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刀尖上的「非遺」 傳承中華工藝弘揚民族精神

2020-11-23 中國文明網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經久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傳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體現了這一點。近年來,宿州在「非遺」文化的建設中,始終保持著愛國熱情,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堅持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很好的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泱泱中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五十六個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民俗異彩紛呈。宿州雕刻大師用他的雙手為世人詮釋了古文化的精髓之處,弘揚中華華夏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精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近日,筆者來到宿州靈璧縣城鍾馗路,1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裡,木質架子上擺滿了磬石製作的石壺、畫盤、文房四寶等。工作檯上,是一盞檯燈、多把刻刀和各色顏料。雕刻師趙君坐在臺前,手持刻刀,在磬石壺上作畫。兩分鐘後,一株蘭草躍然於壺面之上。題字、落款、著色,一氣呵成,一把兼具實用和收藏價值的靈璧磬石壺呈現眼前。

  靈璧一石天下奇 聲如青銅色碧玉

  產於靈城北部磬雲山的靈璧磬石,聲、色、質俱佳,自古以來就是石雕藝人作畫的載體,保存著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信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便有了靈璧磬石製成的祭祀用禮樂之器虎紋石磬,《晉書》、《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採靈璧磬石用為編磬的記載。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產於靈城北部磬雲山的靈璧磬石,聲、色、質俱佳,自古以來就是石雕藝人作畫的載體,保存著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信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便有了靈璧磬石製成的祭祀用禮樂之器虎紋石磬,《晉書》、《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採靈璧磬石用為編磬的記載。

  2010年,靈璧磬石雕刻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在,以吳河江、趙君、趙亮等人為代表的靈璧磬石雕刻大師,在保存古韻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元素和個人擅長的技法,做出了美輪美奐的磬石雕刻藝術品,不僅可以作為日常用品使用,更是受到了國內外收藏家的珍視與喜愛。作為宿州文化藝術領域裡的一朵奇葩,靈璧磬石雕刻卓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藝術品詮釋傳統文化精髓 深得民心受稱讚

  「靈璧磬石雕是一門石刻線畫藝術,與漢畫像石是一脈相承的。靈璧磬石的聲、色、質俱佳,是石刻線畫的絕佳材料。」近日接受訪問的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河江對筆者說道。

  形成於8億多年前的靈璧石位居中國觀賞石之首,它以清潤悅耳的音色和完美規則的音律為世人喜愛,在中國賞石文化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而靈璧磬石雕刻就是與賞石文化發展相輔相成的一項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靈璧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靈璧磬石即《尚書·禹貢》所稱「泗濱浮磬」。靈璧磬石主要分布在靈璧縣城北部的磬雲山、輝山、邱廟穆山、朱集童山等地,儲量可達100多萬立方米。磬雲山盛產磬雲黑,叩之有聲,微顯脆性,黑中有光,光亮如鏡。西有輝山,所產之石亦可為磬,質性稍松,易於雕磨。

  磬石雕一般選用靈璧漁溝磬雲山上無雜紋、無雜色、無斑點的磬雲黑,用特色鉛筆勾勒出想要的圖案和線條後,用切刀切出外部輪廓,再按輪廓用錘、鑽打制出作品的大致模樣,用雕刻刀具細雕修整。現在,藝匠們還對雕刻好的圖案和文字進行上色處理,使其更具美感,前來觀賞的遊客都嘆為觀止,連連稱讚,表示因此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古代工藝品有了更多的認知。

  宿州以「石雕」為媒 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名片

  靈璧磬石雕刻源遠流長,雖然最早的歷史目前還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有了這項技藝,以河南殷墟出土的虎紋石磬為證。虎紋石磬是由靈璧磬石製作而成的特磬(商人祭天地山川,使用石磬),因刀工流暢、設計精美,被專家譽為「磬中之王」,現已經作為國寶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並載入我國第一部專家撰述的國寶鑑賞讀物《國寶大觀》,更有力的推崇了宿州的歷史文化,使城市魅力得到升華。

  《晉書》、《宋史》、《元史》等均有皇家採靈璧磬石用為編磬的記載。古代皇家來靈璧磬雲山採磬,留下了宋代老石坑遺址(宿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磬雲山摩崖磬石佛雕(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留下了世代相傳的制磬以及磬石雕刻等技藝。明清以來,靈璧制磬藝人在石磬製作工藝上已有新的發展,不再只是單一地生產專作樂器用的編磬,而在編磬製作基礎上發展了多種多樣的鏤空雕花磬,可以用來掛在宮闋、寺院等高大建築物上作裝飾,或作客廳、書房的擺設。

  堅守技藝傳承之路 雕刻城市「文明」標識 

  「人家是遍訪名師學藝,我是遍尋徒弟授技,但還是找不到合適的。」談到技藝的傳承,靈璧磬石雕技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君有些無奈。

  靈璧磬石雕市級非遺傳承人趙亮,好書畫、擅金石、工碑刻、通詩詞,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他的作品琳琅滿目,其中的精品被諸多博物館和個人爭相收藏。

  耐得住寂寞,是靈璧磬石雕大師們的共同特點。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河江,曾為了雕刻一件滿意的作品,待在工作室裡一個多月沒有下樓。

  吳河江告訴筆者,他一直在四處物色徒弟,為這項技藝的傳承而努力。雖然現在有不少人都對磬石雕技藝感興趣,但是真正願意坐下來學習的人很少。而且從事這個行業,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書畫底子,否則就很難進行自主創作。他也曾收了一些徒弟,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年輕人就覺得做這行太耗時間,錢來得也慢,想成為專家需要太長時間。如果出去打工的話,一個月就能賺個幾千塊,所以多數人就半途而廢了。不過,最近他遇到了一個年輕人,文化基礎好,有繪畫功底,性格也不錯,打算讓他來學習。

  雖然靈璧磬石雕刻技藝的傳承之路不平坦,但是我們仍然相信,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文化藝術品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因其作品的精美而關注靈璧磬石雕,通過熱愛藝術的人們的不斷努力,也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學習並傳承這項技藝。

  古韻新彩保持生命力 群眾樂享「非遺」文化盛宴

  「上世紀80年代初,靈璧磬石雕刻的作品多以大件的屏風、茶几、圓桌、檯燈架等日用品為主,也有一些是做碑刻的。到了90年代,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我開始做茶壺。」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河江說道。

  上世紀90年代,經過權威部門檢測,靈璧磬石中含有微量元素鍶,使用其做成的器具泡茶喝,對人體不但無害,而且有一定的養生益處。那時候的吳河江,也考慮到要把磬石雕做出小件的藝術品,便於收藏和攜帶,於是就用一些廢棄的石壺練手,在上面刻字畫,沒想到這種產品很是暢銷。

  多年來,靈璧磬石雕刻的技師們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創新元素,讓這門古老的技藝永葆青春。現在的雕刻技藝既保留了古代皇宮的制磬工藝,又延承了漢代石刻線畫的特點,還加入了圓雕、鏤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種工藝,集多元藝術於一身。圓雕紋磬、龍龜壺、提梁壺、磬石硯、十二生肖磬石畫盤等工藝品,造型豐富,意趣雋永,集實用、鑑賞、收藏、保健於一體。特別是吳河江的作品《清明上河圖》、《金剛經》、《坐隱圖》等成為金石界難得的高檔藝術品。著名國畫家張建中、程十髮等都曾為靈璧磬石雕題詞和題籤。

  靈璧的磬石藝匠們還研發了磬石樂器、砭具等,更加豐富了磬石工藝作品的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構圖飽滿,線條簡練流暢等藝術特點。

  目前,靈璧磬石雕從業者多以傳統式家庭作坊為主,分散於縣城、漁溝、朝陽等地,尤其以縣城的鐘馗路、奇石文化園區最為集中。各自為營的傳統作坊分生了磬石雕的諸多工種,如:制磬、碑刻、線刻、浮雕、圓雕、雕塑等,而這些從業者中,不僅有「毛石匠」,也有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大師。

  中華文明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在歷史的變遷中譜寫出許多動人的篇章,也留下了數不清的珍奇瑰寶。直到今天,這一件件文化遺存依舊光彩耀眼,燦爛如初。在當下城市建設發展中,不能鬆懈的是對非遺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建設,更好的體現出古文明的特色,也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歷史文化不管經歷多少年,依然歷久彌新。(王雲 魯兵 張可)

相關焦點

  • 大型民族舞劇《醒·獅》: 獨具匠心 振奮精神
    劇目以「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主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在傳承創新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詮釋了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百年夢圓」的美好願景。  5月26日至27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選送,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將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展演,於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多年來,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力支持,特別是州非遺保護中心彝學專家鼎力相助,為美姑縣的非遺工作積極建言獻策和進行業務指導。無論在文本的書寫上,還是在專題片的拍攝、製作和項目申報環節上,都耐心細緻地進行講解和業務指導。美姑縣各位非遺工作人員,克服困難,虛心好學,認真鑽研,在短時間內就提高了非遺工作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 傳承非遺 同祭祖師 福臨三平
    農曆十一月初六是三平祖師公圓寂日,昨日,來自海內外的5000多名信眾和嘉賓雲集在漳州平和三平寺,舉行紀念三平祖師公和三平祖師信俗活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虔誠祭拜祖師公。活動把弘揚祖師文化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奉獻了一場場古今融合精彩的文化盛典。本次活動由平和縣三平寺管委會主辦,廈門日報社·城市捷報承辦。
  • 甘肅瑪曲傳承保護草原文化 建立非遺名錄13類43項
    圖為瑪曲縣傳統手工工藝展示。 鍾欣 攝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連日來,在甘肅甘南瑪曲草原上,為活態傳承和保護藏族非遺文化而展示的「流動文化體驗館」吸引海內外遊客駐足體驗、拍照。鍾欣 攝為弘揚和傳承藏民族傳統文化,在瑪曲縣近期舉辦的第十二屆格薩爾賽馬節期間,該縣打造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流動文化體驗館,館內設有表演藝術、傳統知識、遊牧文化三大體驗區,免費為遊客開放。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雲南省非遺田園調查培訓隆陽開班 國家級專家授課16地州專幹實訓調查
    培訓分理論與實踐兩部分,結合理論培訓知識,來自全省16個地州的160餘位非遺專幹分組對隆陽區板橋鎮、潞江鎮、金雞鄉的16個非遺項目進行了田野調查。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單位和院校的專家學者對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田野調查、項目調查報告和申報文本的撰寫、項目申報片的拍攝及檔案規範展開了培訓。
  • 整理與收錄並重 保護與傳承同行 —《鄂倫春語常用語發音詞典...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豐富的語言文字創造和承載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科學保護民族語言文字,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 3D列印技術助力非遺傳承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如何用科技賦能,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是近年來工藝美術業界探討的課題。作為雲南斑銅技藝的傳承者和斑銅文化的弘揚者,昆明市斑銅廠有限公司(下稱「昆明市斑銅廠」)也一直探索如何在保留非遺技藝精髓的同時,通過科技創新讓雲南斑銅更加「錦上添花」。而這次疫情,正好是昆明市斑銅廠匠人們潛心鑽研、工藝創新的沉澱期。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愛好攝影和新聞報導,各大網站發稿,為地方電視臺和央視相關欄目選送人才,經常組織和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孝道,鄒平家和孝道文化傳播中心創始人之一,山東加多代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會員,央視大眾春晚優秀歌手,2018年參加公益模範頒獎盛典,被評為時代楷模第十五屆中國公益形象大使,頒發了獎牌和榮譽證書。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紀實
    在這一背景下,日前,中央網信辦與文化部聯合組織開展了「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旨在以非遺為切入點和主題,積極探索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主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輿論氛圍,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央視網非遺地理《不遠萬裡》,關注中國傳承的地理脈絡
    即將在央視網推出的非遺地理節目《不遠萬裡》,從「地理」的視角出發,對傳承中華文化發起了一次深刻的全民關注。《不遠萬裡》從「地理脈絡」中尋找中國傳承的基因。節目內容來源於中華文化重要的地理起源地,涉及山、河、湖乃至古民族心中的「海」。
  •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團委開展「傳承水文化 弘揚水精神」主題線上...
    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三屆「中國水周」,為了使學子們進一步了解學習「堅持節水優先,建設幸福河湖」宣傳主題和我國水文化,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團委特邀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趙俊亞博士做題為「傳承水文化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遵循教育規律,構建多層次非遺教育體系教育部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52號建議【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全面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勞動教育】答覆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
  • 近距離體驗「非遺」文化!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四季歌」主題活動...
    「我喜歡篆刻」「我的家人常常在聽戲曲」......11月23日下午,一堂以「傳承非遺,守望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在杭州市勝利小學展開。作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四季歌」第四季「傳承」主題活動,杭州市勝利小學的鄒老師與杭州市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杭州剪紙藝術家魯立清「聯合」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課」。
  • 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穗開幕
    主辦方組織專家組成評審團,從傳承價值、創新價值、傳播價值、市場價值、應用價值5個維度對作品進行綜合評選。終評綜合得分最高的10個案例獲選「2020年度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主辦方同時根據「市場價值/應用價值」與「創新價值」得分排名,產生「優秀實踐案例」與「優秀創意案例」各5名。潘柏林在創作「『新造物』並非對傳統工藝的簡單復刻,更是人文內涵的創造轉化。」
  • 弘揚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性格 三人行解海鵬、趙君元、樂義濤書畫展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河北訊(公益記錄者 劉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道德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傳承國粹藝術,11月15日上午,「三人行」解海鵬、趙君元、樂義濤藝術展開幕式在常州橫山博物館舉行。
  • 展覽| 「三晉藝彩 晉品薈萃」——百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美哉!三晉技藝熠熠生輝!山西是工藝美術資源大省,工藝美術種類豐富、內涵博大精深。「山西三寶」、玻璃陶瓷、漆器工藝、金屬工藝、珠寶首飾、晉作家具、織造服飾、紙藝包裝、文房四寶、民間工藝、雕塑工藝等無不精美絕倫。
  • 4年演了幾百場 金華打響「美麗非遺精神家園」品牌
    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豐松說,我市是全省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地市之一,迄今已獲批國家級非遺項目32項,省級116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15人。同時金華又是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行地市之一,全市已先後投入建設資金328億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34家,位居全省第二。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禮堂內涵,建設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他們想到了這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