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知識點
1、亞洲的地形亞洲的地形主要有三個特點: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亞洲的平均海拔約950m,高原山地和丘陵約佔3/4,平原約佔1/4。
①主要的地形單元有: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
②面積較大的半島及島嶼有: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馬來群島、日本群島等。
2、亞洲的氣候亞洲地域遼闊,地跨熱帶、亞熱帶和寒帶,氣候類型多樣(9種氣候),其中季風氣候和大陸性氣候的分布範圍最廣。各種氣候的氣候特點與分布分別為:
①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②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③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河流域;
④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秦嶺-淮河以南和日本的南部;
⑤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⑥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北沿海地區;
⑦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較少,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高緯度的內陸地區;
⑧高原山地氣候: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
⑨苔原氣候:全年嚴寒,降水較少,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
02例題
圖示的西伯利亞地區,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開發區,針葉林廣布。
18、該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徵包括( )
①地廣人稀
②氣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礦產豐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該地區南部人口密度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於( )
①氣候較適宜
②位於平原地帶
③開發歷史較長
④經濟相對發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0世紀後期以來,該地區內部呈現人口由南向北遷移,這主要是由於北部( )
A. 人口密度低
B. 開發了新資源
C. 交通條件改善
D. 市場廣闊
答案:D、C、B
精講精析:(1)分析該地區的地理特徵。①該地區為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地廣人稀,交通不便;②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區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豐富),因此選項D正確(地廣人稀、礦產豐富)。
(2)分析南部人口密度較高的原因。①該地區的南部、北部都是平原,因此排除地形造成的影響;②南部地區緯度較低,氣候較為溫暖,並且開發歷史較久,經濟相對發達,因此人口的密度相對較高,選項C正確(氣候、開發歷史、經濟)。
(3)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人口由氣候適宜、經濟發達、交通便捷的南部,遷移到北部,主要是由於20世紀後期以來,北部開發了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可以為人們帶來更多的收入,因此人口開始向北部遷移,選項B正確。
03總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本節例題的難度適中,解題思路為:①根據西伯利亞的地理位置,分析該地的氣候、人口、交通及礦產資源;②比較南部、北部的氣候、地形、開發歷史和經濟的差異,進而分析南部人口密度較高的原因;③分析北部的變化(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進而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原因。
人口遷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之間的空間移動。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主要有:
①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等;
②社會經濟因素:就業、收入、交通、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
③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等。
下圖為建國以來,我國的兩次人口遷移,影響因素分別為政治因素(移民支疆、上山下鄉)、社會經濟因素(農村到城市、內地到沿海)。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