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星:民族教育概念的涵義

2020-12-06 搜狐網

  作者:滕星

  何謂民族教育,即民族教育的概念是什麼,這是十餘年來中國民族教育研究領域一直在探索爭論的一個重要學術問題。明確界定「民族教育」這一概念,不僅有其作為實踐依據的意義,而且還有其理論研究上的意義。為此,我們必須在構建科學的民族教育學學科體系前,對民族教育的概念進行科學的界定。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1.單一民族教育說(Ethnic Education)

  日本《大百科事典》定義為:「民族教育是指對作為有著共同文化的集團的民族的成員所進行的培養他們具有能夠主動地追求自己民族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的態度和能力的教育。」

  國內有學者撰文認為:「民族教育是一個民族培養其新一代的社會活動,是根據本民族的要求而對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的人,為本民族服務。」

  2.國民教育說(National Education或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國內有的學者指出,民族教育的概念有時是國民教育的代名詞,這有兩種情況:「其一,在單一民族國家,民族教育的概念往往被國民教育的概念所代替;其二,在多民族國家,民族教育成了泛指多民族教育總和的集合概念。只有這些單一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時候,才使用民族教育的概念。」

  3.少數民族教育說(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在中國,民族教育似乎約定俗成專指中國除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教育。如《教育大辭典·民族卷》認為:「民族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特指除漢族以外,對其他55個民族實施的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定義是:「少數民族教育(Education for National minorities),就是在多民族國家內對人口居於少數的民族實施的教育,簡稱民族教育。在中國指對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實施的教育。」

  4.多重含義說(Ethnic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 Native Education, Immigrants Education)

  有人認為,中國民族教育是由「單一民族教育」和「複合民族教育」所構成。「單一民族教育,不僅指各個少數民族教育,同時也指作為主流民族的漢族的民族教育」;「複合民族教育,是指中華民族整體的民族教育,……中華民族教育是中國56個民族教育的有機統一和理論升華。」……單一民族教育和複合民族教育是我國民族教育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這兩者互相依存,互相補充,共同構成我國的民族教育。……這種兩重性構成我國民族教育的基本特點,而貫穿於它的全部過程。

  5.跨文化教育說(Cross—cultural Education)

  1990年10月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概論》在闡釋民族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時,將民族教育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一種「跨文化教育」,即「所謂的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對於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種教育;」狹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在一個多民族國家裡對少數民族受教育者的一種」 。

  上述5種不同的說法都有其不同的內涵,在理論與實踐中,我們如何界定和運用民族教育概念的內涵,是我們遇到首要問題。那麼如何理解民族教育的內涵並給其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呢?有的學者認為,首先要從剖析民族和教育這兩種社會現象入手,從而認識民族教育。我們認為這是十分正確的。

  何謂民族?首先我們要對「民族」概念的形成與發展進行歷史的考察。民族史學家一般認為:自從猿進化為人,並逐步由原始群發展演化為血緣家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部族),在此基礎上,人類社會的早期的「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原始民族便在人類史前的蒙昧時代的高級階段和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開始形成了。隨著人類歷史的推進,原始民族逐漸演進為古代民族和現代民族。民族是一個歷史範疇。無論是原始民族、古代民族,還是現代民族,儘管其每個歷史階段有其不同的含義,但正像史達林為民族下的定義那樣「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伴隨民族歷史發展的過程,在古代民族形成時期,由於階級和國家形態的出現,世界上便出現了單一民族國家和多民族國家。

  從上述人類歷史發展和史達林為民族下的定義的粗略描述中我們了解到以下三點:

  1.民族是由帶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部落聯盟——種族發展而來的,但民族是以上述四個共同基本特徵為標誌的,所以,民族並不等於種族。

  2.國家是民族發展到古代民族形成時期,由於階級的出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組織機構,國家可由單一民族組成,也可由多民族組成。民族不是一種社會組織機構,而是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所以,民族並不等於國家。

  3.任何人都必然隸屬於某一民族,是某一民族的成員, 不是民族成員的人是不存在的。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英漢對照的方式來分析當代漢語內「民族」的確切含義。在英文中,或多或少反映漢語中「民族」概念的英文單詞有如下一些:nation、nationality、race、ethnic、ethno.+、minority、native、immigrant等。除了這些英文單詞或多或少有漢語中「民族」的含義外,它們一般在含義上有其特指的內容。如「nation」一般指國家、國民;「nationality」一般指國民性;「race」指種族;「ethnic」一般指少數民族的成員或民族成員;「ethno.+」一般指民族……;「minority」一般指少數或少數民族,通常現代英文報刊文章中一般用「ethnic minority」指少數民族;「native」一般指土著人;「immigrant」指來自外國的移民。因此,在英文中,種族、民族、少數民族、國民、土著居民、移民等都與漢語一樣有其確定的單詞,而「民族」這一含義往往是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單詞或單詞組合來加以確定概念的。因此,很少出現中國學術界時常出現的不加界定就籠統地使用「民族」這一概念的情況。

  何謂教育?古今中外教育史學家、教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對教育都有許多獨特的見解。教育學家認為:①教育具有永恆性。教育起源於人類的生活與勞動,為人類社會所必需,伴隨人類社會始終,是人類社會的永恆範疇;②教育具有歷史性。一定社會的教育水平是該社會的生產力和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同時又施予它們以影響和反作用。中國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塊的是孟子,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釋教育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國家,教育一詞是由拉丁語Educare而來,含有「引出」之意,意用引導的方法,使年輕一代身心得到發展。因此,教育學家一般認為,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並將教育定義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教育凡指一切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身心健康,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要求和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活動,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服務的人。

  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教育是人類社會文化傳承方式,在現代文明社會,學校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主渠道,所以當代文化人類學家要研究學校教育。除了學校教育外,還要研究文化傳承的其他所有渠道,如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文化人類學家還認為,每一個社會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傳承的內容與方式,文化傳承既是某一個社會或民族的群體行為,也是該社會或民族的個體行為。某一社會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過這種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而得到代際的傳承,因此,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文化傳承就其本質而言不僅是一個文化過程,而且更是一個教育過程。

  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是文化人類學家比較喜歡使用的一個概念,首先是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Melville J·Herskovits)提出的。文化濡化概念的核心是人及人的文化習得和傳承機制。它認為,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又是一個種族或民族區別於其他種族或民族的最基本的標誌。人類具有兩 種傳承功能,一種是生物性傳承功能,即人類的生物與繁衍;另一種是人類與動物不同而獨有的,即文化的習得與傳承,也就是文化濡化,其本質意義仍是人的學習與教育。

  社會學家把教育看作為人的社會化的唯一途徑。社會學家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有兩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人的自然出生,稱為自然人;第二次出生即為人的社會化的初步完成。這時的人稱為社會人。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即人的社會化的過程,要通過教育來完成。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年)給教育下的定義是「教育是年長的幾代人對社會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幾代人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於,使兒童的身體,智能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某些激勵與發展,以適應整個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並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並認為教育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有系統、有目標地實現人的社會化」,社會化的方式主要是把一定社會中的文化規範及社會價值體系,在個人人格中產生內化作用,以養成個人的「社會化」。

  從上述分析出來的基本概念中,我們可以推演出如下結論:

  1.民族教育不是種族教育。

  2.民族教育一般不等於國民教育(單一民族國家除外)。

  3.教育從屬於一定的民族,任何教育都是民族教育,無論是原始民族教育、古代民族教育、現代民族教育,還是多數民族教育或少數民族教育。

  因此,根據上述史達林的民族定義和有關學者對教育的定義,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一般可以表述如下:

  民族教育是指對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活動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的文化傳播和培養該共同體成員適應本民族文化的社會活動。

  上述民族教育的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實際與前面例舉的5種說法中的「單一民族教育說」是一致的,只不過表述不同而已。英文表述為Ethnic Education。少數民族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種形式,英文表述為Ethnic minorty Education。只有在單一民族國家的民族教育才與國民教育的概念內涵相一致,即Ethnic Education等於National Education。在一個多民族國家,既有單一民族教育(Ethnic Education,無論是少數民族教育Ethinc minority Education,還是多數民族教育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也有複合民族教育(Multiethnic Education),複合民族只有在真正形成一個「共同文化群體」的時候,其教育才能成為在更高一級的層次上的民族教育,這種民族教育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或稱為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Education)。筆者通過多年對國內外民族教育理論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的潛心研究與分析,提出了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就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Education Theory),亦稱為「多元一體化教育理論」。該理論構想形成的依據是: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無論是主流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各民族自我文化傳遞和各民族間文化的相互交往,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不僅主流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化中也打上了主流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大家庭中,多種民族文化並存並共同組成代表某一多民族國家的「共同文化群體」,即形成如費孝通教授所說的文化上的「多元一體格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認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教育,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傳遞本國主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成員,而且也包括主流民族成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內容,除了包括主流民族文化外,還要含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而且也要學習主流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適應主體文化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主流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應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繼承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

  依據「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單一民族教育與複合民族教育概念的區別有如下幾點:

  1.單一民族教育是某一個民族文化群體的教育,而複合民族教育是由多數民族所組成的共同文化群體的教育。

  2.單一民族教育的實施對象和實施主體均為同一民族的成員,而複合民族教育的實施對象和實施主體則是「共同文化群體」的成員,也就是說,即可是少數民族成員,也可是多民族的成員。

  3.單一民族教育的內容是本民族的文化,它們既可是少數民族的文化,也可是多數民族的文化,而複合民族教育的內容,不僅包含多數民族(或稱主流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包含少數民族的文化。

  4.單一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標是「對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的文化傳播和培養該共同體成員適應本民族文化並成為為本民族服務的人。而複合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標是「繼承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培養具有跨民族、跨文化意識的為人類共同利益獻身的現代人。」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我們已大致可以了解到什麼是民族教育、國民教育、少數民族教育、多數民族教育(或稱主流民族教育)、單一民族教育、複合民族教育等一些基本概念,並了解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區別。下面我們將從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與現狀上來考察上述概念在實踐中的運用。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史,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國家這一社會組織形態在民族這一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上形成了,由於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而形成的一種權力組織機構,教育便成為國家對內發展生產、劃分社會階層、實行民族歧視與壓迫,對外進行國與國競爭的重要工具。

  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世界各國的國民教育,除單一民族國家外,絕大多數多民族國家的國民教育實質是多數民族的教育(該國的主流民族教育),也就是說各多民族國家的國民教育是單一主流民族教育。為了掩飾這種民族歧視,則把這種教育稱為國民教育,這與20世紀初西方流行的同化主義理論有直接的關係。20世紀60年代,由於西方發達的多民族國家的少數民族意識的覺醒,以美國黑人運動為主流的各國少數民族提出了國家實施以多元文化為目標的教育的主張,也就是說提出了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實施複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的國民教育的主張。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上一股具有人類美好理想的思潮。

  當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實施具有複合民族教育性質的國民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實質上是在國民教育的框架裡,增加少數民族教育的內容。其目的是解決當前和21世紀世界各多民族國家中少數民族面臨的實際問題,即一方面少數民族的成員要適應以主流民族文化為主的現代主流社會,以求得個人的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這不僅是少數民族爭取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平等權利,而且更是保存人類社會文化基因庫,求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這是因為人類具有如此的理念: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象徵。

  綜上所述,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作如下的闡述:民族教育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對作為有著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體的民族集團進行的文化傳承和培養該民族或民族集團的成員,一方面適應現代主流社會,以求得個人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團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社會活動。

  廣義的民族教育在實踐中有如下幾種表現形式。

  1.依照共同化的民族和共同文化群體的民族集團之分,民族教育則分為單一民族教育和複合民族教育兩種主要形式。

  2.依照多民族國家中人口的多少,單一民族教育又分為多數民族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3.依照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的劃分,單一民族教育又分為支配民族教育與被支配民族教育。21世紀前的絕大多數多民族國家的國民教育實質上是佔支配地位民族的教育。

  4.在單一民族的國家,單一民族教育基本上等同於國民教育。

  5.複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國家理想的國民教育方式,是民族教育的更高級形態。其近期目標是發展少數民族教育,其最終目標是發展即將經歷國家階段和全球階段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這一廣義概念涵概了歷史與當代的一切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還是現代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單一民族教育,還是複合民族教育;無論是主流民族教育,還是少數民族教育都在其中。

  狹義的民族教育又稱少數民族教育,指的是「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人口居於少數的民族的成員實施的複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幫助少數民族成員提高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以求得個人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少數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國家實施的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上述關於民族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與歸納,我們可以看到以往國內外學術界有關民族教育概念的定義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如單一民族教育說,已無法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當今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教育的複雜情況。單一民族教育說只有在保留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爭取少數民族權利與民族平等方面還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民族教育等同於國民教育說在當前僅指單一民族國家或歷史上反殖民主義教育狀況,而未能揭示民族教育的全部內涵。

  《教育大辭典·民族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把民族教育都僅定義為少數民族教育。這種說法在理論和實踐上嚴重的缺陷在於將民族教育的內涵人為地縮小了。首先從前面分析,我們了解到民族教育的概念分廣義和狹義兩種,作為工具書的辭書必須完整闡述這兩種情況。如果僅僅認為只有狹義這一種概念含義,那麼顯然是將多民族國家中多數民族的教育完全排除在民族教育之外。人口處於多數的民族與人口處於少數的民族都是民族,它們實施的教育都是民族教育。然而,《教育大辭典·民族卷》卻錯誤地認為「民族教育是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特指除漢族以外,對其他55個民族實施的教育」。這種定義客觀上不僅將中國的主流民族漢族教育排除在民族教育的範疇之外,而且還把世界各國的各民族教育(包括少數民族教育)也排除在外。其次,反映共同文化群體的民族集團的教育也未被涵蓋。

  總之,對民族教育基本概念在理論上的清理,不僅有利於對民族教育實踐的指導,而且更是建立科學民族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必要前提。本書採用的是狹義的民族教育的概念,即少數民族教育的概念。本書的理論框架和體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這一概念含義的基礎上的。但本書的最後一章則是從廣義民族教育概念的角度,在著重論述了少數民族與主流現代化社會的關係及面臨的問題、任務的同時,展示了少數民族教育未來發展的理想前景。

相關焦點

  • 麻國慶:明確的民族與曖昧的族群
    「民族」與「族群」最基本的涵義都是指人們的共同體,其概念邊界的固定是近代知識生產的結果。當不同領域的學者將「民族」與「族群」這兩個詞彙納入歷史經驗與社會現實中加以考量時,其內涵便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歐美學界,「民族」作為一個人類認識自我的關鍵概念見諸於各門社會科學,被賦予了多重涵義,尤其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這些概念,將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語言學、國際關係學甚至文學等學科牽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跨學科研究領域。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定義,「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這個術語指的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並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18]當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概念及目標是相異的,它並非單一的教育概念,而是一個同時兼具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要素的複合概念。」[19]而究其本質而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則是指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的結合。」
  • 教育的概念及本質
    【考點講解】從歷年教師招聘考試來看,教育的概念、本質是個常考點。考查題型主要以客觀題為主,一:一般考查形式: 以案例反選的形式來考查考生,給出一個案例讓考生對此做出選擇。二:也會以判斷題的形式來考查考生,文中會有一些混淆點。本文將幫助各位考生對此塊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掌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有所助益。
  •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及對應考題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及對應考題一、該知識點的具體內容1.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對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2.廣義和狹義的教育目的人們的這些教育目的有共同之處,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這些對教育目的的認識是從廣義上來說的。
  • 圓周率的涵義你知多少?
    π的意義與作用,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其圓周率的本身涵義,成為當今宇宙間最為重要、最為普遍、最為了不起的常數。這裡,我們就關於圓周率π的涵義的一些基本而又重要的問題,儘量用最通俗的語言予以最簡單的解釋。π的基本數學涵義π的基本數學涵義典型地體現在歐拉恆等式中。這個等式由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近代數學先驅之一歐拉於1748年出現在其著作中。美國物理學家費曼稱這個等式為「史上最奇妙的數學公式」。
  • 幸福日曆 | 用點滴真情詮釋家的涵義
    幸福日曆 | 用點滴真情詮釋家的涵義 2020-09-23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民族與族群」關係在東南亞各國「苗人」群體的呈現  在西方語境下,關於「民族」的概念,其本身的敘述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即人——種族——民族——族群。民族指稱的人類共同體往往同時包含著人口及其傳統居住地,即「人和地域」這兩種因素。這兩種要素如果加上政府,就是國家。
  • 「人民」概念的中國語境與語義
    西方早期對「人民」(people)的界定與我國古代「人民」的涵義有很大不同,「人民」一般指共和國的「國民」(貴族階級),屬於奴隸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隸。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都使用過人民概念。近代以後,人民的概念在西方被廣泛地使用,但往往與公民、國民等詞混用,泛指社會一切成員。但是,「國民」只表明個人的國籍,而「公民」更多地對應於權利與義務。
  • 教育的概念
    在教育學部分,教育的概念作為第一章第一節的開篇考點,相信考生會留下深刻的首因效應。防止考點和考法的遺漏,特此為大家整理這部分的知識點。教育的概念分為廣義的教育、狹義的教育和更狹義的教育。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馬戎:構建中華民族概念,從 「族群模式」走向「公民模式」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把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來構建,拿國家政治文化作為民族構建文化。針對這個目標,我們還是有一定的歷史積累的。1989年費孝通教授發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給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形成歷史勾畫了輪廓和基線。 費教授指出,中國作為多族群的政治實體,經受了近代西方侵略,才從一個「自在」的民族演變為一個「自覺」的民族。
  • 秀山:高質量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人民網重慶11月20日電 近年來,秀山縣著眼於建設高質量、多層次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宣傳教育陣地作用,立足現有資源和工作基礎,積極打造秀山博物館,努力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 穿越教育概念的叢林
    置身於這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概念之中,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一線教育工作者致力於教育創新的熱切和執著,另一方面也隱隱約約感受到他們在認識和實踐上深陷這種概念叢林的無奈和苦惱。不管人們的感受和態度如何,這種教育概念滿天飛的現象是這個教育改革年代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族群這個概念究竟是比民族大還是比民族小?「族群」是否僅是次於「民族」的族體, 或是否只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支系?是否應該把ethnic group 譯做民族, 或是否應該把我國的「56 個民族」改稱為「56 個族群」?等等一系列相牽連的問題。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你認為當今中國教育應該培養民族自豪感還是民族危機感呢?
    民族自豪感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的俗話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而對於民族自豪感,是建立的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肯定是需要現代中國人傳承的。民族危機感是建立在理性的歷史觀基礎之上的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客觀理性的歷史觀對民族危機感的建立至關重要。理性客觀的分析中華民族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危機感的方法。所以加強中小學對歷史的學習,培養學生們客觀理性的對待歷史,從學習歷史中產生強烈的民族危機感。
  • 關於教育概念的解讀
    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每當講授到教育的概念的時候,學員們都接受的比較快,但是在做題的過程中往往有很迷茫,在有關教育概念理解的題目中容易做錯。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針對教育概念這個問題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希望對大家的複習所有幫助,祝大家早日成師。
  • 教育學知識點:教育的概念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需要了解的第一個概念一般是「教育」。我們今天一起再一次複習總結下這個重要的概念。希望對大家的考試能有所幫助。1.教育由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 從弗雷格的「指稱—涵義」理論,看哲學的現代語言學轉向
    ;第4點就在於一個句子的涵義和指稱是由組成部分的含義和指稱決定。02涵義和指稱的深刻區別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論涵義和指稱》當中,從一個最簡單的等式a=b入手,挖掘出了語言本身的兩層意義,就是涵義和支撐,弗雷格認為a=b表達了兩個事物之間的等同關係,他表達的到底是a和b這兩個對象之間的等同關係,還是a與b這兩個符號之間的等同關係?
  •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在歷年的考試中以單選、多選和判斷為主,現在做個梳理,幫助大家備考。1.「教育」一詞的由來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虹野:素質教育是一個先驗性的概念
    虹野:素質教育是一個先驗性的概念文/虹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教育界永遠無法繞開的兩個話題。不僅僅教育界人士,即便是普通大眾都非常清晰應試教育的弊端,可是素質教育卻一直宛若雲端讓人無法看清楚,更是難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