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是一個黑暗森林

2021-01-18 海邊的西塞羅


戰國是一片「黑暗森林」,秦國就是那個「降維黑洞」,而我們的文明,差點「死神永生」。


各位晚安,本來不想在寫美國大選了,但總感覺還有一點餘味沒有了結,所以還要寫一篇長稿,目前還在加工當中。

所以今天沒有大稿子。只跟大家分享一點很零碎的想法。

昨天那篇《只要你還為大屠殺哀憤,就不該為《大秦賦》叫好》引發了很大的熱議,留言目前超過了500條,很多朋友的留言非常有啟發性,比如一位@邊地良家子(我很喜歡這個暱稱)的朋友,他有段留言是這樣說的:

 

@邊地良家子:說句離本文主題不是很遠的題外話:楚國和秦國不一樣——秦國是搞法家政治,利出一孔。不要說平民,就連貴族都戰戰兢兢,秦王想用哪個就用哪個,外國人也生熟不忌——這實際上無關胸懷,而是舉國階層都被打散的結果。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公司老闆,這家公司還有其他股東和老員工,你如果突然想提拔樓下保安當總經理,估計你做不到;如果你能做到,說明公司裡所有人都是你下屬、而不是合作者,老員工也沒有任何說話的餘地,你想幹嘛,就幹嘛。

秦王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其他的中原國家呢,也在搞法家,但沒有秦國那麼徹底,楚國是另外一個極端,楚國忙了半天,根本搞不定國內貴族——秦制在左,楚國在右,中間是其他那些國家們:這就是春秋戰國的奧秘!屈原呢?屈原想搞秦制——一個貴族家長,希望楚國搞秦制,屈原也算夠愛王庭(實際上楚國那些大家族,都是王庭分出來的,都是一個姓,不同的氏而已)。

屈原的想法有錯沒?沒有!——以楚國幅員的遼闊,如果真搞起了秦制,秦國未必是楚國對手。

屈原的想法有錯沒?其實也錯了!——看秦國就知道了,戰勝六國又能怎樣,秦朝才混了幾天?贏政家的DNA,有一條能傳下去麼?

之所以能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是因為楚國的力量,不在王庭,而是分散在民間,在各家族的手裡——所以六國破滅後,也只有楚國才有成建制力量的保存,才有天下共尊楚王,楚霸王的事。

否則呢?否則為啥天下不尊齊?趙?燕?魏?難道是他們的血統木有楚人高貴?不是的——因為他們民間的力量,也早就在他們自己搞的王權一統中,耗盡了!這才是楚國的真相:你不能說屈大夫是錯的;但也很難說,他就一定是對的……

 

我覺得這段留言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性,它用最簡練的語言,勾勒出了中國戰國時代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

戰國時代本質上就是一個列國「鬥狠」的「養蠱」進程。各國的生存資源環境被限制在東亞極為特殊的半封閉地緣環境內,而生產力又極為有限。於是不約而同的執行法家改革,力圖最大限度的對內壓榨本國的民力,同時對外破壞他國的國力,以圖生存和擴張。

而秦國,因為原先就是列國中最野蠻、最無所顧忌的,所以做的也最為堅決,最為徹底,最終成功成為了一個黑洞,吞噬了其餘六國。

秦朝,是一個黑洞。

這也是我為什麼反對《大秦帝國》系列連篇累牘的去講述秦朝那些「武德」的原因:

不要凝視深淵,因為深淵將把你吞噬。


從本質上講,這段歷史進程,特別像劉慈欣在《三體:死神永生》中所闡述的那個宇宙觀,整個宇宙中的各個文明,都在這個生存資源有限、互信機制很難建立的體系中搏殺。最終勝出的,一定是那個最不講道德底線,寧可自身文明降維也要存在到底的文明。

這是一場多輸的悲劇,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從這場搏殺中得利,哪怕是那個勝利者,天地之間,死神永生。

仔細想想,法家提出的「耕戰」理論,要求老百姓只有生產和戰爭這兩個維度的生活,是不是很像《三體》中「降維打擊」呢?——我寧可我今後的生活缺少一個維度,也要把你滅掉。

敢做出這等事情的文明真可怕,願一切神明詛咒它!

好在,我們文明史比大劉的小說溫柔一點,楚國由於法家改革的最終失敗,民間好歹殘留了一點元初的人性與正常思維。這種殘餘最終掀起了「伐無道,誅暴秦」的怒濤。

中華文明,在這次怒濤中完成了浴火重生與自我救贖。

這對我們,是何等的幸運,這才是真正的「天佑中華」!

 

其他的討論還有很多,我這個人自認還比較隨和,大多數網友的探討和質疑我都能接受,但有一種聲音,讓我感到非常氣憤,所以我這裡必須做出回應。

 

有朋友,不,有人說:

秦朝雖然濫殺,但也沒什麼,因為被屠殺的人都已經死掉了,我們應該都是屠殺者的後代,所以我們不能罵自己的祖宗,應該讚頌他們(即便那是一次野蠻對文明的徵服)。而且這事情都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了,時代不同,也沒什麼好反思的,我們得到利益就可以了……

 

我覺得,那些不承認大屠殺、拒絕反思的日本右翼,八成也是這麼想的。

這樣留言的人,恭喜你,跟「日本鬼子」想到一塊去了。

您跟他們,倒真是同文同種啊!


本文共2000字,感謝讀完,晚安。


關注本號,願我們一起守衛人類理性的明燈。


加個備用號,防失聯。


相關焦點

  • 暴露自己就可能被消滅,黑暗森林法則在新石器時代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劉慈欣的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個著名「黑暗森林」法則,他將宇宙比喻成一座黑暗的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任何暴露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另一個文明消滅。黑暗森林法則咋一看雖然略顯殘酷,但卻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文明不斷增長擴張,但資源有限,生存則是文明的第一要務。
  • 黑暗森林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在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二《黑暗森林》中,他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末日故事:從三體人的艦隊起航開始,人類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局,經歷過無數磨難的地球人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
  • 電瓶車時代的我們,怎麼利用黑暗森林法則,制定地球國家安全法?
    在劉慈欣的《三體2黑暗森林》中,大劉借用了一位不受世俗觀點約束,我行我素的男人——羅輯,訴說了人類社會學中的一個法則——黑暗森林,這條法則不但適用於地球,同樣適用於其他星球,甚至是整個宇宙。在我們真正進入宇宙進行宇宙航行之前,供我們使用的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可能非電瓶車莫屬了,所以我給咱們目前所處的時代起了一個代號:電瓶車。如果非要將咱們的地球文明評個分做個比較的話,我想咱們至少可以得到100分,不過滿分是100000分。
  • 在《三體》中,低等文明為何不抱團,卻要彼此發動黑暗森林戰爭?
    但可悲的是我們兩邊打了這麼久的戰爭,結果卻被旁邊的大神文明,隨手一個彈指神通全部被幹掉,強大的三體人被彈指一揮間摧毀,弱小的人類文明被降維攻擊摧毀,打了半天的黑暗森林戰爭,結果都成了高等文明眼中的蒼蠅,被一巴掌拍死。
  • 黑暗森林———摸魚系列
    02Survive:黑暗森林法則查爾斯·曼恩 (Charles Mann)《1491》更新了我對1492年哥倫布來美洲之前的一些偏見,結合拉裡·戴蒙德(Larry Jay Diamond)「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我越來越確信:文明的第一需求是生存,第一動力是擴張,文明的倖存靠的是一些原始的本能比如欺騙撒謊掠奪,文明的發展依靠技術爆炸。
  • 網際網路裡的「黑暗森林」法則
    網絡何其危險,簡直就是一個「黑暗森林」!那麼什麼是黑暗森林呢? 宇宙中危險的「黑暗森林」 「黑暗森林」理論來源於劉慈欣的小說《三體》,它跟宇宙文明有關:整個宇宙都是一座黑暗的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是森林中帶槍的獵人。
  • 《三體》一隻螞蟻爬啊爬,爬到樹頂卻發現森林如此黑暗!
    :三體人什麼時候知道黑暗森林?在這之前三體人甚至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外星文明,當然也根本不可能了解黑暗森林法則。書中有兩個地方明確證明了以上觀點:一、第一艦隊是三體文明建設的第一支恆星級艦隊。二、三體執政官緊急會議中,在討論如何侵略地球時,元首曾明確表示「也不盡然,同我們一樣,地球世界得知外星文明的存在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將對文明內部產生深遠影響。
  • 三體中黑暗森林理論是什麼意思?
    劉慈欣的一部三體改變了世界科幻小說的格局,書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則是全書的基礎,因為這部法則,撐是了整部書的邏輯,那黑暗森林法則是什麼樣的法則呢?因為在宇宙這樣的尺度上,文明之間的交流存在障礙,這時小說中引入了一個名詞叫猜疑鏈。
  • 我也仰望星空:用黑暗森林法則看區塊鏈
    在《三體》三部曲中,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第二部《黑暗森林》。劉慈欣在《黑暗森林》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理論——「黑暗森林法則」。「黑暗森林法則」中有三個概念:1,基本公理;2,猜疑鏈;3,技術爆炸。作為一名區塊鏈行業的從業者,不禁就想用「黑暗森林法則」來解讀區塊鏈。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黑暗森林法則」的基本公理有兩個內容: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 以太坊的「黑暗森林」:混沌與生機
    引言在文章《以太坊:黑暗森林》(Ethereum is a Dark Forest) 中,Dan Robinson和Georgios Konstantopoulos將以太坊的對抗性環境與「黑暗森林」這一概念進行對比。該比喻出自一本同名書籍,用以描述「置身於這個環境之中,被高級掠食者發現就意味著必然的死亡」。
  • 三體Ⅱ:黑暗森林
    「黑暗森林」作為《三體》系列的第二部緊承第一部「地球往事」的故事展開。由於葉文潔離開人世前建議羅輯結合自己的專業,開闢新的研究領域:宇宙社會學。他們的對話被智子監聽到了。由於懼怕羅輯參透「黑暗森林法則」而將羅輯列入最危險名單並多次追殺他。
  • 群雄圍攻阿里:電商新時代的黑暗森林法則
    很難說,在流量的「黑暗森林」裡,到底誰對誰先開了槍。「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劉慈欣在《三體II 黑暗森林》寫到。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旗下雲計算等新興業務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或將成為阿里巴巴未來業務的核心基礎。
  • 黑暗森林法則外,還有一個更害怕的理論
    在眾多猜想中,認可度最高的應該是「黑暗森林法則」。也正是作家劉慈欣在《三體》中提出的理論。宇宙就像一片黑暗的森林,所有的文明都是這片森林中的生物,他們既是獵人,也是獵物。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敵意,兩個文明相遇時,會選擇毀滅對方,不給對方交流的機會。正是「黑暗森林法則」的存在,使得宇宙文明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不敢在這片森林裡輕易發出聲音。
  • 「黑暗森林法則」究竟是什麼?
    說到黑暗森林法則,一些國內的科幻迷們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即使不熟悉也肯定聽過,這是一個解釋宇宙現象的科幻理論。宇宙如此浩瀚,人類為何在發現外星文明上一直沒有進展?也沒有任何外星文明拜訪地球,要知道即使人類科技達不到,難道其他文明全部都達不到嗎?
  • 三體:羅輯為什麼不主動將黑暗森林法則公之於眾
    既然說到羅輯,便會有這樣的疑問:在三體文明的步步緊逼下,羅輯為何不將黑暗森林法則公之於眾,這樣他也不用站在兩個文明對峙的尖峰上,也許兩個文明可以提早進入一個威懾和平的階段,也不會爆發末日戰役。首先,先來看看羅輯摸清黑暗森林法則的時代背景。
  • 三體人如何了解的「黑暗森林」法則?也許三體星上也有一個霍金
    這項警告與科幻巨著《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的核心思想基本上是相同的。那麼,書中的三體人又是如何了解到的黑暗森林法則呢?其實根據書中的故事,可以發現能夠了解黑暗森林法則的方式主要有四種。自己領悟、他人告知、旁觀目睹和親自體驗。
  • 三體:三體文明是什麼時候知道了黑暗森林法則
    而在《三體》系列中,成就最高的不是獲得雨果獎的《地球往事》,而是在《黑暗森林》中對費米悖論提出的一種解釋,也是文中的一種理論設定,即黑暗森林法則。費米悖論是關於外星人和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一個科學論題。簡而言之,如果銀河系存在大量先進的地外文明,那麼為什麼連飛船或者探測器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
  • 《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是否成立?
    我個人覺得在一定的條件下『黑暗森林法則』是成立的。黑暗森林法則假設:1.宇宙各文明間的信息具有非完全性,他們未曾察覺彼此存在,也不確定自己能否被對方首先察覺——換言之,這個假設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在信息掌握上是充分自信的;2.各文明均認為宇宙中的生存安全是稀缺的;3.較低等級的文明能夠產生技術大爆炸
  • 叢林法則的時代已過,看《三體》如何講述「黑暗森林」生存法!
    一部既帶懸疑色彩,更是科幻小說中佼佼者,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的歸屬,迄今為止亞洲人的首次雨果獎,可想而知它的成就高度,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為人所驚嘆的揭秘黑暗森林法則的《三體》系列三部曲。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代能寫出《左傳》這部史書?
    《左傳》的誕生,不僅與其作者的史學、史才、史識密不可分,更與其作者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作為中國古典史學的開山之作,它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在劇烈的政治與社會變革之中,湧現出一批文學遊說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