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族到中華民族: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

2020-12-05 宣墨先生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詞

文/宣墨先生

在中國漫長的歲月裡,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生活過數不盡的民族。他們經過了漫長歲月的融合,最終形成了我們如今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漫長的歲月裡,曾有那麼幾段激蕩的歲月,它們在無聲無息中,又在轟轟烈烈中推動了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的神州大地,除了漢族之外,還有匈奴、戎、越等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漢族與這些少數民族之間,除了極少數的正常交流之外,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的爭鬥。而這些爭鬥,也在暗中推動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民族融合一個比較大的特徵,就是生活習俗向對方轉變。以服飾為例,傳統的中國服飾,都是笨重的寬袍大袖、上衣下裳,一個袖子能裝進去一個人,那褲子也更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開襠褲」。除此之外,他們還得穿一種類似於長筒襪的服飾,可以說,傳統的漢族服飾既不利於日常交流,也不利於打仗或生產活動。

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服飾大多都是窄衣小袖,褲子在不是什麼「開襠褲」。所以在平時的戰爭當中,僅僅是服裝,漢族已經輸給了少數民族。

漢族傳統上有一種思維,他們在判斷兩個不同的種族能否融為一體時,並不是看他們的血緣關係,而是看是否能做到文化認同。例如,如果少數民族採用漢族禮儀制度,那麼漢族政權就會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但如果漢族人採用少數民族禮儀制度,那麼就會將其視為異類。

因為這種思維方式的存在,漢族人吸收少數民族優勢所花費的時間還是很漫長的。以皇帝頭上的冕冠為例,直到唐朝時這種冕冠才被徹底取消,改用烏紗。而老百姓的日常服飾,也大體上完成了改進。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中原年年戰亂,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族開始向少數民族地區遷移,而少數民族則開始向中原地區遷移,兩者之間形成了遷移的對流,而民族大融合也由此開始。

除了民族遷移的對流之外,接年戰亂,老百姓的思想都發生了深刻地轉變,例如他們對宗教的崇拜,又或者例如他們開始正視少數民族。在目睹了少數民族的強大後,漢族開始正視少數民族,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寅恪曾評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其認為正是因為這一次民族融合,才促使了李世民一家的發跡壯大,並最終推動了李唐王朝的形成。

遼宋金元時期

遼宋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促使這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很簡單,也就是因為接連不斷的戰爭。在這一次民族大融合當中,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開始大量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加速了他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對於漢民族來說,因為戰爭時期的一系列條約的籤訂,所以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可能還是生活習俗上面,例如吃羊肉這一飲食文化的改變。

明末清初時期

明末清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民族大融合。在這一時期,因為明王朝政權垮臺,滿清入主中原,在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後開始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同化進程。

明末清初時期,最重要的民族融合推手,就是清王朝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女性都要穿滿清的傳統鞋子,而男性則必須要留長辮。從魯迅先生的小說《頭髮的故事》來看,滿清所實行的同化政策是 相當成功的,畢竟曾經為了留辮子要死要活的漢族人,後來居然為了剪辮子變得要死要活。

滿清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最終完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形成,同時也奠定了如今我們國家的疆域基礎。

總結

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他們都是發生在戰爭接連不斷的年代,這幾乎是加速民族融合進程的必然要求,但這也同樣給生活在那個時期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在不斷地民族融合當中,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得以最終確立。這也完美的反擊了那些民族分裂分子:我們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交融,本就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又怎麼會被輕易地挑撥!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 國學常識:歷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第二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
  • 中華民族五千年經過多少次大融合才最終形成?
    導讀:中華民族五千年經過多少次大融合才最終形成?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包含著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融合而成。其中以漢族人數佔大多數,其他各少數民族人數佔少數。但是中華民族能夠擁有五千年如此燦爛的歷史,不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中華民族又是怎麼在五千年的歷史之中慢慢演變融合過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幾次使得民族融合速度加快的時期吧。
  •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社會歷史的全方位發展
    楔子: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才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是在夏商周時期,這一次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開始,第二次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這一次是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從歷史視角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這裡的中華指的是文化,是少數民族首領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嚮往的表達。因此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文化的融合體。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  50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
  • 歷史上影響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三次偉大戰爭!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不但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並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發展之中,也曾多次遭到內部和外部的危機,無論是華夏大地上的國與國之間的吞併之戰,或者是對抗他國敵對勢力的侵略之戰,亦或者是開疆擴土的遠徵之戰,戰爭都在用它獨特的方式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炎帝與黃帝的傳說,就是不同部落融合的表徵。由於人們的流動和多元交流,人們不得不時刻考慮自己的身份。在歷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納,經過徵服、雜居、通婚、遷徙和融合,逐漸形成「漢族」。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
  • 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量入主中原,在「二學二教」相互衝突、融合的同時,胡、漢文化的大規模衝突與相互融合也在同時進行著。秦漢時期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主要包括的是除中原地區華夏族或漢族以外,南方的越族和西南夷淆邵族等少數民族,西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尚沒有包容或沒有完全包容進來。這種情況從東漢中期以後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
  • 中華民族的形成
    一、中華民族的形成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形成過程中有幾次大的民族融合。炎黃是華夏始祖,古羌一支姜姓炎帝和姬姓黃帝,炎帝和黃帝都是少典之子、伏羲之孫,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都生活在陝西,黃帝部落東遷到中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融合成炎黃部落,形成早期的華夏族(龍文化)。伏羲之子玄鳥後裔建立巴蜀國。伏羲一支後裔、黃帝之子少昊、之孫顓頊逐漸形成東夷部落(鳳文化),炎帝之子蚩尤、夸父等向東、南發展,與九黎氏族逐漸形成苗蠻部落,炎黃部落向東發展過程中,與東夷部落逐漸融合。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特點是在中國腹心地區進行的,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 民族大融合,為何「偏愛」於南北朝時期
    戰爭是殘酷的,但戰爭能帶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意義卻是不容置疑的。南北朝時期長達160多年的對峙局面,為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與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放眼整個歷史時期,還沒有哪一個出現過像南北朝時期多個不同民族政權的鼎立情況。當時雖然大多北方漢人遷移到南方,但仍有許多漢人留在了戰亂之地,他們受少數民族統治,自身受胡人文化影響的同時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對漢文化的深刻認識與肯定。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點: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觸和頻繁的交往,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相互影響,逐漸融合。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以更好地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趣文史丨一條有意思的中華民族發展波浪線
    泱泱大國,煌煌六千年,何以「中國」?唯文化立魂,才屹立不倒,成為天下之中心,是以中國。自不必說,三皇五帝堯舜禹,自周朝開始,便開始了一條各民族融合發展爭向問鼎中原的道路。春秋戰國,漢族的形成期炎黃二帝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什麼民族還沒有定型。夏商周世居中原,逐漸穩定發展,在東周末期出現了燦若星河的諸子百家,自此便立下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根和魂。
  • 古代漢人不是漢族?
    [摘要]梁啓超先生創造的「中華民族」引起了很大的麻煩。「中華」是中國詞,「民族」是西方詞。一開始認為「中華民族」指「漢族」,即「漢人」,但後來發現難以解釋,又用「中華民族」指稱「中國人」。李大龍認為,目前對東亞歷史的解讀被人為地割裂,「長城以北非中國」「中國是漢族國家」等觀點也在國內外有了一定市場。目前為多民族共同構建的中國尚未完成統一,而同時中華民族也尚在建構過程中,其構建過程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是騰訊文化記者專訪李大龍的第二篇文章,重點論證民族國家理論能否解釋中國古代族群凝聚的問題。
  • 這個民族現在是世界上人最多的,歷史上卻差點滅亡,是他救了漢族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但要說哪一個民族的人最多,幾乎所有人都會說——漢族。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漢族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但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的漢族曾經被逼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那個時候,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挽救了漢民族的命運,雖然已經過去了1600多年,但那段慘痛的歷史其實是不應該忘記的。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漢朝時候統治的疆域不僅有現代的中國,其實還包含著西域等大片領土。
  • 蒙古有多民族歷史,蒙古國呢?有哪些民族?有多少漢族在蒙古國?
    ——《千秋歲》 蒙古國位於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位置,其國土遼闊,主要是草原地貌,從歷史到現在孕育了很多遊牧民族。蒙古國是近代才成立的,在清朝時期還屬於我國領土。蒙古國歷史不長,但蒙古歷史卻源遠流長。 蒙古的主要區域位於亞洲中部,覆蓋了那裡大部分地區。從古至今,生活過那裡的民族非常之多,共同組成了蒙古的歷史文化。
  • 從DNA角度看中華民族的形成:中國的民族基本都是血脈相連的
    目前,學術界至少有兩種方法可以判斷一個民族的來源,一種是通過DNA檢測,也就是分子人類學,另外一種就是語言分析(不是文字分析)。通過這兩種途徑研究中國的各大民族,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各大民族的來源,以及相互之間的親緣情況。根據這些研究發現,中國的56個民族,大多數都是同宗同源的關係,就算不是同宗同源,也有血緣上的通婚、融合的關係。
  • 華夷理論演變與中華民族形成
    中華民族的確切含義,應是中國境內的主體民族(漢族)與非主體民族(少數民族)統一體的總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滋養了偉大的中華民族。華夷理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之一,對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華夷理論作為反映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歷史實際的觀念形態,亦有其自身演變的歷史。
  • 此國有四個民族與中國血緣關係親密,國家的主體民族也與中國有關
    嘉慶在這個事情上不糊塗,認為一旦封賞了對方為南越國之後,和歷史上我國的南越王朝有同名的嫌疑,同時也會使得越南認為南越王朝的領土屬於他們所有,因此在一番思量之後,嘉慶帝將南越兩字顛倒過來,改為越南,這一國名由此沿用至今,如今來看,不得不說嘉慶的大智慧,和扳倒權臣和珅一樣,註定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