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11月20日電 近年來,秀山縣著眼於建設高質量、多層次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宣傳教育陣地作用,立足現有資源和工作基礎,積極打造秀山博物館,努力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秀山博物館。 秀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強基礎 搭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平臺
秀山博物館是秀山縣重要的民族文化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機構,自秀山博物館主體建成以來,已先後投入300多萬元購置設備設施,增加陳列內容,豐富陳展方式,美化館內環境,提升服務質量,使博物館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秀山博物館新館開館至今,累計接待觀眾約5萬餘人次。同時,還啟用秀山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和網上展廳項目,通過電子高清掃描和數位化集成,讓觀眾可隨時隨地查看館藏珍貴文物專業資料。去年,秀山博物館實現觀眾公共區域wifi全覆蓋,實現便民、利民、惠民,民族團結服務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辦展覽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
在秀山博物館內,專門設置了 「秀山花燈展」,把 「秀山花燈展」 「館藏文物精品展」和「示範縣創建成果展」作為基本陳列,引入土家織錦專題展廳,採取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展陳方式,系統反映本館收藏體系和本縣地域文化特色,豐富參觀內容。不僅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還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對推動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兩年來,秀山博物館先後舉辦了「重慶首屆書法小品展暨2018秀山自治縣文化藝術節工作」大型文化旅遊活動、《我和我的祖國--第十九屆重慶市書法美術攝影聯展》《秀山縣書法、攝影、美術聯展》《秀山縣群眾文化活動展》等多個臨時展覽。通過臨展交流,不僅給秀山縣各族群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也向其他觀眾展示秀山特色文化,促進了不同區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為推動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秀山博物館加入了重慶市流動博物館聯盟,利用聯盟展覽資源引進優秀展覽,並結合秀山文物資源現狀及特點,設計製作圖片展。先後舉辦《人之由來》《清風正氣》《革命理想高於天》《重慶市館藏文物-鎮館之寶》《秀山縣不可移動文物圖片展》《秀山館藏文物圖片展》等展覽,開展進鄉鎮、社區、學校巡展30餘場,接待各族群眾2萬餘人,足跡遍及秀山全縣各個鄉鎮,實現了民族團結教育由館內向館外延伸,受到基層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勤宣教 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載體
秀山博物館立足民族文化土壤,結合鮮明的民族文化符號,研發了秀山紫砂石、館藏文物精品圖集、秀山摺疊小花燈等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既滿足了參觀群眾 「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願望,又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度。充分利用電子顯示屏、博物館微信等平臺發布民族團結標語及信息,編印宣傳材料等形式,以 「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重大節日為契機,舉辦文物諮詢、專題講座、圖文展示、文藝演出等直觀易懂的宣教活動,大力宣傳文化遺產知識和民族團結知識,不斷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引向縱深,根植大眾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營造濃厚的民族團結宣教氛圍。
同時,秀山博物館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初步逐步建立了博物館與學校的長期聯繫制度,與縣內各中小學開展了「館校共建機制」。2019年秀山博物館與秀山職教中心、中和街道中心校籤署了館校共建協議,開展博物館社教活動走進學校、學校社會活動走進博物館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使秀山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校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活動點和必要補充。
重職能 持續加強民族文物保護傳承發展
多年來,秀山博物館一直致力於對秀山縣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不斷健全完善縣、鄉鎮、村居三級文物保護網絡。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制,與文物所屬鄉鎮籤訂9年《文物安全責任書》,加強館藏文物管理,開展文物安全巡查,一大批不同類型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對加強民族文化交流,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8至2019年,秀山博物館編制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3個,開工建設文物維修工程項目2個,升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制止文物的建設性破壞事件2件;對虎鈕錞於等數十件館藏文物進行修復,使館藏文物保存狀況得到全面改善。開展全縣文物徵集工作,新徵集清代香爐、碑刻、編鐘、錞於等流散文物和清代雕花床、屏風等民俗文物入館收藏。
下一步,秀山將繼續投入2300萬元重點對文物安全、展覽展示、宣傳教育、服務水平、觀眾體驗和智慧博物館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對館內基礎設施和基本陳列進行升級改造,使博物館成為功能合理、設施先進、服務多樣、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的現代化特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以更好效果向觀眾展示,大力弘揚土家族苗族文化。
(劉政寧、蔣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