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答學習時報記者問
4月4日,在北京中華民族園工作的各民族同胞,展示從家鄉帶來的莊稼種子。
4月25日至28日,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和中央黨校在北京共同舉辦省部級領導幹部民族工作專題研討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作了輔導報告。舉辦省部級領導幹部民族工作研討班,是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同時,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6月21日,國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在中央黨校作了關於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報告。記者就當前民族工作的有關問題,採訪了李德洙。
記者: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民族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那麼,應當怎樣看待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李德洙:我認為,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方法,概括地講,就是要有「三個眼光」:一是世界的寬廣眼光,二是歷史的深遠眼光,三是全局的戰略眼光。
記者:用世界的寬廣眼光,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具體如何分析?
李德洙:當今世界有兩個熱點和難點問題,這就是民族和宗教問題。民族問題,非常突出、非常複雜、非常敏感,是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問題。民族問題始終是國際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焦點,民族矛盾始終是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民族衝突始終是世界動蕩不安的突出表現。
當今世界的民族問題應該怎麼看?從涉及範圍、影響程度和表現形式來看,主要從三個層面上展開:
第一個層面,全球性的民族問題。主要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侵犯或損害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族利益而產生的民族問題。這是當代全球性民族問題的突出表現。
第二個層面,地區性的民族問題。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泛民族主義。這是指曾經生活在同一個帝國或國家的民族,要求復活、復興歷史上存在過的帝國或國家。 二是大民族主義。它號召散布於各國的同一民族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或合併到以本民族為主體民族的國家中。三是宗教民族主義。它主張超越民族、種族界限,以共同的宗教信仰為紐帶,以信教群眾為國民,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
第三個層面,一國內部的民族問題。主要表現在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土著民族與外來移民、大民族與小民族以及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問題。它實質上是個平等問題。
民族問題,十分重要,又相當複雜,因此,只有運用世界的寬廣眼光,深刻把握世界民族問題發展的客觀規律,準確把握世界民族問題的時代特徵,善於從國際大環境中觀察和思考我國的民族問題,才能看得更深刻、更全面、更長遠。
記者:如何用歷史的深遠眼光,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李德洙:用歷史的深遠眼光,就是要以史為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一是要很好地總結和研究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縱觀歷史,哪個朝代民族問題處理得好,它的經濟文化就繁榮,它的社會政治就穩定,它的綜合國力就強盛。比如,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這三個時期,都是因為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問題處理得比較好,所以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力強盛。
二是總結共產主義運動中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前蘇聯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教訓就極為深刻。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民族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是重要的原因。在史達林執政後期,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否認民族差別和特點,人為地實施民族同化,嚴重地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感情,民族關係日趨緊張,民族矛盾越積越多、越積越深。戈巴契夫上臺後,提出了「新思維」,在民族問題上從「極左」轉到了「極右」,實際上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由此引發了民族分離主義的泛濫,使民族危機成為蘇聯社會全面危機的一部分。
三是要總結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的經驗教訓。許多研究民族問題的專家學者認為,在20世紀,共發生過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
第一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一戰結束前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被壓迫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運動席捲了亞洲廣大地區,即「亞洲的覺醒」,它擴展到非洲和拉美的許多國家。
第二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二戰結束至20世紀60年代初。主要表現在:殖民地國家要求擺脫宗主國政治經濟的控制,實現民族獨立解放。
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隨著蘇東劇變,兩極格局下所抑制和掩蓋的民族矛盾、種族仇恨、宗教紛爭激化,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分離運動急劇興起,原蘇聯解體為15個國家,南斯拉夫先後一分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同時民族分離主義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區蔓延。這次浪潮矛頭指向多民族國家的聯邦制,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少數民族脫離原聯邦製取得獨立。
由此可見,只有深刻吸取古今中外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我們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