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民族意識"與近代民族主義並不相同。民族意識是因血統、地域、政治等原因,對同屬於一個民族的認同,重點是文化方面;近代民族主義是在本民族民族意識基礎上,強調並爭取本民族利益或要求建立民族國家的現實傾向,帶有一定的政治性。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實際需要(如抵抗外來侵略),民族意識無法"自覺化",服務於現實需要,從而形成真正的民族主義。但是,關於民族主義的一些理論可以為民族意識形成的探究提供幫助。
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表現為在整體處於分裂的民族地域中,由一部分民族(或地區)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再根據民族意識為對外擴張尋求合理性,逐步進行國家擴張至統一本民族活動範圍的地域(即實現國家統一),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這種方式在歐洲以法蘭西王國的形成為代表,在亞洲則以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為代表。
二:民族意識的實例:法蘭西與蒙古
法國的民族意識形成較晚,但更為典型。在中世紀早期加洛林王朝瓦解後,法國地區即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法蘭西王國所屬的公爵、伯爵大多各自為政,周邊也分布著大量的獨立國家。法國民族意識真正形成的時期應當是14—15世紀的百年戰爭,尤其是聖女貞德出現之後的一段時期。法國民眾長期信仰天主教,聖女貞德藉助宗教信仰提高自身影響力,自稱是救世主"彌賽亞",號召民眾反抗。在宗教狂熱引導下,法國人民頻繁爆發起義,反抗英國統治。可以說,在宗教的幫助下,法國的民族意識逐步形成。百年戰爭結束後,法蘭西王國藉助民眾的支持,迅速完成統一,最終於16世紀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百年戰爭中的法蘭西民族英雄——聖女貞德
中國北方遊牧民族也往往出現"認識到統一民族的必要——進行統一活動"的情況,同樣是先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再進行國家的擴張。以12世紀末13世紀初蒙古國的統一行動最為典型,原本的蒙古部族由多個部落構成,雖然可以用統一的"蒙古族"相稱,各部落之間往往相互獨立,也就自然不可能有對應的民族意識。真正意識到蒙古民族作為統一民族的是鐵木真,他以這一理念為指導,為徵服蒙古部落提供理由,直至1206年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蒙古民族才真正成為一個民族實體,並統一蒙古國的軍事力量。儘管後來建立的蒙古帝國席捲歐亞大陸,包容了大量外族,但從後來的元帝國實行"人分四等",蒙古人居於首位的制度,也可以看出蒙古民族在蒙古帝國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蒙古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其他遊牧民族如契丹、女真等,在歷史上同樣體現出"一個部落統一其他部落"的局面。
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
從上述兩個實例中可以看出,特殊的歷史條件推動了民族意識的形成,並在國家統一和擴張的進程中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早期民族主義尚未真正出現、不能成為一種自發意識的情況下,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往往無力形成,一個民族往往由多國統治,陷入分裂。在這一情況下,民族意識的形成確實有助於國家統一,而且為近代民族主義的確立提供了基礎。例如,1789年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近代民族主義誕生的標誌之一,而其必然受到法國原有的民族意識的影響。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一方式存在的問題:它過於強調本民族的利益,而忽視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主張侵略他國謀求本國本民族的發展,成為侵略戰爭的一大誘因。並且在民族意識的狂熱推動下,擴張過程可能會陷入無限制的局面。在本民族的民族國家最終形成後,法國強調在歐洲大陸實行霸權統治,並主導了三十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一系列以侵略擴張為目的的歐洲戰爭;為維繫遊牧民族的統治,各遊牧帝國往往會走上長期擴張的道路,動輒屠城,對於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同樣大肆渲染對外擴張民族主義,以便欺騙民眾、補充兵員,造成了嚴重災難
三、概括與總結
從地理環境來看,可以發現"民族意識促進國家擴張"的情況大多位於地形平坦,周邊地區相對寬廣且存在大量民族的地域,如法國所在的歐洲大陸和北方遊牧民族所在的歐亞草原。一般認為,地理環境相對開放的地區交流、交往更頻繁。但實際上,正因如此,各民族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極易造成各民族"圈地自萌"的現象(如中世紀以來西、法、德等國的地域分野),反而不容易建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一情況下各民族往往更加注重整合自身,往往各民族形成相對獨立的個體,從而造成"一個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本民族國家統一"的狀況。
從民族構成來看,"民族意識形成促進國家擴張"的情況往往發生在民族數量較少乃至單一民族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較少或幾乎不存在民族矛盾,較容易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單一的民族意識難以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而更容易建立單一民族主導的國家。了解不同國家中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有利於推動對這些國家歷史和政治狀況的研究,也有利於更好地釐清近現代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