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冬生在實驗室配製標準溶液。李良婷/攝
五十知天命,然而對於剛過五旬的歐陽冬生來說,「為國家作點事」才剛開始。從現實理想主義者到浪漫理想主義者,教授用他的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現實力量
走出農村把握自己的未來
「你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很欣慰。」記者剛走進歐陽冬生辦公室,就聽見他在與女兒通電話。看見記者進來,他與女兒簡單交代幾句便掛了電話,並對記者說:「我女兒很優秀。」說罷,轉身拿起了桌上女兒的照片遞給記者看。
記者注意到,相框裡除了歐陽冬生女兒的照片,還放了一張他女兒從北京寄回來的明信片,上面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歐陽冬生指著明信片,笑著說道:「我女兒不像我,從小有理想!理想是受制於現實條件的,她現在的基礎條件好。當年我這麼大的時候就只想著能走出農村,找一份工作養家餬口。」
1967年,歐陽冬生出生於冷水江市的一個小鄉村,從小懂事的他經常幫家裡幹農活,就連讀書也要背著一個竹背簍,以便於放學路上去割豬籠草。看著父母每天辛苦勞動,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出農村,憑自己的能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當時父母就告訴我,自己的未來只能自己,想要走出農村,唯一出路就是讀書。」那時,在歐陽冬生的家鄉方圓10多個村,還沒有一個人考上大學。1986年考入湖南醫學院,他成為了老家第一個大學生。1994年,成功考上研究生,專業從本科的預防醫學轉攻藥理學,1999年攻讀博士學位。
二十多年的專業生涯,歐陽冬生已成為我國臨床藥理研究領域的優秀專家。
「我選擇學醫多少與家庭有關。」原來,歐陽冬生的爺爺是祖傳郎中,父親是一名赤腳醫生,爺爺樂善好施的故事和父親樂善好施的言行深深影響著歐陽冬生。「當時父親給別人看病,從不收貧困人員的藥錢。因為診所是屬村裡的,真正不能盈利的,但財務要收支平衡。父親為了填補這一部分人的藥錢,自己經常上山採草藥。」
責任力量
研究杜仲獲得發明專利11項
歐陽冬生說從大學畢業到現在20多年了,他除了臨床藥理學研究,他還涉足杜仲研究。
一直以來慈利縣就有著「中國杜仲之鄉」的美譽,而就在2003年,受市場行情影響,杜仲產業出現銷售危機,大片大片的杜仲賣不出去,種植戶們只能砍去當柴燒。歐陽冬生從新聞報導中得知此事後琢磨,農戶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杜仲當柴燒了實在可惜。之所以如此,是杜仲現代基礎研究不充分,缺乏深加工上遊產業支持。他認為自己作為湖南人、湘雅人有責任和義務。
歐陽冬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瞄準了杜仲的降血壓作用。為了研究杜仲中什麼成分可以降壓,歐陽冬生經常是實驗室和杜仲種植地兩邊跑:「我們將要開展的季節對杜仲皮、葉中活性成分研究用的原材料都是我們自己採集回來的,由於作為臨床藥理專家開展基礎藥理工作,單位是不支持的,所以研究用的杜仲原材料沒有地方存放,只好放家裡,幾十箱杜仲標本佔了我家半個屋子。」
科學研究從來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
實驗剛開始,歐陽冬生和他的團隊就遇到了困難。他說:「明明知道杜仲提取物有舒張血管作用,可實驗就是驗證不了,更不要說找出哪個成分起作用了。」每天重複同樣的失敗!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三個月。正當他們要放棄研究,向理想寫「告別信」的時候,意外發生了,舒張出現了!
他們立即重複試驗,連續3天,舒張作用如期——加藥後2小時後到來!但歐陽冬生並不欣喜。因為,按常理,加藥後,舒張效果應該立即可見。
他與同行討論,專家交流,大家都認為不可思議。2小時——可這是實實在在的事實呀!歐陽冬生百思不得其解,苦苦尋找答案!日子一天天過去……
直到有一天,一個資深的技術員無意中問道:「我們實驗用的血管取材是哪一段?」這才讓歐陽冬生恍然大悟,可能是在選擇實驗血管環節出了問題。歐陽冬生把他們先前使用的胸主動脈,換成了腸繫膜小動脈,果然加藥立即看到了血管的舒張。成功了!
圍繞杜仲及其提取物歐陽冬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獲得了11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成功實現產業化。歐陽冬生的工作,在杜仲葉列入我國新資源食品目錄和我國5000萬畝杜仲造林計劃的實施中作出了貢獻。歐陽冬生也成為了中國杜仲藥理學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專家之一。
情懷力量
「富翁」變成「負翁」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理想常常是變化的!多數從浪漫主義變成現實主義,而我卻相反,小時候目標就是走出農村,養活父母;決定研究杜仲那會,理想是幫助那些種杜仲的農民別把珍貴的的藥材當柴火糟蹋了;今天的理想變成了立業報國。從『家』到『藥』到『國』,也算是『家國情懷』吧」歐陽冬生說。
在2016年3月,國務院下發文件強勢推進仿製藥質量與療效的一致性評價。然而,全國能承擔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的力量嚴重不足,湖南沒有高水平的生物分析檢測平臺。湖南生物醫藥產業面臨著巨大困難,快速建設高水平檢測平臺刻不容緩。
「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在此之際,歐陽冬生把「立業報國、為國分憂」的情懷變成了行動,參與到了推動國家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戰略的實施中,他抵押住房,藉資創立長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一夜間從「富翁」變成「負翁」。
所有豐滿的理想,標配骨感的現實!建設高水平平臺,困難可想而知。
歐陽冬生為了組建團隊、尋找資金,南下北上,東進西出。迎著晨曦,批著晚霞,多少夜歸的旅途只能與早起的星星對話!
3年時間過去了,他走得如此堅實——
他所創立的都正生物打造了一個完美的「仿製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平臺」;在實驗室信息化領域打破了國際壟斷,領跑行業;公司參與完成湖南「722」後首個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品種,進入國家剛剛公布的首批「7+4」帶量採購的藥品目錄。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創新創業生物醫藥行業總決賽中,公司成功晉級14強,取得了湖南省生物醫藥企業7年參賽的最好成績。2018年被胡潤百富排行榜評為湖南最有投資價值企業16強。
成功的背後凝聚著的不僅僅是汗水,還有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深深的愛。歐陽冬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國家培養了我,已經走出獨善其身的階層,應該兼濟天下,立業報國,為國分憂了!」
人物簡介
歐陽冬生,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南大學臨床藥理國家培訓中心和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17年度《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主持了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60餘項;主持了新藥I、II、III臨床試驗和生物等效性項目300餘項;編寫著作5部、發表論文205篇(至2018年12月);獲國家發明專利13項;獲省部級成果獎及其他獎勵2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