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有四個民族與中國血緣關係親密,國家的主體民族也與中國有關

2020-12-05 慕楓歌歌

在我國鄰國中,越南和我們山水相依,而且在古代史上,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越南北部的地盤都屬於中原封建王朝所管轄,同時也有交趾、安南等稱呼,直到清朝嘉慶時期,越南想要向清朝皇帝請封國號為「南越國」。

嘉慶在這個事情上不糊塗,認為一旦封賞了對方為南越國之後,和歷史上我國的南越王朝有同名的嫌疑,同時也會使得越南認為南越王朝的領土屬於他們所有,因此在一番思量之後,嘉慶帝將南越兩字顛倒過來,改為越南,這一國名由此沿用至今,如今來看,不得不說嘉慶的大智慧,和扳倒權臣和珅一樣,註定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越南國土面積只有三十多萬平方公裡,雖然國家小,但他們國內卻擁有54個民族,如哲族、芒族、京族等;而我國是56個民族,兩者相差無幾。在越南眾多民族之中,卻有這樣四個民族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血緣上的聯繫,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們的主體民族京族。

京族在越南佔據主導地位,人口大約為八千多萬。而說到京族的起源,學者考證,他們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百越族。因為古代的越南北部,屬於百越中的雒越之地,而雒族和甌越族,正是日後京族的祖先。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派大軍越過嶺南,並徵服了百越諸部,由此百越諸部和漢民族開始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其巔峰時期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消滅了割據的南越王朝,從此越南北部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由此百越諸部和漢族的融合達到了高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然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趁著中原地區戰亂紛爭,開始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只是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開始了他們「外王內帝」的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在中國這裡,他們是藩屬國,是臣子;而在越南內部,他們的國王自立為皇帝,和中原王朝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管轄之後,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也開始了獨立的發展道路,和漢族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了。

排在第二位的是華族。所謂的華族,其實就是華人所組成的一個民族,他們歷史上因各種原因而遷居到越南的漢人,如明朝滅亡後,南明政權的一部分人遷移到越南,他們被稱為「明鄉人」,後來統歸到華族之內。華族目前在越南境內有八九十萬人,是越南第八大民族。

排在第三位的是艾族。艾族的來源,是古代時期分布在越南的客家人,他們融合了當地的胥家人,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民族,語言和客家話有些類似,人口數量卻只有千人上下。

排在第四位的是山由族。山由族又自稱為山瑤人,和中國的瑤族有聯繫,流行廣東話,在越南各民族中的數量,大約有14萬人左右。

相關焦點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聽牛談情: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民族是怎樣識別出來的?
    新中國在1953年做了一次人口普查,那時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光是一個雲南省就有260多個,在這些名稱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稱或他稱,有的是一個民族內部不同分支的名稱,還有的是以居住地為族稱,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漢語的音譯。這就給統一後的中國提出一個大課題:民族識別。中國自古至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 何帆札記:民族國家的四個象限
    按照這兩個坐標軸,我們可以把民族國家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個象限裡的是富裕的大國。處在這個象限裡的國家寥寥無幾。美國是當然的代表,日本緊隨其後。歐洲有幾個規模相對較大的國家,比如德國、法國、英國,以及現在債務纏身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大致都可以排上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國土遼闊,但地廣人稀。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中國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  所謂「民族國家」,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即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性。民族的多層次性決定了民族認同發展的層次性。就中國民族認同而言,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一是各民族的內部民族認同(或族群認同);二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整體認同,即國家認同或國民認同,是指公民對祖國歷史、國家主權等方面的認同,其中也包括對政黨、發展道路等方面的政治認同;三是文化認同。
  • 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 滕星:民族教育概念的涵義
    只有這些單一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時候,才使用民族教育的概念。」  3.少數民族教育說(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在中國,民族教育似乎約定俗成專指中國除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教育。如《教育大辭典·民族卷》認為:「民族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特指除漢族以外,對其他55個民族實施的教育。」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理論若干問題研究述評
    如說民族的四個條件缺一不成,缺一就不是民族了,這和我們的實際情況就不一樣。如仍抓住史達林的定義不放,實在不符合我們的具體情況"。第三,主張對史達林民族定義進行討論、修訂、補充和完善。有學者強調史達林的民族定義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並非完美無缺。它沒有顧及民族產生和發展過程的複雜性,沒有給多種類型的民族的歷史過程留有餘地,遠沒有充分反映民族的社會內容和社會結構。
  • 陳輝 嚴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實踐思維方式立足人的活動本質,強調人不僅是「存在」,更是「活動」,因此不能僅從人的存在本性理解人,還要從人的活動本性理解人,從人的實踐特性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人與人的關係,這種理解方式就是實踐思維方式,它具有「實踐的唯物性和辯證性、主體性和客體性、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主觀邏輯和客觀邏輯的『四個』統一」[11]的特點。
  • 中國古代神話與民族精神三題
    編者按: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的個案或專題研究,成就最突出者首推神話,或曰,這與神話作為民族古老的記憶的特殊性有關。  中國神話傳說與民族記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這個歐洲國家,據說與中國有「血緣關係」,好多中國人喜歡去買房
    說起歐洲,在大家印象中,通常指的就是「西方世界」,而且還以白種人為主,似乎很難與位於「東方世界」並且以黃種人為主的中國扯上什麼關係。可實際上,根據歷史考證,歐洲有一個國家很可能與中國有某種「血緣關係」,而這個國家就是位於歐洲中東部的匈牙利。
  • 用"三種眼光"認識和處理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6月21日,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中央黨校作了關於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報告。記者就當前民族工作的有關問題,採訪了李德洙。   記者: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族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那麼,應當怎樣看待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 民族復興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選擇
    [19]相應地,我們也可以將中國的民族復興這一根本利益劃分為三個層次:1.獨立中國獨立中國主要反映但不完全等於中國的安全利益,它是民族復興這一根本利益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個層次。對近代中國來說,獨立與安全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概念,正是近代中國在西方入侵面前喪失了獨立的主權,維護政治與主權的獨立被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實現安全的根本前提與保障。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當今世界愈見凸顯的民族問題對冷戰後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有著約5億人口的東南亞11國中,生活著約300個民族。東南亞各國間及國家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導致該地區成為世界民族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林尚立從國家與人民的雙向關係出發,將國家認同定義為人們對其存在其中的國家的認可與服從,它反映的是人與國家的基本關係。「對國家而言,國家認同決定著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進而決定著國家的穩定與繁榮,最後決定於認同主體的自主選擇」[1]。就具體指向而言,國家認同在認知維度上反映人們對政治制度、國家歷史、政治權威、英雄人物、風俗文化等的認識和了解。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中國最特殊的一個民族,不在56個民族之內,身份證也跟我們有區別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擁有豐富民族種類的國家,偌大的國土上生活著非常多的民族,隨著多年的戰爭與朝代更迭,最終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說文解字》中說道「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㫃,從矢。」在古時,聚集在一起生存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族,當戰鬥爆發的時候同族的人們會一同協力抵抗外敵,這也是我國多民族形成的基礎。
  • 極端主義活動使民族關係惡化 族群關係面臨改革
    族群關係「去政治化」  馬 戎  現在中國民族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在1949年建國後,參照前蘇聯史達林的民族理論、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在中國進行了「民族識別」,客觀上把中國建成了一個「多民族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