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
「民族成就國家」:論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
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表現為在整體處於分裂的民族地域中,由一部分民族(或地區)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再根據民族意識為對外擴張尋求合理性,逐步進行國家擴張至統一本民族活動範圍的地域(即實現國家統一),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這種方式在歐洲以法蘭西王國的形成為代表,在亞洲則以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為代表。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民族原則如何影響國家疆界
關鍵詞:民族原則;國家疆界;自然疆界論;泛斯拉夫主義; 基金:國家民委委託課題「新時代中國邊疆民族治理理論研究」(2019-GME-064)階段性成果;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疆域最終奠定的路徑與模式研究」(15ZDB028)資助; 引言 18—19世紀,俄國沙皇、法國拿破崙三世分別高舉「民族原則」(principle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多民族國家之中,從普遍性上來說,民族認同是一種局限於部分國民的特殊性認同,屬於國家內部對特定族群的認同,而非一種涵蓋所有國民的普遍認同;從屬性上來說,民族認同是一種文化認同,而非政治認同;從源起上來說,民族認同是一種自然性社會認同[9]。而國家認同作為高層次的認同,是國內單一民族認同和地域認同的升華,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堅實基礎[10]。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④在民族國家的實踐中,民族的種族化是狹隘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重要標籤,一直以來,許多國家試圖通過國族的塑造來擺脫它的偏狹性、非民主性和非道義性,可惜並未完全成功。對於中國來說,同樣面臨全球化進程帶來的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和族群民族主義挑戰,因而強化國家認同的任務同樣十分重大。去文化性、去民族性的純粹「公民國家」路徑並不適合,它超越了多民族的現實,也遠離了「共生互補」「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傳統。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
-
民族復興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選擇
中國社會學者在田野調查中則發現,許多人之所以信仰基督教,是因為他們相信並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信教能夠改善健康狀況,治癒疾病,這成為推動當地基督教群體不斷擴大的最重要因素。[14]對於民族或國家來說,身份選擇主要也是基於利益。10世紀末期,羅斯人之所以選擇東正教而非天主教作為國教,最大的原因是東正教實行政教合一,主張教會首領服從國家君主。
-
歷經五千年,為何說中國發展出的文明型國家形態,優於民族國家?
文/魚尾 近來,有部分學者稱呼中國是「文明型國家」,或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確實,此話有一番道理,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確顯得與眾不同。與後來形成的,且成為當今世界主流的「民族國家」形態不一樣,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以「文明型國家」的形態屹立於世。
-
此國有四個民族與中國血緣關係親密,國家的主體民族也與中國有關
越南國土面積只有三十多萬平方公裡,雖然國家小,但他們國內卻擁有54個民族,如哲族、芒族、京族等;而我國是56個民族,兩者相差無幾。在越南眾多民族之中,卻有這樣四個民族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血緣上的聯繫,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們的主體民族京族。京族在越南佔據主導地位,人口大約為八千多萬。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國家統一提供基礎性的支撐。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儘管形形色色思想家、學者和專家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問題的答案,儘管大大小小的政治領袖和政治家們也在不斷地尋找各種具體的對策和解決方案,但是時至今日,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族群的衝突和對立非但不會變得緩和,反而有越來越惡化的趨勢。更有甚者,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族群問題往往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宗教、階級、意識形態等一系列其他社會政治問題糾纏在一起。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於福堅 2009年11月06日14:40 來源:《中國民族報
-
中國的多民族文化和美國的種族偏見,同為多民族國家,差異有多大
我大中華擁有56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其他少數民族也在蓬勃發展。美國民眾種族屈指可數,卻仍然存在嚴重的種族偏見和歧視行為,為什麼呢?第一,國家制度發展歷程不同美國社會現在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導讀】歐美是中國人類學海外社會田野調查相對集中的一個區域。近十多年,中國人類學積累了二十多項以歐美國家的具體社區為參與觀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的世界社會調查的一個先遣隊。歐美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研究包括對於中國社會的參與觀察,當前我們也開始形成深入歐美社會實施參與觀察的創新團隊。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何帆札記:民族國家的四個象限
按照這兩個坐標軸,我們可以把民族國家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個象限裡的是富裕的大國。處在這個象限裡的國家寥寥無幾。美國是當然的代表,日本緊隨其後。歐洲有幾個規模相對較大的國家,比如德國、法國、英國,以及現在債務纏身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大致都可以排上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國土遼闊,但地廣人稀。
-
多民族的國家,如何締造共和國?
與此相對應的就是奈及利亞北部的族群,絕大多數族群叫做豪薩,其中主要是豪薩—富拉尼,是豪薩民族中更具體的一個分支。它的文化語言體系和在非洲的語言裡面魯巴、伊博有很強的區別,它屬於亞非語系,更接近於衣索比亞、埃及甚至中東地區的亞非語系中的文化和語言。 所以,它並不是有聲調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