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種眼光"認識和處理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2020-12-01 央視網

  ――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答學習時報記者問

4月4日,在北京中華民族園工作的各民族同胞,展示從家鄉帶來的莊稼種子。

  4月25日至28日,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和中央黨校在北京共同舉辦省部級領導幹部民族工作專題研討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作了輔導報告。舉辦省部級領導幹部民族工作研討班,是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同時,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6月21日,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中央黨校作了關於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報告。記者就當前民族工作的有關問題,採訪了李德洙。

  記者: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族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那麼,應當怎樣看待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李德洙:我認為,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方法,概括地講,就是要有「三個眼光」:一是世界的寬廣眼光,二是歷史的深遠眼光,三是全局的戰略眼光。

  記者:用世界的寬廣眼光,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具體如何分析?

  李德洙:當今世界有兩個熱點和難點問題,這就是民族和宗教問題。民族問題,非常突出、非常複雜、非常敏感,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問題。民族問題始終是國際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焦點,民族矛盾始終是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民族衝突始終是世界動蕩不安的突出表現。

  當今世界的民族問題應該怎麼看?從涉及範圍、影響程度和表現形式來看,主要從三個層面上展開:

  第一個層面,全球性的民族問題。主要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侵犯或損害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族利益而產生的民族問題。這是當代全球性民族問題的突出表現。

  第二個層面,地區性的民族問題。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泛民族主義。這是指曾經生活在同一個帝國或國家的民族,要求復活、復興歷史上存在過的帝國或國家。 二是大民族主義。它號召散布於各國的同一民族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或合併到以本民族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中。三是宗教民族主義。它主張超越民族、種族界限,以共同的宗教信仰為紐帶,以信教群眾為國民,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第三個層面,一國內部的民族問題。主要表現在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土著民族與外來移民、大民族與小民族以及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問題。它實質上是個平等問題。

  民族問題,十分重要,又相當複雜,因此,只有運用世界的寬廣眼光,深刻把握世界民族問題發展的客觀規律,準確把握世界民族問題的時代特徵,善於從國際大環境中觀察和思考我國的民族問題,才能看得更深刻、更全面、更長遠。

  記者:如何用歷史的深遠眼光,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李德洙:用歷史的深遠眼光,就是要以史為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一是要很好地總結和研究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縱觀歷史,哪個朝代民族問題處理得好,它的經濟文化就繁榮,它的社會政治就穩定,它的綜合國力就強盛。比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這三個時期,都是因為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問題處理得比較好,所以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力強盛。

  二是總結共產主義運動中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前蘇聯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教訓就極為深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民族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是重要的原因。在史達林執政後期,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否認民族差別和特點,人為地實施民族同化,嚴重地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關係日趨緊張,民族矛盾越積越多、越積越深。戈巴契夫上臺後,提出了「新思維」,在民族問題上從「極左」轉到了「極右」,實際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由此引發了民族分離主義的泛濫,使民族危機成為蘇聯社會全面危機的一部分。

  三是要總結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的經驗教訓。許多研究民族問題的專家學者認為,在20世紀,共發生過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

  第一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一戰結束前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被壓迫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運動席捲了亞洲廣大地區,即「亞洲的覺醒」,它擴展到非洲和拉美的許多國家。

  第二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二戰結束至20世紀60年代初。主要表現在:殖民地國家要求擺脫宗主國政治經濟的控制,實現民族獨立解放。

  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隨著蘇東劇變,兩極格局下所抑制和掩蓋的民族矛盾、種族仇恨、宗教紛爭激化,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分離運動急劇興起,原蘇聯解體為15個國家,南斯拉夫先後一分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同時民族分離主義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區蔓延。這次浪潮矛頭指向多民族國家的聯邦制,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少數民族脫離原聯邦製取得獨立。

  由此可見,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我們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考驗。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理論若干問題研究述評
    關於民族概念問題,有學者探討過"民族"的語境問題,如中文的"民族"、英文的"民族"、俄文的"民族"之異同等;有學者探討過"民族"一詞的中文起源問題,如以往人們普遍認為"民族"系由英文通過日文轉譯而來,但後有人舉證認定"民族"一詞早在中國古代就出現了;有學者探討過"民族"與"族群"的概念及關係問題,如認為"族群"一詞是英文"ethnic group"的中文翻譯,此譯名通常被認為是由臺灣引進的,它被引進後便出現了混用或替用的情況
  • 人民日報: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
    ●當代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心態?綜合來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學、務實進取、開放寬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幾個方面。  當代中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轉型的歷史進程中。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總體小康成為現實,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大提升,「中國奇蹟」、「中國速度」、「中國道路」等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的精彩闡釋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掌握群眾越廣泛越充分,就越能迸發出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實踐偉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就是一部宣傳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向深入的精品力作。品讀這部著作,至少有三個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 塑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質
    我們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加突出我們民族的特性。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主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在改革開放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 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
    源自當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的獨特歷程,中國應對自身發展的「歷史方位」以及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建構進行什麼樣的選擇?對於當代中國紛繁蕪雜的各種社會表象,中國應對自己轉型時期的主流價值和發展趨向進行什麼樣的提煉?  對於上述問題的回答,正是我們對於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如何定位、為什麼這樣定位以及這樣的定位可能導致什麼樣後果的總體分析。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在歷史、當代、未來相互銜接的歷史之流中,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當然是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問題從來就存在於現實之中,問題解決的方案也存在於現實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它要求研究者準確觀察、有效記錄研究參與者的言辭、寓意和看法,區分刻板印象、觀點和判斷」[10]52,通過觀察記錄獲得知識。可以說,藝術民族志的書寫在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田野研究的成果最終要以民族志的形式來呈現。在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研究過程中,湧現了大量的藝術民族志文本,這些文本普遍存在著平面化的記錄描述、靜態切片式表述、主觀性的解釋與建構等問題,值得我們關注與反思。
  •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問答題和選擇題
    二、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  (簡答)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與歷史任務。詳見書P25-26  第三章 當代中國國家形式和國家機構  第一節 當代中國國家形式  一、國家形式的涵義  國家形式(政體),是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 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緒論部分,開宗明義地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理論貢獻,強調這一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 李利安: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
    於是,直面人間問題、具有強烈人間性的佛教便同時散發著強烈的超人間特性。如何定位佛教的人間性,如何把握佛教的超人間性以及超人間性中所蘊含的人間性,如何處理佛教人間性與超人間性的關係,總之就是如何把握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超人間性,這正是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
  • 美展動態|「第四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在雁兒灣當代美術館舉辦
    2020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民族美術藝委會、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中共蘭州市委宣傳部、蘭州黃河生態旅遊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在甘肅蘭州·雁兒灣當代美術館舉辦
  • 深刻認識民族團結的時代意義
    5月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32個民族團結教育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 「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就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如何認識新形勢下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訪談嘉賓:自治區黨校民族宗教理論教研部主任劉仕國 記者:在新疆,提到民族團結,就不得不提到新疆精神。
  • 家樂福事件與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
    他在1992年年中寫到,明智的宣傳,是高舉愛國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特別應當把宏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作為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蕭功秦在·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中提出,中國當代的現代化可以啟用以儒家主流文化為基礎的民族主義作為社會凝聚力與整合的資源。
  • 中國當代青年群體中的新右翼思潮
    換言之,一直到1978年之前,中國缺少右翼思潮產生的真正土壤,即通常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建設和常態政治的環境。這一狀況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改變,思想界在關於改革方向等重大理論問題上產生分歧,進而形成了縱貫整個1990年代的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論爭。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一、中華仙學源於「當代的太上老君」陳攖寧 在中國當代史上,陳攖寧先生被道家和社會學界稱之為「仙學大師」,道教界推崇為「當代的太上老君」。作為仙學的當代集大成者,陳攖寧先生的學道求仙之路值得後人回味。
  • 引導公眾用哲學眼光審視生活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解釋世界,也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改造世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化,不僅要確保理論內容契合大眾生活,構築大眾傳播平臺,科學理順好生活中的各類關係,還要嘗試用哲學對接生活情境,滿足現實生活訴求,採用哲學眼光去審視生活。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今日之中國語言學正與國際語言學的諸多學科或「並跑」,或「跟跑」,甚至開始出現「領跑」的領域。  這一時期中國語言學的眼光基本上是「外向」的,聚精會神地盯著國外的語言學界,他們研究什麼我們就關注什麼,把國外的理論、方法介紹進來,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研究中國的語言,或是用中國的語言事實來驗證或修正這些理論和方法。學界的主要目標是要追趕世界語言學的潮頭,在國際上獲取話語權。
  • 中國人口問題的基本認識與建議
    人口問題事關國家興衰和民眾福祉,是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俄羅斯的命運和前景取決於人口,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視為國難。從形勢論,人口危機漸行漸近,成為最大的灰犀牛之一。
  • 習近平:要正確區分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
    為了尋求救亡圖存之策,林則徐、魏源、嚴復等人把眼光轉向西方,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被翻譯介紹到我國,不少人開始用現代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我國社會問題,社會科學各學科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  特別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