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

2020-12-13 無用閒譚

江西自宋以來,一直是文風很盛的地區。明清兩代,依然是科舉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清代,江西本籍共產生了1884名進士,位居全國第五位。另外,祖籍江西但在外省中式的還有159人,祖籍非江西而在江西中式的也有27人。相應增減,則江西進士的總人數可達2016人。為保持全國進士計量的不重複,本文未對異地中式者進行處理,而只以歸屬於江西的1884人為研究對象。

在對進士的姓氏處理上,如果確知有改姓並知曉本姓,則恢復為本姓。同時,姓氏分布按清代江西政區定型後的政區進行歸類,未考慮政區的沿革情況。

一、進士姓氏的州縣分布

根據統計,江西1884名進士共分布於79個中州縣,182個姓。為清晰起見,我們以府為單位,將各府進士的姓氏分布狀況列如下表:

說明:

1.各府的姓氏匯總數,是指該府的姓氏分布數,即剔除重複後的餘數之和,非州縣姓氏數之和。

2.姓氏覆蓋率,指各府州縣的進士姓氏數佔182個姓氏總數的百分比。

上表中,姓氏覆蓋率和姓氏進士比均忽略了姓氏的具體情況,取的平均值。其中「姓氏覆蓋率」可以用來觀察各地區進士姓氏分布的覆蓋面,比例越高,意味著覆蓋面越廣,同時也意味著進士的姓氏分布可能越分散。而進士姓氏分布的分散程度,則可以用來對一個地區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進行初步的判斷。不過,由於政區大小不一,進士人數分布也不同,這個數值在反映進士家族分布狀況時容易失真。比如表中的南昌府,這個數值為47.3,在江西各府中佔比最高,但南昌府並非進士姓氏分布最分散的地區。

表中的「進士/姓氏」是指各地各姓氏的進士分布平均值。通過這個數值,可以大致上判斷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由此可以發現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比如上表中的南昌府,這個數值為5.2,在江西各府中最高,進士的家族分布傾向更明顯。

綜合上面兩個數據,可以導出四種情形,用來判斷一個地區的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因而可以觀察到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

第一種情形:覆蓋率、進士姓氏比均高,說明地區在進士的分布上很強勢,並且有明顯的家族分布現象。

第二種情形:覆蓋率低,進士姓氏比高,說明進士分布明顯朝某些姓氏集中,家族分布特徵顯著。

第三種情形:覆蓋率高,進士姓氏比低,說明地區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弱,因而家族分布的情形不明顯。

第四種情形:覆蓋率、進士姓氏比均低,則說明地區在進士分布上處於弱勢,比較可能較少或沒有家族分布現象。

我們將上表中的州縣姓氏覆蓋率計算出平均值為6.3,將進士姓氏比計算出均值2.1。把上述四種情形分別命名為A、B、C、D類,上表中的「分類」就是最後的計算結果。

把四類州縣進行歸類,則A類15個,B類5個,C類12個,D類47個。從這個結果看,江西大部分州縣的進士的姓氏集中度都比較低,但也有1/4的州縣存在比較顯著的姓氏集中度,因而可能存在比較顯著的家族性分布。

我們從州縣較少的B類選一個縣進行觀察。進士姓氏比最高的是袁州府分宜縣,有20名進士,其中歐陽氏6人,嚴氏4人,林、習、楊、鍾氏各2人,易、黃氏各1人。

歐陽氏6人中,歐陽光縉、歐陽星(歐陽光縉曾孫)、歐陽敬(歐陽星孫)為一家人;歐陽欽、歐陽瑾為叔侄關係,而歐陽瑾的曾祖歐陽光緝顯然和歐陽光縉系同族。6人中,歐陽紹祁目前我們未找到明確的親屬關係。

嚴氏4人中,嚴宗喆、嚴秉璉(嚴開祜孫)、嚴思浚(嚴開祜曾孫)均是歲貢嚴開祜的後人,而嚴開昶(康熙三十九年進士)也顯然和嚴開祜為同族。嚴開祜的父親名一桂,嚴開昶的父親名一心,推測兩人可能是堂兄弟。可見,嚴氏的4人其實也是出於一族。

林、習、楊、鍾4姓中,林有席(林鳴鵡從子)、林大宏(林鳴鵡從孫)系一族,習家駒、習家騋系兄弟,楊、鐘不詳。

可以看出,利用前述指標是可以初步篩選出進士可能存在家族分布的州縣的。

當然,由於指標數據取的是平均值,而進士姓氏分布本身又不平衡,所以這種指標也可能會掩蓋C、D類州縣存在進士分布朝個別姓氏集中的現象,尤其是數據處於臨界點的州縣。比如D類的浮梁(饒州府),16名進士,汪姓3名,程、吳、鄧、葉各2名,黃、李、朱、鮑、金各1名。汪姓3人中,汪兆熊、汪壎父子佔了2人;鄧氏的2人則為鄧夢琴、鄧傳安父子。可見對一些進士數量比較多的州縣而言,雖然姓氏分布比較分散,但其中仍可能存在一些優勢家族。

表1中各府之間進行比較沒有意義,因為所屬州縣數量有差異,人數的多少也會因此受影響,這裡就不再討論了。

二、強勢家族的中式狀況

進一步深入到具體的姓氏,則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現進士姓氏分布背後的家族狀況。我們析出有10名以上進士的姓氏,正巧50個,將各姓進士的數量分府列表如下:

表 2 清代江西進士前50名姓氏分府分布表

據表可知,有10名以上進士的50個姓(佔姓氏總數的27.5%),總共產出了1446名進士,佔進士總數1884人的76.8%。也就是說,1/4稍強的姓氏佔據了3/4略強的進士人數。

巧合的是,10名也正好是江西姓氏進士數的均值(1884/182=10.4)。以此為標準,把府中進士數超過10人的姓氏析出,則:撫州府有李(24)、黃(20)、陳(10),吉安府劉(26)、王(16)、張(12)、李(11),建昌府黃(24)、劉(19)、魯(17)、李(13)、趙(13)、饒(13)、周(12)、鄧(10)、陳(10)、羅(10),九江府李(12),臨江府楊(11),南昌府徐(26)、熊(19)、胡(19)、陳(18)、萬(16)、劉(15)、塗(13)、李(12)、張(12)、甘(12)、宋(11)、夏(11)、楊(10)、餘(10)、曹(10)、彭(10)、吳(10),瑞州府熊(15),贛州府、廣信府、南安府、南康府、寧都州、饒州府、袁州府無。原則上,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姓氏有較大可能是各府的強勢家族。

再進一步將姓氏的州縣分布狀況析出,得下表:

表 3 清代江西進士姓氏分縣分布表

上表中,「州縣數」指姓氏分布的州縣數量,「平均值」指州縣平均擁有各姓的進士數,「標準差」是指距離均值的遠近,「最大值」指人數最高值。「總數」指姓氏的進士總人數。

由於標準偏差反映的是數據的離散程度,標準差越大,數據的離散程度越大,意味著數值分布朝某些數集中,因此,標準差在反映姓氏的州縣集中度上比均值更加清晰。比如傅姓,16名進士分布在12個州縣,標準差0.7,顯然屬於低值。而檢驗傅姓的實際數據,的確未呈現出州縣分布集中的情形。

在上表中,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一個姓的進士僅僅分布在一個縣,因而不存在均值和標準差。這個時候,只能單純地以數值大小來進行判斷。

根據標準差,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隱藏在低進士數之縣中的強勢家族。把上表中標準差在3以上的9個姓氏析出,則依序為夏、魯、宋、湯、趙、曹、伍、劉、李。9個姓氏中,除劉、李屬於進士數多的大姓外,其餘幾個姓基本上都是進士人數不是太多的姓氏(參下文大姓進士舉例)。

強勢家族的中式,也體現在一個姓的多名進士僅分布於一個縣的情形上。如甘姓12名進士,均分布於南昌府奉新縣,其中11人可以確認來自甘顯祖家族,另1人族屬難判斷。同樣,裘姓8人也只分布於南昌府新建縣,則均來自裘君弼家族。

由於這種家族性中式情形的存在,過去習慣上從祖上三代的仕歷和功名來判定科舉帶來的社會流動率的研究方法,就現出了很大的漏洞。尤其把地域性因素考慮進去後,強勢家族的科舉中式很可能意味著這個家族對一個地區有限的文化教育乃至其他社會資源的掠奪。對此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任務,有興趣者自可利用本文提供的數據進行進一步探討。

三、大姓進士舉例

根據進士姓氏分布的自然人數並參考標準差,我們析出若干姓氏作點分析。

進士人數最多的5個姓是李100、劉98、黃97、陳70、王63人。而按標準差,則值大的姓氏是夏(標準差7.1,總12人)、魯(6.7,19人)、宋(4.9,15人)、湯(4,10人)、趙(4,26人)。

(一)李氏

江西李姓進士,分布38個州縣,標準差為3.1,顯示其分布比較分散。38個州縣中,臨川以17人高居榜首,其下則德化8、吉水7、南昌6、南城6,、金溪5。而臨川17人中,至少有9人來自李紱家族。

李紱(1673—1750), 字巨來,號穆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曾任內閣 學士、廣西巡撫、直隸總督等職。乾隆十五年卒,年78歲。

李紱的祖籍並非江西,而是安徽歙縣。其父李士儀,字日生,年輕時遊歷江淮楚越,後卜居於臨川。李士儀有7子,早殤2人,其餘5子中,李紱、李紘中進士,李繪為舉人,李、李紳為太學生。可見李紱家族的興盛,與其科舉成就密切相關。

但李紱這類移民家庭能如此快的發跡,在歷史上並不常見。更常見的情形是移居數代之後,才逐漸通過進學和科舉發力,而後走上仕途。李紱在其《先考新安府君墓志銘》及《皇淸誥封太夫人先妣行述》兩文中,提及母親系榮溪吳文英公長女,吳氏無子,欲館甥資老,所以李紱之父在榮溪居住了24年。李紱之母吳氏好讀書,舉捲成誦。據此可知,吳氏之家在當地非同尋常。李氏之興起,與這種婚姻的助力很有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撫州府李姓舉人我們共搜羅到55人,其中47人來自臨川。臨川47人中,來自李紱家族的確知有15人。可見臨川李姓在撫州府一支獨大,而李紱家族進士中式率奇高,背後顯然還有需要發掘的信息。

與臨川李姓進士相比,德化的李姓進士並不集中。8人中,我們現在能夠辨析出兩支,即李明壎(道光二十七年進士)一族3人和李鴻賓(嘉慶六年進士)一族2人,其餘3人暫時不能認定。不過,清代德化的李姓舉人僅20人,則2.5人即可中式1名進士,成功率卻非同一般。這種情形究竟該作何解釋,尚有賴於更進一步的研究。

吉水李氏只找到4個人血緣信息,其中李振裕(康熙九年進士)、李景迪(康斯四十二年進士)、李象井(乾隆四十年乙未科)為一族。很顯然,家族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南昌、南城、金溪三縣的李姓進士,未發現明顯的家族中式特徵。其中南昌李湖、李廷棨為父子進士,金溪李希郊、李寶銘為父子進士。

(二)劉氏

江西劉姓共98名進士,分布33個縣中,標準差3.3,較李姓進士分布集中。98人中,南豐縣以16人奪冠,其後則安福9、新昌和廬陵各8、南昌7。

南豐劉氏也是一家獨大,16人中,附生劉吉一族就佔去了12人。不僅如此,清代南豐劉氏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才出進士,但一直延續到鹹豐十年(1860)依然在貢獻進士。前後100餘年間,至少貢獻了12名進士,時間相對集中,且具有較大的持續性。此前100餘年以及此後近50年間卻未見有進士。這種現象,是否和家族的興衰有關,也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安福9人中,目前只找到6人的資料,除劉驪、劉孟弘系父子進士外,其餘關係不清晰。

新昌7人中,劉大成(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劉朝升(同治元年進士)、劉寶森(光緒十五年進士)應系一族。

廬陵、南昌不詳。

(三)黃氏

黃姓97名進士,則以新城13、宜黃10、都昌7、南昌和金溪各5人分攬前5名。

新城13人中,黃祐和黃漣為父子,黃壽齡、黃嵩齡為兄弟,餘不詳。

宜黃10人中,則黃捷山、黃錫禐(捷山子)、黃錫祦、黃爵滋為一族。

都昌的7人中,則黃有華、黃慎修為兄弟,黃文魁、黃文璧為兄弟。

南昌、金溪不詳。

(四)陳氏

陳氏進士70人,分布於38個州縣,標準差1.5,分布相當分散。人數最多的新城縣,也僅7人,不過這7人全部來自陳世爵一族。陳世爵為監生,候選州同。其子陳道,乾隆十三年進士。陳道3子3孫再成進士,囊括了新城陳氏全部的進士。

陳世爵家族也屬於移民。《同治新城縣誌》卷一〇《隱逸》有其父陳以汧傳,稱陳以汧之父陳一翰,以俠行著,明末隱大溪山中。陳以汧則為諸生二十餘年,後以教徒自給。由此推斷,陳世爵家族應該是明末才移居於新城。上圖陳國士的履歷中,直接把陳世爵作為始遷一世祖,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陳道為陳世爵之子,中間也僅一代就發跡了,這一點和上文的臨川李紱家族頗為相近。就李、陳此兩例看,明末遷往江西的移民史中,可能還有一些問題未被發掘出來。

(五)王氏

江西王氏63名進士分布於25個縣,標準差2.2,較陳氏集中。其中安福9,金溪7,南城6,廬陵5,人數都比較少。

安福王姓之間的血緣關係不清。

金溪則王有年之曾祖系明隆慶五年進士,仕至左布政。其餘人信息不詳。

南城不詳。

廬陵則王大年、王用儀為父子進士。餘不詳。

(六)夏氏

夏姓進士12人,總人數列江西第40名;標準差7.1,為最高。檢夏姓進士,12人中,南昌府新建縣就中了11人。11人中,來自舉人夏時化家族3人,夏學儼家族7人,餘1人族屬不詳。

(七)魯氏

魯姓進士19人,總人數列第25名;標準差6.7,僅次於夏氏。檢魯姓進士,19人分布於南豐(3人)、新城(14人)、新建(2人)。南豐3人出自太學生魯邦材一族,原籍新城,可與新城14人合併。新城本籍14人中,出自魯訓家族者8人,出自魯時化家族者2人,餘4人不詳。新建2人則為魯秉禮及其曾孫魯藩。

(八)宋氏

宋姓進士15人,列34名;標準差4.9,居第三。15人中,奉新11人,雩都2人,彭澤、新昌各1人。奉新11人中,來自宋五仁家族的有6人,來自宋守誠家族的有2人,其餘3人不詳。

(九)湯氏

湯姓進士10人,分布於3縣;標準差4,居第四。3縣中,南豐8人,臨川、萬載各1人。不過南豐8人中,僅查實湯藩與湯雲林、湯雲松為父子進士,餘血緣關係不詳。

(十)趙氏

趙姓進士26人,總排名第16位;標準差4,居第四。26人分布在7個縣,其中南豐12,奉新5,安福4,新建2,南昌、贛縣、新城各1。其實南豐12人,均來自趙師琦家族。

以上列舉了10個姓氏的進士中式信息,其餘姓氏因相對分散,不再列舉。從上述10個姓氏也可以看出,家族優勢的建立依賴於家族成員的科舉成功,而科舉成功又反過來促進家族的壯大。由於科舉直接牽涉權力資源的分配,所以大族對科舉成果的支配乃至壟斷,也就同時意味著對其他弱勢家庭或家族的資源掠奪。從這一點來說,科舉家族的盛行,並不一定是件值得稱道的事情。

四、結語

以上簡要探討了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從中可以看到,大姓在進士的姓氏分布上舉足輕重。因此,發現進士的家族分布就是研究進士家族問題時需要優先考慮的一件事情。本文試圖用進士的自然分布數量和州縣進士分布標準差來析出進士家族,算是對此的一種方法論探討。有關家族對進士中式的其他影響,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任務,只能留待未來了。

2020年5月12日於了不了齋

【附記:本文原以同名文章於2019年3月15日刊於我的頭條號上,隨即被人竊去。今重新歸併了統計數據,並對原文進行了大幅修改,再發於此。】

相關焦點

  • 10個最難認的姓氏,能認出三個的應該就是人才!要沒有你的呢?
    作為姓氏,也是讀dá,笪姓在全國的人口大約10萬人,在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300位以外,百家姓中的排名第496位。笪姓主要分布在江蘇句容、安徽、江西德興等地。笪姓起源一說源於西漢改姓所得,一說由回族中的答姓更改而來。笪姓名人如笪深,宋朝進士,安徽建平人,古書上有記載著他名字。第二 緱姓
  • 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
  • 姓氏分布與人口遷移
    在研究人口遷移方面,中國姓氏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由於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一般不會改姓,這使得中國姓氏的傳遞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中國地域廣闊,行政區劃層級豐富,具有很好的空間解析度,特別適合將姓氏分布與地理信息相結合,研究人口遷移的相關問題。
  • 安徽省姓氏分布「王張李」位列前三 「王姓」537萬人
    昨日,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安徽省姓氏分布與區域文化研究》顯示,與全國數據不太一樣,我省排名前三的姓氏是「王張李」。其中第一大姓「王姓」,是我省唯一超過五百萬人口的姓氏。另外,將安徽分成中、南、北來看,不同姓氏對區域影響不同,反映出「南文北武」等文化特點。
  • 百家姓裡面的數字姓氏,從一到十全都有,你知道幾個?
    在中華民族的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九個姓氏中。有二十個源頭,其中數字姓氏是其中之一。這從一至十都是中國人的姓氏。這其中最普遍的數字姓氏就是「伍」了,例如伍子胥、伍修權等。不過其他的數字姓氏就比較少見了,接下來讓我們一一道來。
  • 北海客家的源流及分布研究
    試以北海客家中主要姓氏譜牒所記為例:    「陳氏族譜」中記:「及至北宋末年金兵作亂,朝廷南遷,我留居江西之族係為避戰亂又大舉南遷。考我陳何九公之先輩,出自江州義門魁公之後,其七世孫六郎由閩入粵,傳至念一郎公生何九。
  • 天水回族史: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來源(上)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了解下天水回族史之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來源(上)的故事,當代中國姓氏曾是以研究漢族為主的姓氏學,涉及與漢族既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的姓氏起源、意義、歷史發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點,還未全面系統地研究和整理。但是不少回族史學家在這方面都作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翟】:姓氏起源 詳細解讀
    二、遷徙分布據《元和姓纂》所載,翟姓在春秋時世居北地(今陝西省耀縣、富平一帶),後滅於晉,秦時子孫分散到今山西境內和江南各地。根據史料所載,春秋時齊國有翟樓新,戰國時魏國有翟橫,應當說在秦代以前,翟姓人已分布於今河南、山東、山西一帶。
  • 最生僻的一個姓氏,僅短短三筆,很多人卻張口就讀錯,你能念對嗎
    無論現在還是過去,姓氏可以說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象徵之一,過去誕生了林林總總的姓氏,有著「百家姓」之說,實際上中國曆朝歷代以來,見於文獻的姓氏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複姓2032個,三字姓也有146個。
  • 江西村民遭熊襲擊 專家:江西確有黑熊分布
    原標題: 江西村民遭熊襲擊 專家:江西確有黑熊分布  此前報導:現實版「熊出沒」 婺源大鄣山村民遭狗熊襲擊幸無生命危險當日下午,中國江西網記者採訪了江西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和婺源縣野保站相關工作人員及專家,證實了江西有熊的分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在江西武夷山保護區通過林間的紅外線感應觸發相機,拍攝到黑熊尋找食物的照片和視頻。  今年5月江西曾拍到黑熊偷吃蜂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熊通常出沒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地區的深山密林中。
  • 地主上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秀才改了幾筆,氣暈地主
    地主上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秀才改了幾筆,氣暈地主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故事是非常的有趣的。清朝時有一個地方的地主家境富裕,可是地主本人文化水平並不高,可是他還是想享受一下文化人的風採,於是買通當地的考官,在考試的時候給他一個方便,考官也就同意了。就這樣他成為了當地的一個進士。
  • 丹稜彭氏家族:一門六進士
    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考中文進士,族人彭端笏、彭大力、彭承緒考中武進士,當時人稱「彭氏一門六進士,文韜武略震京師」。此外,這個家族還出了文舉人8個,其中包括一個解元,武舉人13個,貢士22個。因學入仕者,難以準確計數,更別提因文治武功和治國有顯著貢獻而受封、贈、諡者了。一個家族文昌武盛到這種程度,在中國其他姓氏的名門望族中,也不多見。
  • 瀏陽柏樹邨陳氏光緒十五年己丑科進士陳長橿
    瀏陽柏樹邨陳氏(今湖南瀏陽文家市鎮)系出江州義門陳氏,自後唐莊宗同光二年甲申分派由江西徙居瀏陽南鄉第五都沙溪立業,初居瀏陽縣南何家坊。柏樹邨始祖陳智,字耆英,由何家坊遷居南市街,其曾孫陳敬廷、元孫陳君鬥,由南市街遷瀏陽興德鄉柏樹邨。族人多分布於柏村、碧溪及江西萍鄉等地。至1948年,已傳17代,男女丁口約2300餘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宗祠於柏樹邨。
  • 江西寧都孫氏家廟,孫中山先生祖祠,曾公勘擇主發貴
    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著《國父家史源流考》中記載:「其遠世源流,則唐以前俱住陳留,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時黃巢變亂,其遠祖誗公,始以領兵堵御之故,遷居江西寧都,歷五代至宋,子孫寢多,散布於贛南閩南等地,元明之際,始多自閩贛遷粵。國父之人粵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長汀河田遷粵之一支也。」
  • 山東泗水縣姓氏錄及部分姓氏來歷
    1988年泗水縣共有姓氏453個,其中張姓人數最多63,607人,王姓次之59,192人。萬人以上者,尚有李,劉,陳等10個姓氏,千人以上者,有馮,馬,趙等59個姓氏。顧都泰秦索晏黨柴徐倔侯殷錢逢翁能欒家高容席唐康郭凌浩塗梁諸祥桑陶展票雪菊萄黃曹梅夢龔常崔盛戚緒姬商麻章寇蓋曾眷鹿渚騎隋逯韓葛敬蔣董葵惠彭博景喻傅儲焦程舒魯番童敦僱溫善普渠謝雷藍蒿楚甄勤靳鄢樓路慎嵩舜鮑簡解福靖褚廉竇滿群靜蔚藺蔡臧裴鋮管熊繆廖鑾譚禚翟樊暴滕潘顏闞霍薛燕薄冀穆澹糕鞠戴魏 【東野】另有 蒒部分姓氏來歷及分布如下
  •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竟源於伏羲之父燧人氏,可惜鮮為人知!
    中國的每一個姓氏,都有著獨特的來源,背後都有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是一個家族傳承乃至血緣的符號,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姓氏,正所謂「坐不改姓,行不改名」!那麼,在中國人生命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姓氏,到底是如何出現的,第一個姓氏又是什麼?鮮為人知的是,中國第一個姓氏是燧人氏所取,後來成為中國數萬姓氏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