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在1953年做了一次人口普查,那時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光是一個雲南省就有260多個,在這些名稱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稱或他稱,有的是一個民族內部不同分支的名稱,還有的是以居住地為族稱,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漢語的音譯。這就給統一後的中國提出一個大課題:民族識別。
中國自古至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最先形成民族和進入階級社會的是夏族(後因漢王朝而稱漢族),同時居於夏族四方的民族,按方位與民族情形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夏族建立了夏朝(或稱夏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也是第一個國家政權。被稱為「四夷」的民族族群,其中在夏、商、周不同時期,在四方形成眾多民族。
《禮記·王制》《尚書·夏》,算是做了最早的民族識別,記錄的名稱有四五十個。幾千年後的400多個民族名稱,就是從這四五十個發展演變而來。
公元1953年,中國幾乎所有著名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從首都北京等大城市出發,紛紛走進這些有著不同名稱的人群,開始進行民族識別。
一大批歷史學者,語言學者也參與到這件曠古耀今的大事中來。當時,民族識別要達到的目的有三個:認定某一人群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識別這個主體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少數民族的一部分;確定這個族體的民族成分與民族的名稱。
參考了歐洲近代民族定義和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國的民族學家認為,民族識別的4個主要依據是: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但是考慮中國的國情,中國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又提出了三個重要原則:「民族意願」,「歷史依據」和「就近認同」。
第一個,民族意願:就是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不能強加於人,不能由專家或政府部門代替人們決定族別族屬,還有被識別者具有充分的主體性,表達自己的民族意願,有與政府充分協商的權利。
第二個,歷史依據:是說對被識別民族的人們進行現實生活調查的同時,還要利用豐富的歷史文獻、典籍、譜牒、碑碣以及民間傳說、歌謠等民族文化遺產。
第三個,就近認同:是說在民族識別中,要本著有利於本民族自身發展的目的,對於相近似的民族集團,比如在語言基本相同、居住生活的地域相近,形成了密切的經濟聯繫,並且有互相認同意識的,應當儘可能相合為一體,認定為同一民族。
比如當時雲南普查匯總的不同族稱的族體,共有260多個,經識別被歸為22個少數民族,雲南境內講彝語的300多萬人,其中有幾十種自稱和他稱,根據共同的語言特點包括風俗習慣。
如火把節,族長制,同姓不婚,祖先靈臺以至巫術,都歸屬彝族,許多自稱和他稱的主體,被確定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單一的少數民族。
再如,土家族在識別中曾引發學術界的很大爭議,這個族體沒有自己的文字,通行漢語文。
是否單一的少數民族,識別過程幾經曲折,最終在堅持歷史依據和民族意願等必要條件下,確認土家族不是該地區的苗族與瑤族,而是與古代巴人有直接族源關係的少數民族。到1957年土家族被正式確認。
在1976年「文革」前被識別的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是生活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區的珞巴族。西藏除藏族、珞巴族外還識別確認了門巴族,這個主體所在地區,歷史上曾誕生過一位詩人:倉央嘉措。
此時待識別的族體已為數不多,只留下雲南景洪縣基諾山上的基諾人,他們到底是不是彝族的一個分支呢?
1978年改革開放了,民族識別繼續開展。民族學家,社會學家重返基諾山,進行更為豐富更為深入的取證和研究,加上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在一起,一隻三四十人的研究隊伍,調查結果是:基諾人確實是一個單一少數民族,當時的人口總數為2萬左右。
傳說中基諾人的祖先是孔明南徵大軍的一部分,所以,尊奉孔明,人們祭鬼神時也喊孔明先生。1979年6月6日,基諾族正式被確認為中國第55個少數民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還有本民族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人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統一的國家使這個民族從原始狀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類人口較少民族也被稱為「直過民族」。
再比如滿族:滿族先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肅慎人,活動區域分布於今長白山到黑龍江之間,兼具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特徵,發展到滿洲人時期,又具有東北漁獵文化特徵。
近代滿族的形成是在中國遇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歷史大變局中,清朝覆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滿洲主體普遍認同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的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中華民國建立時推行五族共和的大政策中,將滿與漢、蒙古、回、藏等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實體。
滿族的形成不是以單一血緣的延續形成的族群和民族體系,在建立八旗滿洲的過程中吸納了東北漢人、蒙古人、朝鮮人等到新的民族共同體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徵。
而經過清代幾百年長期定居關內的生活後,滿洲共同體已基本通用漢語、漢文,通曉滿語、滿文的已經不多,習俗方面也是如此,但滿漢文化的融合併未使滿洲文化特質消失.
滿族對於對於自身民族的集體記憶,歷史文化傳承,仍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根本存在。因此在對滿族的識別中,在堅持基本條件和原則的基礎上,採取了具體的確認路徑。
這主要包括:一是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後裔凡自報滿族者都可識別為滿族;二是北京的「阿爾巴津人」人和貴州的「盧人」;三是三代以上世居遼寧省、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滿洲聚居地區的人;四是安徽省部分聚居的金代女真後裔。
滿族至此被完全識別,並最終確認為一個「一體多元」的單一少數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滿族人口約為1410.1萬。遼寧省的滿族人口最多(533萬),在北京市、河北省、黑龍江的少數民族人口中,滿族都是佔第一多的。
新中國的民族識別歷經20多年,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建立以來,在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前所未有的一次,在中國是創舉,全世界也罕見。
中華民族實體,成為了有56個民族成員的大家庭。自1979年基諾族的確認,民族識別這個大工程基本完成。還有一些族體,因不具備被識別為一個單一民族的諸種條件,今天我們稱他們為「穿青人」「摩梭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