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成就國家」:論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

2021-01-20 青樓大茶壺

一:概述

"民族意識"與近代民族主義並不相同。民族意識是因血統、地域、政治等原因,對同屬於一個民族的認同,重點是文化方面;近代民族主義是在本民族民族意識基礎上,強調並爭取本民族利益或要求建立民族國家的現實傾向,帶有一定的政治性。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實際需要(如抵抗外來侵略),民族意識無法"自覺化",服務於現實需要,從而形成真正的民族主義。但是,關於民族主義的一些理論可以為民族意識形成的探究提供幫助。

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表現為在整體處於分裂的民族地域中,由一部分民族(或地區)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再根據民族意識為對外擴張尋求合理性,逐步進行國家擴張至統一本民族活動範圍的地域(即實現國家統一),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這種方式在歐洲以法蘭西王國的形成為代表,在亞洲則以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為代表。

二:民族意識的實例:法蘭西與蒙古

法國的民族意識形成較晚,但更為典型。在中世紀早期加洛林王朝瓦解後,法國地區即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法蘭西王國所屬的公爵、伯爵大多各自為政,周邊也分布著大量的獨立國家。法國民族意識真正形成的時期應當是14—15世紀的百年戰爭,尤其是聖女貞德出現之後的一段時期。法國民眾長期信仰天主教,聖女貞德藉助宗教信仰提高自身影響力,自稱是救世主"彌賽亞",號召民眾反抗。在宗教狂熱引導下,法國人民頻繁爆發起義,反抗英國統治。可以說,在宗教的幫助下,法國的民族意識逐步形成。百年戰爭結束後,法蘭西王國藉助民眾的支持,迅速完成統一,最終於16世紀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

百年戰爭中的法蘭西民族英雄——聖女貞德

中國北方遊牧民族也往往出現"認識到統一民族的必要——進行統一活動"的情況,同樣是先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再進行國家的擴張。以12世紀末13世紀初蒙古國的統一行動最為典型,原本的蒙古部族由多個部落構成,雖然可以用統一的"蒙古族"相稱,各部落之間往往相互獨立,也就自然不可能有對應的民族意識。真正意識到蒙古民族作為統一民族的是鐵木真,他以這一理念為指導,為徵服蒙古部落提供理由,直至1206年統一蒙古,建立蒙古國,蒙古民族才真正成為一個民族實體,並統一蒙古國的軍事力量。儘管後來建立的蒙古帝國席捲歐亞大陸,包容了大量外族,但從後來的元帝國實行"人分四等",蒙古人居於首位的制度,也可以看出蒙古民族在蒙古帝國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蒙古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其他遊牧民族如契丹、女真等,在歷史上同樣體現出"一個部落統一其他部落"的局面。

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

從上述兩個實例中可以看出,特殊的歷史條件推動了民族意識的形成,並在國家統一和擴張的進程中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早期民族主義尚未真正出現、不能成為一種自發意識的情況下,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往往無力形成,一個民族往往由多國統治,陷入分裂。在這一情況下,民族意識的形成確實有助於國家統一,而且為近代民族主義的確立提供了基礎。例如,1789年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近代民族主義誕生的標誌之一,而其必然受到法國原有的民族意識的影響。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一方式存在的問題:它過於強調本民族的利益,而忽視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主張侵略他國謀求本國本民族的發展,成為侵略戰爭的一大誘因。並且在民族意識的狂熱推動下,擴張過程可能會陷入無限制的局面。在本民族的民族國家最終形成後,法國強調在歐洲大陸實行霸權統治,並主導了三十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一系列以侵略擴張為目的的歐洲戰爭;為維繫遊牧民族的統治,各遊牧帝國往往會走上長期擴張的道路,動輒屠城,對於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同樣大肆渲染對外擴張民族主義,以便欺騙民眾、補充兵員,造成了嚴重災難

三、概括與總結

從地理環境來看,可以發現"民族意識促進國家擴張"的情況大多位於地形平坦,周邊地區相對寬廣且存在大量民族的地域,如法國所在的歐洲大陸和北方遊牧民族所在的歐亞草原。一般認為,地理環境相對開放的地區交流、交往更頻繁。但實際上,正因如此,各民族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極易造成各民族"圈地自萌"的現象(如中世紀以來西、法、德等國的地域分野),反而不容易建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一情況下各民族往往更加注重整合自身,往往各民族形成相對獨立的個體,從而造成"一個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本民族國家統一"的狀況。

從民族構成來看,"民族意識形成促進國家擴張"的情況往往發生在民族數量較少乃至單一民族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較少或幾乎不存在民族矛盾,較容易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單一的民族意識難以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而更容易建立單一民族主導的國家。了解不同國家中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有利於推動對這些國家歷史和政治狀況的研究,也有利於更好地釐清近現代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民族原則如何影響國家疆界
    of nationalities)旗幟,對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針對該問題,筆者曾與於逢春先生共同撰文提出,「自然疆界論」與「民族原則」對近代歐洲領土疆界的劃分和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3不過,在該文中,我們著力闡釋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疆界論的剖析和批判,唯對「民族原則」如何影響歐洲國家領土形態的討論尚嫌不夠充分。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中國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  所謂「民族國家」,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基本內涵和特徵是:每個民族都應建有自己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應囊括在一個民族國家裡。  中國並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憲法規定的國家屬性,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的法理界定。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關於公民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協調方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想主義的"公民國家"建構方案,主張"切割論";一種是現實主義的民族國家強化方案,主張"維繫論"。在族群民族主義的挑戰面前,重塑公民身份和強化國家認同是民族國家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由此,一個以「中華民族」為族稱的現代民族逐漸形成,支撐起了中華現代國家的大廈。新中國成立時,這樣一個從悠久的歷史中走來又具有現代民族特徵的中華民族,就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這樣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也面臨著國家統一性與民族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問題。而且,國家的統一與合法性內在地結合在一起,依賴於各個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因此,包含全體國民和國內56個民族的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直接關聯著國家認同的形成和水平,影響著國家的統一。因此,構建、維護和鞏固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國內各個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攸關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 「希臘人」民族意識是如何形成的?停止動亂遷移後的民族情感結晶
    所以當時的國家皆也不同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希臘人」這一稱呼的形成,是早期「希臘人」南下,在希臘半島上定居,不同族群之間交流日益平凡,經濟上、文化上以及思想上都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繫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深厚的民主情感的結晶。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首先,作為國家基礎性政治資源的國族——中華民族及其建設狀況將是中國能否實現國家、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保障與基本要素[14]。其次,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基於中國多民族國情、政情提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話語,也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來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中各民族精神層面上形成的共同體的準確表述。其目標是從精神層面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連結紐帶和強健聯繫[15]。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當今世界愈見凸顯的民族問題對冷戰後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有著約5億人口的東南亞11國中,生活著約300個民族。東南亞各國間及國家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導致該地區成為世界民族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其中只有十幾個能夠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即遵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原則,實現民族與國家邊界的重合,但是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即使這些國家也開始出現移民群體與本土居民的矛盾和衝突。  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指的是同屬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後者則是指一個國家的成員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對民族國家來說,族群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而國家認同則可以進一步促進族群認同,但是族群認同具有民族上的排斥性,而國家認同則具有超越族群的包容性,因此二者並不總是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 法蘭克福超越魏瑪:論託依布納對德國公法學「實質的民族憲法觀」之...
    經由這個精神意涵,或者憲法表現了國家應有的文化與民族價值觀,或者憲法劃定了國家形成過程應有的界限。〔14〕因為這樣的憲法概念跟整體民族國家有密切關聯,並且往往希望形塑一個民族社群,以這個社群所形成的實質民族文化價值與理念來當作法與國家的基礎。因此本文稱之為「實質的民族憲法觀」。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這些觀點提示我們,民族共同體的性質並不那麼「穩定」,邊界並不那麼「清晰」,概念並不那麼「客觀」,其中人為設定的東西很多。筆者認為,與其他共同體相比較而言,民族這種「人們共同體」是「隱性的」和「非組織性的」。即「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條件下形成,建立在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使用共同語言,具有共同文化的、隱性的、非組織性的人們共同體。」
  • 黨不斷深化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認識的重大成果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深刻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科學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
  • 「睡獅」的醒來——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與民族覺醒
    作為民族存在的反映,民族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是使民族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從一定意義上說,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實質是民族意識、國家意識的覺醒。 「中國」這一詞彙,雖然在歷史上早就出現了,但它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而是朝代、邦國、家室的總稱,即「一姓之天下非萬姓之天下」。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這首先是因為,構成現代社會的政治實體不再是帝國,而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民族國家的核心當然不是國家,而是民族(nation)。儘管在中文語境中,「民族」的含義同族群(ethnos)非常相近(正是這種表面的相近導致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誤解和混淆),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因為族群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而民族則是人為的和理性建構的產物。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