼
37.浙江舟山群島枸杞島,攝影師@何煒
從山上向海眺望,更是碧海藍天、風光無限。
▼
38.浙江舟山群島嵊山島,攝影師@趙高翔
然而當你近觀這些漁村時,卻發現這裡早已無人居住,茂密的爬山虎吞沒了整個村莊,有如綠野仙蹤。
▼
39.浙江舟山群島嵊山島無人村及慕名到訪者,攝影師@陳軍
原來,上個世紀以來,舟山群島漁業資源的減少使得漁民失去了經濟來源,於是人類被迫遷出,大自然重新佔領了這片土地,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貌。
▼
40.浙江舟山群島嵊山島無人村,攝影師@陳軍
自然因素之外,人為因素對村落的存續也影響極大。
開礦引發的地面沉陷,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汙染,重大的工程建設都可以改變村莊的命運,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日益擴張的城市。
▼
41.拆遷的西安市長安區皇子坡村,倔強的農村牆壁與城市新樓,攝影師@李傑
山東青島的顧家島村,漁民們出海捕漁,曾經千帆競渡、景色綺麗。
▼
42.2017年9月2日顧家島漁港漁舟唱晚,圖片源自@VCG
到了2018年,城市的開發建設已經將它夷為瓦礫,全新的旅遊度假區即將取代它的存在。而它的命運,不過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萬千村莊命運的縮影。
▼
43.拆遷的顧家島村,攝影師@李勖晟
人口結構的空心化,住宅的空心化,甚至整個村莊的荒廢,這便是中國部分農村正在展現的面貌。
未來,這種狀況還會持續嗎?難道這就是農村的未來嗎?
03、機遇
數千年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農」一直是當仁不讓的主題。
我們曾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農業人口,
我們曾試圖將一切能開墾的荒野轉化為農田,
我們曾努力在一切能定居的地方建立村落。
▼
44.中國華北密集的農村,每一個小點就是一個村莊,位於山東與河北交界處,圖片源自@Google earth
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農業人口嗎?
我們還要用傳統的方式繼續開墾農田嗎?
我們還要努力維持數量如此龐大的村落嗎?
不
時代已經變了,讓我們收起哀傷,擁抱變化。
① 農業
因為耕地破碎、耕作方式傳統,中國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只能維持著低水平的運作。
▼
45.湖南省靖州縣寨牙鄉巖腳寨,當地村民在收穫稻,攝影師@王寰
依靠人力、畜力生產著微薄的糧食。
▼
46.2019年5月6日拍攝於寧夏海原縣九彩鄉,耕地種土豆,攝影師@左雪蘭
而在美國,依靠機械化生產,大豆畝產量比中國高出40%,人力成本及其他投入卻比中國還要低14%,這也正是中國曾大量進口美國大豆的原因之一。
中國農業的未來也一定會是機械化。
今天,我們在東北平原上用插秧機種植水稻,
▼
47.吉林省洮南稻田插秧,攝影師@邱會寧
用辣椒苗移栽機栽種辣椒,
▼
48.吉林洮南市辣椒苗機械化移植,攝影師@邱會寧
再用各種專業化的採收機進行採收,
▼
49.吉林洮南市的現代化農場在用辣椒機採收,攝影師@邱會寧
在華北平原上,收割機來回奔馳。
▼
50.河南濟源市梨林鎮大許村組織收割機夏收場面,攝影師@鄧國暉
無人機機群集體起飛,低空噴施農藥。
▼
51.河南省濟源市梨林鎮大許村無人機飛防作業,攝影師@鄧國暉
智能化的溫室裡,無土栽培有機蔬菜,
▼
52.河南洛陽孟津縣朝陽鎮閆凹村,智能溫室無土有機蔬菜栽培基地,攝影師@黃政偉
再加上針對中國山地較多而生產的山地型農業機械,未來中國的農業將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農業人口還將大幅減少,繼續城鎮化而不固守農村的一畝三分地才是大勢所趨。
▼
53.福建永定高陂睦鄰村的村民從井裡取水,這種鄉土生活也許是很多人嚮往的鄉村,但卻不是未來鄉村的主流,攝影師@陳永誠
② 土地
農業機械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定規模化的耕地,農村人口的減少將為我們增加這樣的機會。原本分配到小家小戶的細碎耕地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集中起來,統一耕作。
▼
54.安徽歙縣雄村鎮雄村分割細碎的農田,攝影師@趙永清
而空心村裡現在廢棄的房屋,通過整治可以增加土地1.14億畝,相當於一個寧夏自治區的面積。
(數據源自劉彥隨等《中國鄉村發展研究報告——農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
55.圖為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喜泉鎮新莊村農田,攝影師@陳劍峰
空心化的村莊通過人口遷移、村莊合併,不但可以提升農民居住條件,還有利於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把人類曾經佔據的、但並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重新交還大自然。
未來中國村落數量的減少也是大勢所趨。
▼
56.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山林裡的小村落,因大水衝斷了唯一的石橋而逐漸廢棄,攝影師@李瓊
③ 產業
我們都曾有一個固有印象,農村就應該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落,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事實證明,這種認知早已過時。農村其實是多種產業的人類聚落,農業只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正是那些抓住了各種機遇的農村,為我們打開了未來農村的想像力,包括發展旅遊,
▼
57.廣西恭城社山村,傳統婚慶巡遊,吸引遊客的一個表演項目,攝影師@盧文
打造傳統手工藝,
▼
58.拍攝於廣西三江程陽寨,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讓做手工藝品的老人也得到實惠,攝影師@盧文
建立工廠,
▼
59.甘肅平涼的一家棉業工廠,攝影師@左雪蘭
甚至開辦鄉村書店,拓展電子商務,引入會展酒店……
可見,科技、網際網路、全球化都是中國農村的新機遇。
給中國農民多大自由,中國農民就能創造多大的奇蹟。
▼
60.安徽黟縣碧山村的書店,攝影師@姚鵬
產業興旺的農村,能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
61.廣東順德倫教鎮三洲村別墅群,攝影師@盧文
能讓大部分農民收入倍增,農民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一個體面的居所,吸引年輕人、科技人才不斷加入,形成良性循環。
▼
62.浙江衢州霞山村村民的現代居所,攝影師@李小糖
總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興旺的多種產業、宜居的生態環境,將真正改變農村的面貌,改變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現狀,這將是中國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
63.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雲頂村老人去趕集的路上,攝影師@梁朝暉
這就是,3億人出走後的中國農村。
未來,你怎麼看?
▼
64.貴州銅仁瓦屋鄉在油菜花田裡種出了中國夢,攝影師@盧文
本文創作中得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裕瑞副研究員的大力協助,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