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對話中國故事:文化小屋展示祖國各民族特色 功德無量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中國故事」大師對話的活動現場。共享智慧與心靈的碰撞。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到場的兩位貴賓,這邊的大家都非常熟悉,是著名收藏家、百家講壇主講人馬未都老師。
馬未都:大家好。
主持人:另外一邊是來自香港的著名歌手梁詠琪,也是我們「中國故事」的明星志願者。
梁詠琪:大家好。
主持人:我看到今天場下的觀眾非常多。
給了我們「中國故事」,給了我們兩位貴賓強有力的支持。我是「中國故事」六朵金花之一的劉雅嘉,另外一位是我們的姐妹,「中國故事」六朵金花的另外一位賈靜,她今天將作為江蘇、江西和廣西三個地方的代表,來和兩位貴賓一起進行交流和請教。從奧運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中國故事」接待了超過500萬的人流量,「中國故事」在奧林匹克的平臺上向來自世界的遊客介紹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剛才三位貴賓分別參觀了江蘇小屋、江西小屋和廣西小屋。我也知道馬老師不是第一次到「中國故事」來了。能不能給我們談一談您對這幾個小屋的感受呢?
馬未都:我的感受都是私人的感受。我上次來過一次,這次我點名想去江蘇,是因為想去看評彈。我們江蘇是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我們今天因為有電視這個媒介,我們看到全國各地的特色東西是非常多的。我小時候出門是非常感受強烈的,廣西有那麼多的少數民族,我們對他們的了解是不夠的。幸虧今天有電視,還有祥雲小屋,向我們展示祖國各地的民族特色。讓我們對祖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祥雲小屋還是做了很多功德無量的事。
主持人:梁詠琪,我剛才聽你特意點到香港小屋,好象到了香港小屋也有回家的感覺。給我們談一談這四個小屋的感受。
梁詠琪:四個小屋看到的東西都非常不一樣。當然,回到香港的小屋看起來就更加有親切感,而且可以當起一個導遊的感覺。去介紹一下香港的節日、文化。我感覺很高興,因為我能夠在每個小屋裡面了解到不同的中國歷史,欣賞到文化遺產的表演。比如說剛剛馬老師一直說我一定要欣賞評彈,還沒有表演的時候他就說,這非常好聽,一定要認真聽。我自己對陶藝特別感興趣,自己最近也在學。而且能夠親自在那邊做一下,感覺很興奮。
主持人:我剛才看到馬老師到江蘇小屋以後,就像主人一樣,跟梁詠琪介紹說一定要聽一下世界最好聽的音樂,就是評彈。很多觀眾認識馬老師都是從收藏認識到您。我們也知道您是觀復博物館的館長。今天「中國故事」有三十個祥雲小屋,收藏了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您從收藏的角度來給我們談一談我們如何更好的收藏文化?
馬未都:我們人類區別於動作有幾個情感,比如我們可以回憶,沒有科學證明動物有回憶。我們有回憶就證明我們對過去失去的東西有一份情感。收藏就是這樣,保留了我們過去有一個怎樣的遺產。過去的文化是靠延續的,不是靠突發的。我們今天看到的祥雲小屋表現的各個省份的文化內涵就說明了這一點。
主持人:剛才在江西小屋的時候,我看到梁詠琪和馬老師都有親自動手捏泥巴,為什麼突然對陶藝很感興趣呢?
梁詠琪:我小時候對手工藝就很感興趣,自己喜歡畫畫、做手工。我覺得在做陶藝的過程要非常的專注,對藝人來說也是很好的一個減壓的方法。剛才不單是看到做陶藝的過程,甚至是唱戲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雙手的殘障人士,他用口拿筆來寫字。除了這些藝術以外,他還有一個專注力,我看到他寫字以後,我從心底裡面的感動。我體會到沒有什麼障礙是不能克服的這個道理。在他身上完全能夠看到。
主持人:我想請問一下馬老師,剛才GIGI已經講到了我們看到了評彈,有看到書法,這麼多的藝術的形式,崑曲也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和評彈這樣的藝術門類,他們怎麼收藏這種藝術形式?
馬未都: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我想簡單的說。我們一般來說對物質的文化遺產比較感興趣,簡單的說你可以擁有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過去不大注重,無形的東西我們的文化中不太重視。所以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東西的保護到今天來說,沒有行之有效、更好的方法。但是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民族在努力,希望能把過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的保留下來。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崑曲、評彈、木偶戲,包括所有的歌詠、舞蹈形式的表現,必須通過人來接受這個無形的資產,再重新的演繹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怎麼樣更好的保護它,使它不走樣,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我看到了我們國家在努力朝這個方向做。
(責任編輯: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