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傳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體現了這一點。近年來,宿州在「非遺」文化的建設中,始終保持著愛國熱情,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堅持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很好的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泱泱中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五十六個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民俗異彩紛呈。宿州雕刻大師用他的雙手為世人詮釋了古文化的精髓之處,弘揚中華華夏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精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近日,筆者來到宿州靈璧縣城鍾馗路,1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裡,木質架子上擺滿了磬石製作的石壺、畫盤、文房四寶等。工作檯上,是一盞檯燈、多把刻刀和各色顏料。雕刻師趙君坐在臺前,手持刻刀,在磬石壺上作畫。兩分鐘後,一株蘭草躍然於壺面之上。題字、落款、著色,一氣呵成,一把兼具實用和收藏價值的靈璧磬石壺呈現眼前。
靈璧一石天下奇 聲如青銅色碧玉
產於靈城北部磬雲山的靈璧磬石,聲、色、質俱佳,自古以來就是石雕藝人作畫的載體,保存著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信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便有了靈璧磬石製成的祭祀用禮樂之器虎紋石磬,《晉書》、《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採靈璧磬石用為編磬的記載。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產於靈城北部磬雲山的靈璧磬石,聲、色、質俱佳,自古以來就是石雕藝人作畫的載體,保存著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信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便有了靈璧磬石製成的祭祀用禮樂之器虎紋石磬,《晉書》、《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採靈璧磬石用為編磬的記載。
2010年,靈璧磬石雕刻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在,以吳河江、趙君、趙亮等人為代表的靈璧磬石雕刻大師,在保存古韻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元素和個人擅長的技法,做出了美輪美奐的磬石雕刻藝術品,不僅可以作為日常用品使用,更是受到了國內外收藏家的珍視與喜愛。作為宿州文化藝術領域裡的一朵奇葩,靈璧磬石雕刻卓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藝術品詮釋傳統文化精髓 深得民心受稱讚
「靈璧磬石雕是一門石刻線畫藝術,與漢畫像石是一脈相承的。靈璧磬石的聲、色、質俱佳,是石刻線畫的絕佳材料。」近日接受訪問的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河江對筆者說道。
形成於8億多年前的靈璧石位居中國觀賞石之首,它以清潤悅耳的音色和完美規則的音律為世人喜愛,在中國賞石文化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而靈璧磬石雕刻就是與賞石文化發展相輔相成的一項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靈璧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靈璧磬石即《尚書·禹貢》所稱「泗濱浮磬」。靈璧磬石主要分布在靈璧縣城北部的磬雲山、輝山、邱廟穆山、朱集童山等地,儲量可達100多萬立方米。磬雲山盛產磬雲黑,叩之有聲,微顯脆性,黑中有光,光亮如鏡。西有輝山,所產之石亦可為磬,質性稍松,易於雕磨。
磬石雕一般選用靈璧漁溝磬雲山上無雜紋、無雜色、無斑點的磬雲黑,用特色鉛筆勾勒出想要的圖案和線條後,用切刀切出外部輪廓,再按輪廓用錘、鑽打制出作品的大致模樣,用雕刻刀具細雕修整。現在,藝匠們還對雕刻好的圖案和文字進行上色處理,使其更具美感,前來觀賞的遊客都嘆為觀止,連連稱讚,表示因此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古代工藝品有了更多的認知。
宿州以「石雕」為媒 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名片
靈璧磬石雕刻源遠流長,雖然最早的歷史目前還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有了這項技藝,以河南殷墟出土的虎紋石磬為證。虎紋石磬是由靈璧磬石製作而成的特磬(商人祭天地山川,使用石磬),因刀工流暢、設計精美,被專家譽為「磬中之王」,現已經作為國寶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並載入我國第一部專家撰述的國寶鑑賞讀物《國寶大觀》,更有力的推崇了宿州的歷史文化,使城市魅力得到升華。
《晉書》、《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採靈璧磬石用為編磬的記載。古代皇家來靈璧磬雲山採磬,留下了宋代老石坑遺址(宿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磬雲山摩崖磬石佛雕(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留下了世代相傳的制磬以及磬石雕刻等技藝。明清以來,靈璧制磬藝人在石磬製作工藝上已有新的發展,不再只是單一地生產專作樂器用的編磬,而在編磬製作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多樣的鏤空雕花磬,可以用來掛在宮闋、寺院等高大建築物上作裝飾,或作客廳、書房的擺設。
堅守技藝傳承之路 雕刻城市「文明」標識
「人家是遍訪名師學藝,我是遍尋徒弟授技,但還是找不到合適的。」談到技藝的傳承,靈璧磬石雕技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君有些無奈。
靈璧磬石雕市級非遺傳承人趙亮,好書畫、擅金石、工碑刻、通詩詞,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他的作品琳琅滿目,其中的精品被諸多博物館和個人爭相收藏。
耐得住寂寞,是靈璧磬石雕大師們的共同特點。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河江,曾為了雕刻一件滿意的作品,待在工作室裡一個多月沒有下樓。
吳河江告訴筆者,他一直在四處物色徒弟,為這項技藝的傳承而努力。雖然現在有不少人都對磬石雕技藝感興趣,但是真正願意坐下來學習的人很少。而且從事這個行業,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書畫底子,否則就很難進行自主創作。他也曾收了一些徒弟,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年輕人就覺得做這行太耗時間,錢來得也慢,想成為專家需要太長時間。如果出去打工的話,一個月就能賺個幾千塊,所以多數人就半途而廢了。不過,最近他遇到了一個年輕人,文化基礎好,有繪畫功底,性格也不錯,打算讓他來學習。
雖然靈璧磬石雕刻技藝的傳承之路不平坦,但是我們仍然相信,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文化藝術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因其作品的精美而關注靈璧磬石雕,通過熱愛藝術的人們的不斷努力,也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學習並傳承這項技藝。
古韻新彩保持生命力 群眾樂享「非遺」文化盛宴
「上世紀80年代初,靈璧磬石雕刻的作品多以大件的屏風、茶几、圓桌、檯燈架等日用品為主,也有一些是做碑刻的。到了90年代,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我開始做茶壺。」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河江說道。
上世紀90年代,經過權威部門檢測,靈璧磬石中含有微量元素鍶,使用其做成的器具泡茶喝,對人體不但無害,而且有一定的養生益處。那時候的吳河江,也考慮到要把磬石雕做出小件的藝術品,便於收藏和攜帶,於是就用一些廢棄的石壺練手,在上面刻字畫,沒想到這種產品很是暢銷。
多年來,靈璧磬石雕刻的技師們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創新元素,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永葆青春。現在的雕刻技藝既保留了古代皇宮的制磬工藝,又延承了漢代石刻線畫的特點,還加入了圓雕、鏤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種工藝,集多元藝術於一身。圓雕紋磬、龍龜壺、提梁壺、磬石硯、十二生肖磬石畫盤等工藝品,造型豐富,意趣雋永,集實用、鑑賞、收藏、保健於一體。特別是吳河江的作品《清明上河圖》、《金剛經》、《坐隱圖》等成為金石界難得的高檔藝術品。著名國畫家張建中、程十髮等都曾為靈璧磬石雕題詞和題籤。
靈璧的磬石藝匠們還研發了磬石樂器、砭具等,更加豐富了磬石工藝作品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構圖飽滿,線條簡練流暢等藝術特點。
目前,靈璧磬石雕從業者多以傳統式家庭作坊為主,分散於縣城、漁溝、朝陽等地,尤其以縣城的鐘馗路、奇石文化園區最為集中。各自為營的傳統作坊分生了磬石雕的諸多工種,如:制磬、碑刻、線刻、浮雕、圓雕、雕塑等,而這些從業者中,不僅有「毛石匠」,也有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大師。
中華文明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在歷史的變遷中譜寫出許多動人的篇章,也留下了數不清的珍奇瑰寶。直到今天,這一件件文化遺存依舊光彩耀眼,燦爛如初。在當下城市建設發展中,不能鬆懈的是對非遺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建設,更好的體現出古文明的特色,也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歷史文化不管經歷多少年,依然歷久彌新。(王雲 魯兵 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