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今天來了解下天水回族史之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來源(上)的故事,當代中國姓氏曾是以研究漢族為主的姓氏學,涉及與漢族既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的姓氏起源、意義、歷史發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點,還未全面系統地研究和整理。但是不少回族史學家在這方面都作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故薛文波先生《回回姓氏考》一文廣徵博引,論述豐瞻,發前人所未發,開回回姓氏研究之聲,為研究回回文化的變革與更新,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專家學者初步認為中國漢民族姓氏的來源同本民族最古老的圖騰標誌有關。最古老的姓氏可能來源於各民族先民的圖騰標誌。
例如,從殷商甲骨小辭中可以辨認出200多個有圖騰意義的族名,族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又出現了氏,漢族姓氏到秦代基本是合二而一。因姓是為了別婚姻,氏是為了別貴賤,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中國回回民族的姓氏來源卻與漢族大不相同。中國回族的形成與漢族不同。回族形成後,普遍使用漢語,回族姓氏也最後漢化,也同漢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淵源,仍與他們的先民的姓氏有關。一般說來: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構成,這一姓氏特點在回族先民進入中國時仍然是很明顯的。唐宋之時來華的穆斯林,為中國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回回姓氏的誕生、形成和發展準備了條件。
唐、宋、元時期,回族先民基本保持了他們原來的姓氏,但也有變化。尤其是到元代末期,回回人姓氏充分表現了漢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相結合的特點。其表現如下:保持回回人原來的姓氏。例如:公元1965年泉州發現的唐代古阿文石刻,刻文為:「這是海珊·本·穆罕默德·包拉退之墓,真主賜福他」等等。回回人雖有阿拉伯人姓氏,但也採用了漢族的字和號,這在元代很突出,表現了回回人的民族心理,既使穆斯林恪守其俗,同時又要適應中國漢文化的特點。例如,許有壬《至正集》卷53的《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記載,哈只哈心之子阿散原配所出二子改從祖母之姓,又保留其阿文姓名,文曰:「暗都剌兄弟鞠於外家,攻儒書。既長,益習禮訓,謀於師友曰:古之姓或官或封,無常也。吾其從祖母之荀乎?遂姓荀氏。」
又曰:「吾兄弟讀書學禮,無名字其可?名則不敢忘吾先,而字則從華可也。於是師友相與字暗都剌,曰平叔,凱霖曰和叔。」這充分說明了元代回回人的民族心態,這樣的例子在元代很多。有阿文、漢字名字,姓卻是蒙古族。例如,元代詩人馬九皋,號九皋,字昂夫,姓薛超吾,為蒙古姓,後取漢姓,以馬九皋最為有名。完全使用漢化姓氏,在姓氏上已難辨認出民族特徵來了。這在唐宋以來就有之。如唐代大食人進士李彥升,五代文學家、藥物學家李珣,宋末大食商人蒲壽庚,元代的丁鶴年、高克恭等。回族姓氏同漢族姓氏相比較,基本上沒有大的區別,但追尋回族姓氏的來源都很有特點,表現在語音變化上的有:回族姓氏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其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的譯音,並非取自漢姓。
比較而言,回族有許多姓氏是同姓不同源;回族姓氏內部是同姓不同源,異姓且同源;回族姓氏同音多,但同音不同字;與漢族相比,回族人口少,但姓氏數量卻不少,許多古老的漢姓氏同時有之,不少生僻的回族姓氏,漢族卻沒有。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回族姓氏內容豐富,出處具體,自然有趣,特點鮮明,體現了中國回族文化的特點。這些形成回回姓氏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回族有些姓氏直接來源於先民姓氏的首音或尾音。二是取原姓中的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三是以家世而得姓,古代一般都是姓別婚姻,氏別貴賤,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回族形成後,由於受風俗習慣的影響,基本上實行族內婚,不同輩分之間的通婚是不稀奇的。
所以,回族大家族特別多,親戚關係卻十分緊密,祖先傳下許多不同姓氏的尊緣體。例如元代賽典赤·瞻思丁家族,在中國傳了不少於16個大姓,回族單字姓的大家族就更多了。四是隨國姓或皇帝賜國姓。例如李唐、趙宋、朱明等朝代,如鄭和原名馬和,民間有「馬不登殿,皇帝賜姓鄭」的說法。五是因官職、教職,民族而得姓。例如「答」姓和「尕」姓回回與教職稱謂「答失蠻」(元時對伊斯蘭教經師、學者之稱),「尕最」(清時宗教法官之稱)相聯繫。六是避仇、避難、避禁忌而改姓。明太祖禁胡姓,從此回回人對外改漢姓,在家取經名,直至今日。明太祖朱元璋為報復泉州蒲壽庚傾宋降元之罪,殺回回蒲姓,迫使泉州蒲姓四處逃避,遷住各地的蒲姓,隨改姓為卜、楊、吳(即蒲的諧音,又意為「無姓」),也有保持「草」字頭改蘇、黃姓的。
其家族逃難於西北者亦有所聞。清同治年間,回族遭到了滅頂之災,回回人為了反清復明,遂以明姓,抗議清廷的屠殺政策。今寧夏固原有明家莊,雲南明姓也為大姓。我市原天水縣(今北道區)政協副主席、民族史學家馬霄石(1906—1988年)先生在他的《回族的來源與形成》一文中,對回族的姓氏作了述略,寫道:「據我了解,一般談論回族姓氏來源的人,多半先從『賽典赤』的家族談起。因為『賽典赤』是蒙古語貴族的意思,成吉思汗的蒙古軍西徵到達原蘇聯東部『布哈熱』地方時,當地首腦人物贍思丁『親率千騎迎降』,自稱是穆罕默德的後裔,成吉思汗便以『賽典赤』呼之。元代歷史上也就寫成賽典赤·贍思丁。他的官做到元中央政府的平章政事,死後加封為鹹陽王。
因為他和他的兒子納蘇剌丁都曾做過陝西平章政事,他們在這裡做了些有利於人民的所謂省刑罰,薄稅斂,興水利,招流亡的好事,人民對他們很贊念,元廷就把他追封為鹹陽王。據說寧夏的納家村、陝南的束姓,都是納蘇剌丁的家族。甘肅臨夏縣的舉人喇世俊自己撰寫的家譜也追述到納蘇剌丁上面。」總之,「中國人的姓和名是社會組成的重要條件,中國人的姓氏代表了家族,名代表了個人的稱號,但中國穆斯林(民族意義上的回回人)的姓和名,不但代表了祖系,而且代表了伊斯蘭的文化和思想,因為中國穆斯林的姓氏由回教經名的第一個發音而取來的。所以經名者,代表了文化、思想、宗教及中國傳統的族系思想,所以中國穆斯林的姓名沒有任何迷信存在,而是純正的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漢文化的融通而產生的」。
按照民族史學家的研究思路,對我市回族姓氏的現狀和來源作了初步考證。不論從回族形成的歷史淵源和回族姓氏演變上都有密切的聯繫,也有其特點:一是姓氏多而雜,四音俱全的如麻、馬、牧、穆;擺、拜;赫、海;陝、單、閃、扇;納、喇等。也有漢族中不多見的如畢、糟、沙、撒、達、答、喜、火、打、鳥、坎、貼等。還有焦、丁、楊、趙、蘇、毛、吳、郭、袁、米、李、張、劉、白、陳、崔、魏、高、鐵、閻、韓、黨、鹹、艾、鄭、哈、刁、程、孫、何、周、安、黃、斑、蕭、田、金、武、姚、範、翟、蘭、黎、虎、鎖、石、雷、師、唐、查、車、賈、買、謝、雛、紀、付、邢、紐、餘、巫、郝、姬、湛、黑、蔡、霍、闞、關、密、孟、妥、滿、法、文、舍、夏、閆、胡、烏、巴、禹、喬、肖、梁、董、蘆、王、陶、者、牛等。
以上為全市回族姓氏,共117個。二是回族人口的分布,既有地域性,又有分散性,單獨一個姓氏居於一個自然村者甚多,故以姓氏冠命村莊名和自然地名亦多,如馬家窯、李家山、蘇家山、馬家莊等等。張家川回族中以馬、李、張、蘇、魏姓居多。馬姓聚居在上磨鄉的上磨、趙陽、瓦泉等村;李姓居於張家川鎮的西街,西關村、劉堡鄉的董家,李山、峽裡村、平安鄉的大麻等村;張、蘇兩姓多居張家川鎮的東關村,梁山鄉的上、下渠子村;魏姓多居住在張家川鎮的東關村,上磨鄉的劉家、崔家村;蘭、畢、哈、黑等姓氏集居在龍山鎮北街和連五鄉一帶。僅連五鄉的回族姓氏有馬、哈、郝、黑、赫、白、米、閔、納、石、斑、鎖、蔡、蘭、李、安、焦、周、糟、包、謝、畢、鳥、買、鐵、海、陝、扇、趙、蘇、喜、郭、牛、劉等34個姓氏,也是張家川鄉鎮中姓氏較多的一個。
秦城區的回族姓氏以吳、馬、楊、穆、雷、李、趙姓居多,主要居住在城區周圍,也是秦州城的世居戶。同時人口較少的姓氏如蕭、烏、白、鐵、何、毛、艾、滿、劉、呂、孫、黎、麻、赫、崔、韓、鄭、胡、唐、海、納、米等姓氏。在臺子清真寺現存的一塊《施錢姓名》石碑,系清代(年號不清),上有何、丁、劉、喜、答、張、焦、麻、田、谷等姓。秦安縣的回族姓氏比較少,主要有李、馬、張、王、劉、高、孟、彭、趙等姓氏。分布在城區及蓮花、中山、千戶、王尹、劉坪等鄉。清水縣的回族姓氏歷史上因張家川由清水縣轄,因此,回族比較單純,主要姓氏有馬、崔、蘇、楊、金、麻、王、海、李、黎、米、袁等,分布在城區及折灣、窯門、黃門、黃梁、蒲灣、魏廟等鄉村。
北道區的回族姓氏有馬、楊、買、丁、海、艾、金、陳、張、穆、法、舍、毛、王、蘇、韓、牧、劉、巴、魏、袁、夏、孫、文、吳、趙、虎、米、納、李等姓,其中馬、李、趙、海等姓居多,主要在馬跑泉鎮南巷子居住。甘谷、武山縣自1958年後隨著地方工業的發展,有極少數回族職工和經商者落戶於兩地,其中甘谷117人,姓氏為馬、楊、吳、趙等;武山140人,姓氏有孫、馬、吳等。他們都是近十餘年從蘭州、臨夏、河南、天水遷入的工人、經商者。
好了,今天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祝你天天好心情,我們下次見,天水回族史:天水回族的姓氏及其來源(中),喜歡這些歷史故事的話,就動動小手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