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區分氏族,避免與本家通婚;姓分貴族賤民,只有貴族才有氏;秦始皇統一後,姓和氏開始合併。姓的獲得通常是在家族中傳開的,你父親姓什麼你都可以。
但是有時候也會有一些來自別處的姓氏,如源分封國,夏代實行的是分封制,人們以封國的大小來劃分自己的姓氏,周成王封於魯地,子孫後代以魯為姓。也有以官為姓的,我們經常聽到的司馬是官職,司馬是古代給朝廷管理馬的官吏,也有司馬遷、司馬懿等著名代表人物。
除上述三種情況外,姓氏的起源方式也可以是諡號、爵位、居所等,但是否有人是自創姓?實際上是這樣的!此姓為自造姓,《百家姓》中無一姓為此姓。
迄今為止,人們只在三國時期的《埤倉》中看到過此字,可以推斷為其起源於東漢末年前的三國時期。漢末亂世,據史家推測,可能是漢末某一政權被推翻,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有文化的士大夫們自創了一個姓氏,以躲避官府的追捕。
在沒有戰亂的現代社會,父母子女不需要自創一個姓,通常在家裡什么姓孩子都可以,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如今許多思想開放的家庭也都允許子女跟隨母親姓,但是,不是父親或母親自己造一個姓,而是自己造一個姓。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武漢的一位小夥卻是個特例,他的父親給他自創了新姓「春秋」,又給他起了個名字「春秋」,這位「春秋」的同學第一天去武漢科技大學報告說,因姓特殊而走紅。
一位春秋同學的父親姓劉,母親姓李,父親劉是一位資深歷史愛好者,最喜歡的還是春秋戰國歷史,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想好了孩子的名字,女孩名叫劉春秋,男孩名叫劉戰國,後來盼來的是個兒子,他就叫兒子「劉戰國」,可是叫他的時候,覺得「劉戰國」聽起來不夠威武霸氣,為了霸氣再厲害一點,他自創了一個姓「春秋」,這就是春秋同學的名字,至於他這個姓怎麼上戶口,因為年代久遠無法考證。
「春秋戰國」這個名字雖然霸氣,但也給自己的主人帶來了麻煩,春秋戰國同學每次上課點名回答問題都是第一個,而且每次都被點名,逃也逃不掉。也常被人誤認為用了假名,拿出身份證也被誤認為是假的,他每次都要向別人解釋一遍,別人才勉強相信。
父母親給孩子起名一般是出於他們對孩子的深切期望,劉爸爸給兒子起名春秋戰國也是希望兒子能像戰國名人一樣有作為。儘管劉爸爸的想法很好,但卻沒有考慮到太標新立異的名字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麻煩。
歷史上有許多人的名字很好的寓意,也不會在日常生活中顯得突兀,就像南懷瑾一樣,他的名字出自屈原的《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可言。」手抱著懷瑾筆下的美玉,意指心中的德行,南懷瑾父親為他取這個名字,是希望他可以做一個德行高尚的君子,這個名字比春秋戰國好得多,既有父母親的保佑,又不會惹麻煩。有些家長是太想表達自己的知識,以至掌握火候弄巧成拙,春秋戰國的同學就是遇到了這樣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