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國家,不計生死 ——先秦士人的救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2020-12-05 澎湃新聞

縱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經歷磨難最集中、持續時間最長的,當屬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諸國爭霸,戰爭頻仍,上自士大夫,下至普通民眾,都時刻面臨忘國滅種的危險和山河破碎的煎熬。然而,就是在這磨難屢至的千古亂世中,卻產生了一批英雄和思想先驅,他們用自己愈挫愈勇的品質和捨生忘我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貢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面對當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頹廢亂世,很多有識之士都痛心疾首,奮臂疾呼,焚膏繼晷,甘當木鐸,以期警醒世人,拯救亂世。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孔子生活的春秋中期,恰位於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間節點上。當時的社會,王道不興久矣,諸侯崇尚武力,藐視王權。為恢復周禮,振興王道,警醒世人。孔子自年輕時即著力打破官學世守的傳統,開壇授學,有教無類,潛心培養更多傳道之士。待學有所得後,孔子積極入仕,力圖通過政治手段革除弊政,移風易俗。他在擔任中都宰、司徒、大司寇時,推崇仁政,宣揚禮制,墮三都,除君患,力圖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王道之治。在因此而得罪當朝權貴、被迫離職後,孔子毅然遠離故土,周遊列國,食不求飽,居不求安,全力尋求復周禮、興王道的理想樂土。晚年垂暮之際,在屢遭命運捉弄、弘志難抒的情況下,孔子又以文載道,全力整理「六經」,從而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資源。

孔子之外,為挽救當時的亂世局面,其他有識之士也紛紛著書立說,獻計獻策,如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嚴刑峻法等等。各家開出的治世良方雖千差萬別,且彼此多有紛爭,但都殊途同歸,百慮一致。諸理論先驅,不但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對國家和世人的責任意識和人格擔當,而且以著書立說的形式,給後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不避艱險,勇往直前

時值春秋戰國的亂世,戰爭和動亂成了生活的常態,僅春秋二百餘年,就「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在此環境中,每個人都時刻面臨著國破家亡、宗族毀滅的危險,但很多仁人志士卻都在大災大亂降臨時,先後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抗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可敬可嘆的英雄史詩。

公元前506年,在吳國軍隊的輪番進攻下,一度強盛的楚國幾近滅亡,國都被攻陷,國君被迫流亡。在諸貴族大臣紛紛出逃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卻孤身前往秦國求援。在遭到秦國君臣婉拒之後,申包胥便立在秦國城牆外,痛苦悲哭七日七夜,水米不進,從而用自己的赤誠感動了秦人。最終,申包胥率領秦國支援的五百兵車回楚擊吳,挽救了即將傾倒的楚國大廈。楚國安定後,申包胥對國君的重賞堅辭不受,而是攜帶一家老小退隱山林,遠離世事。

公元前440年,當強大的楚國計劃進攻宋國時,身為宋人的墨子決意憑己之力化解此次危難。他一面責令眾弟子協助宋軍守城,一面徒步疾行七日七夜,到郢都勸阻楚人。他先說服巧匠魯班停止製造攻城的雲梯,然後面見楚王,用如簧巧舌力陳攻宋的危害,並利用自己豐富的軍事理論知識,向楚王展示將採取的各種守城策略,從而成功打消了楚王發動軍事行動的念頭,拯救了岌岌可危的宋國。

此外,還有在衛國內亂之際,冒死衝進都城制止暴亂而不畏犧牲的孔子弟子子路;明知不可能成功,但為了阻擋秦人滅燕而慷慨赴死的刺客荊軻;以及為了幫魯國奪回被侵土地,而敢於在守衛森嚴的諸侯會盟上以匕首劫持齊桓公的魯人曹沫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果敢和智慧,展示了愛國赤子的無畏與擔當。

盡己所能,為國解憂

除外敵入侵、國難當頭外,每當國家出現重大災難、民眾生命受到巨大威脅的時候,總有一些仁人志士,利用平生所學,救民於水火之中。

在孔門弟子中,子貢以其雄言善辯的口才和極富應變的外交才能,深為後人景仰。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公元前483年,齊人田常大舉攻魯,妄圖侵魯而自肥。在此國削民辱之際,子貢果斷奔走各國,用己所長,為魯解難。他先說服齊人移兵攻吳。然後遠徙至吳,極力勸諫吳王出兵,救魯攻齊。為打消吳王顧慮,又到越國勸說越王示弱,以堅吳王北上之志。隨後,為避免吳軍北上後欺凌中原諸國,子貢又西至晉,說服晉君積極備戰,待時抗吳。子貢的這一系列外交活動,不僅成功化解了魯國危難,而且有效改變了當時諸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所謂「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公元前524年,鄭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嚴重火災,境內一片慌亂。面對此異常災情,執政子產臨危不懼,積極發動各級官吏理性救災。他首先妥善安置諸國賓客,確保不因此影響正常的邦交。然後派人搶救和轉移貴重物產;明確各級官員職責,加強災情防控和巡視;加強防衛力量,確保都城穩定;向友邦及時通報災情,尋求外部支援;最後,在大災過後,又積極賑濟災民,做好災後重建工作。在子產的有序安排下,鄭國在此次災禍中成功將損失降到最低。

公元前284年,東方的齊國在秦、魏諸國的攻擊下,陷入亡國的危境之中。諸國聯軍陳兵齊之邊境後,燕人樂毅又迅速佔領了齊都臨淄,繼而橫掃齊地七十餘城池。除了莒縣和即墨外,齊國全境悉歸燕人所有。在此危亡之際,齊人田單果斷帶領民眾堅守即墨城,妻妾、族人俱編入行伍,並散盡全部家產,資助軍民作戰。在戰爭相持階段,田單先巧施反間計,促使燕人撤掉樂毅的兵權。然後利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重建齊國,「遂存齊社稷」,立下了不世功勳。

通過分析可知,上述諸人中,不乏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學士,但他們在危難之際,同樣可以和武士一樣,迎難而上,盡己所能,為國紓難。

推己及人,天下大同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林立,多邦並存,一旦他國發生重大災難和緊急危情時,很多有志之士也都積極發揮人道主義情懷,出人出物,協助友邦度過災難。

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嚴重災荒,舉國乏食,告急於秦。秦穆公雖然對時任國君晉惠公心存不滿,但為了晉國百姓,還是在名臣百裡奚、公孫支的勸說下,積極輸糧於晉,拯救晉民。史載秦國送糧於晉的車隊,從秦都雍城一直延續到晉之絳城,首尾相連八百餘裡,車馬相接,絡繹不絕,輸糧近萬斛。最終,靠著秦國的慷慨解囊,晉國順利度過此次災難。

公元前662年起,國勢衰弱的邢國、衛國先後受到北狄的入侵,國削民散,幾盡亡國。為解兄弟邦國之難,齊桓公在管仲的勸諫下,果斷率軍攻伐狄族,城邢封衛,並贈送衛君「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等,協助其復國,從而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公元前258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邯鄲,妄圖一舉殲滅趙國。為幫助趙國消除危機,時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信陵君決意發兵救趙,以盡友邦情誼。在全力勸諫魏王無效的情況下,信陵君果斷派人竊取魏王兵符,並使人擊殺拒不發軍的魏將晉鄙,從而成功統領八萬大軍,前往邯鄲救趙,並與趙軍裡應外合,粉碎了秦人的亡趙計劃。

著名學者傅斯年先生曾指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戰爭連連、殺戮不斷,但諸多仁人志士在戰亂之餘所體現出的以天下為公、急他人之所急的奉獻精神,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關懷,無疑給冷酷的戰爭外表披上一層溫情脈脈的人道主義的面紗,使人望之可親。

■來 源:國際儒學聯合會

■郵 箱:cxgajzzc@126.com

掃描二維碼

關注「平安磁縣「

原標題:《苟利國家,不計生死 ——先秦士人的救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他們以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參與政治,關注民生,「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彰顯士人的家國情懷。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約櫃的失落: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的交戰
    以色列人在戰場上被非利士人打敗了,這種戰敗是當以色列敗壞的時候,神把以色列交給仇敵,使仇敵得勝。這是申命記所記載的,順從耶和華得勝,不順從耶和華就必然會失敗。他們雖然失敗,卻仍舊問耶和華為什麼使我們失敗呢?而不是思考自己對耶和華神的不敬虔。
  • 藥理學教授歐陽冬生的家國情懷
    李良婷/攝五十知天命,然而對於剛過五旬的歐陽冬生來說,「為國家作點事」才剛開始。從現實理想主義者到浪漫理想主義者,教授用他的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現實力量走出農村把握自己的未來「你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很欣慰。」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家國情懷以一種特有的信仰魅力超越種族和民族、宗族和地域、階級和階層、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家國情懷的「家」在此處不是現代意義的家(現在說的家在古時稱「戶」),而是家族或宗族的意思。
  • 考古、基因研究證實聖經對非利士人起源的介紹
    研究者們想要通過這些人的DNA來回答這樣一個古老問題:誰是非利士人?他們從何而來?結果證明,非利士人恰恰就是聖經裡所說那樣的人,來自於聖經所說的所在。阿摩斯書9章說到了神從迦斐託領出非利士人,正如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一樣。申命記2章告訴我們「從迦斐託出來的迦斐託人,將先前住在鄉村直到迦薩的亞衛人除滅,接著居住。」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2009年,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在結束了18年的海外漂泊後,毅然放棄優越條件選擇回國,為了科學事業後繼有人,他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為了國家重要領域尖端技術的發展,他不計名利、殫精竭慮。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 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文丨嚴長元 梁騰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
  • 讓地下的石頭來說話,聖經裡經常提到的非利士人是什麼人?
    聖經時常提到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取得應許之地時,非利士人已在迦南居住。有很長一段時期,古代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為敵。非利士人所住的位置非利士人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
  •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原標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倡導合作發展理念,在國際關係中踐行正確義利觀。『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出自《禮記·大學》。
  • 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從各種形式演繹《我和我的祖國》,以相片為媒回顧國家發展,到了解《祭侄文稿》的故事,成都孩子們2019年的第一課要學習:做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何提高「身」的修為,就談到了教育。作為教育者,立德樹人是天職,家國情懷是責任,要盡全力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正其根、立其魂、長其志,要把家國情懷種在孩子心裡。  這課怎麼上?
  • 影視作品要有家國情懷和輸送正能量
    並且在作品創作中家國文化概念從樸素真摯信仰到思想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成熟。「舍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是一種愛國愛家並擁有報國熱情的態度與行為,是影視作品進行展現與表現的正向精神能量,會積極引領社會大眾真善美愛國情懷。向凱理解自己的愛國題材作品為「以文報國」。他鄭重強調,嶽飛在背後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他要在胸口刻四個字「國之重任」。
  • 「社科網評」端午文化的家國情懷決非牽強附會
    但在這些節日當中,端午節卻有著更為厚重的家國底色。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的起源或源於民間的原始崇拜和信仰,但自漢魏以來,便被人們賦予了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其中以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影響最大,也最深遠。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官之時,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後受讒言,放逐地方,在家國破敗之際,懷石投江,用終結自己生命的方式譜寫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篇章。
  •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
    解放軍報》的報導——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他對待國家的科研事業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在國外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你的國家在這一方面還很落後,甚至是剛剛起步,那都不是意味著你真正的成功,國家的需求,我們就要玩命幹。為了理想,我願意做先行者、犧牲者」「走多遠是多遠,倒下了就地掩埋」。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黃大年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
  • 雙節來渭博 聽先賢故事 學家國情懷(組圖)
    陝西網訊(通訊員 楊娟)9月29日、30日,渭南市高級中學和渭南小學的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走進渭南市博物館,參與該館正在舉行的「迎中秋 慶國慶 家國情懷」渭南歷史人物專題導賞和月相儀製作體驗活動。在了解渭南先賢故事和感受月相變化中歡度國慶中秋雙節,感悟家國情懷。
  • 涵養家國情懷 堅守天大品格——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在2017年第一次...
    三年前,在制定天津大學章程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把「家國情懷」作為天大學子應該具備的首要素質。所以,今天我想和同學們談一談「家國情懷」。  何謂「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沒有直接的出處,在古代文獻裡無從考證。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服務國家創新、助力山東發展、推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7月2日推出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趙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專家,他幾十年如一日潛心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團隊培育出10多個優質高產小麥品種,先後獲得四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種植面積佔據山東半壁江山,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涵養家國情懷 做好結合文章
    這項優化調整學科布局、服務國家能源戰略的舉措,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改革發展、促進「雙一流」建設的一個縮影。主題教育啟動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聚焦主題主線,突出學校特色,以高站位謀劃、高標準組織、高要求實施,堅持學習引領和滋養初心相結合、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著力重點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紮實推進主題教育,在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每日一習話】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每日一習話】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2019-05-02 07:24:00來源:央廣網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