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明院士: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2020-08-28 人民赤子


科研精神

馮小明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歷經近20年的努力,在不對稱合成方面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研究組開發的配體從結構上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作為一種少有的「全能型」不對稱催化劑,可以單獨使用作為不對稱有機催化劑,也可以作為配體與金屬結合生成金屬配合物催化劑,能夠運用到四十多類不對稱催化反應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不對稱新反應。這不僅為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也為深入認識手性誘導和傳遞規律提供了研究基礎。

坐得冷板凳,潛心磨一劍

「化學學科是實驗科學,研究成果就是要拿來做產品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一個數據不實,結果就可能失之千裡,所有數據都必須經得起檢驗」。馮小明說,做科研就得有家國情懷,要耐得寂寞,要敢於坐「冷板凳」。

馮小明所從事的是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簡單而言,他研究的是催化劑,新型手性催化劑。不論醫藥、農藥,還是化妝品、食品添加劑等等,其合成過程中,都少不了催化劑。而馮小明團隊的催化劑成果,則是當前業內不對稱手性催化劑中「手性適用範圍最廣,反應條件最溫和,得來最容易的」。換句話說,最經濟、最環保、應用範圍最廣。

當前治療乳腺癌、子宮癌等最具療效的藥——紫杉醇,但因它的合成卻非常困難,一個療程下來患者要花費上萬元。「如果將來能夠通過我們的催化劑,減少反應步驟,降低合成成本的話,價格降低了,那不就大量人都用得起了?」

新型催化劑,這完全是對自然科學全新事物的探索。「每天就是實驗,大量的實驗。」馮小明在這個課題中紮根了20年,泡在實驗室中20年。

馮小明的學術之路走得並不平坦,但很堅定。「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需要通過無數的實驗去驗證,其中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不可否認,大部分的努力最後都失敗了,能夠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從失敗走向成功,需要承受太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連學生也要跟著承受。所以,每一位做科研的人都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成功與否或許就在於你是否真正做到了堅持。」

他的課題組真正誕生突破性的成果,其實是在2007年。而從課題組開始的1999年起,八年的時間裡,或許就是所謂的「冷板凳」。

從2007年有突破性成果誕生起,此後,馮小明課題組的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直至如今,成果被國際公認,已是不對稱手性催化劑中最為經濟、綠色、適用範圍廣的一種。

馮小明院士也因此收穫了不少榮譽。但最可貴的,還是「未來科學大獎」。這份認可之所以可貴,就在於其認可的,是其成果能夠在未來至少20年甚至更多年裡,對人類社會進步產生影響的科學家。

馮小明做的是基礎科研,而科學家們很清楚,基礎科研之所以曾被稱是「坐冷板凳」,一來研究能否出成果並不可知,二來一旦出了成果,其真正走向社會,應用於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那也可能是個格外漫長的過程。

「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如今的馮小明,仍在日復一日做實驗。

他現在只是發現了那個「好的催化劑」,但是他還需要知道它為什麼好,最終建立和完善理論體系。同時,他還需要知道,「它」的極限在哪,有沒有邊界,是不是能夠源源不斷地實現更多種反應。

事實上,他的課題組所發展的手性雙氮氧化合物,既可做手性有機催化劑,又可做手性配體與金屬生成配合物催化劑,已能高效高選擇性地催化近50類反應。50類反應意味著,已能夠產生數萬個分子,有可能廣泛用於包括抗癌等一系列藥品及其他行業領域。

現在,馮小明課題組的催化劑已經作為產品被試劑公司銷售和一些企業、藥物研究機構合作應用。這些企業、研究機構將用其進一步研發,以應用到抗癌藥、抗憂鬱藥物等生產。而未來,包括農藥、化妝品、食品等等大量領域,都可能將其廣泛應用。

「原創性、創新性、引領性、有用性,是我評判研究價值的四條標準。基礎理論研究也是一樣。雖然理論成果並不能直接投入使用,還要經過工業化研究才能實現產業化。但是理論研究為工業化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礎。」馮小明院士表示將會繼續深化在不對稱合成領域的研究,向「100%的轉化率和零廢物排出」的目標不斷靠近。

對馮小明而言,他這一代從事科研的人,當年就希望通過自主創新能夠與海外的科學家有平等的對話。如今,國內許多科研領域突飛猛進,但終究要更多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熱愛科學,有純粹的科研精神。

人物名片:

馮小明,男,漢族,1963年10月7日出生於四川武勝,致公黨黨員,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小明帶領的課題組,歷經近20年的努力,在不對稱合成方面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研究組開發的配體從結構上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作為一種少有的「全能型」不對稱催化劑,可以單獨使用作為不對稱有機催化劑,也可以作為配體與金屬結合生成金屬配合物催化劑,能夠運用到四十多類不對稱催化反應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不對稱新反應。這不僅為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也為深入認識手性誘導和傳遞規律提供了研究基礎。1985年,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

1988年,在西南師範大學化學系工作,歷任助教和副教授。

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1998年至1999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化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0年,進入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工作,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9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

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獲得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201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相關焦點

  • 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獲傑出教學獎、王仕銳校友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2006級口腔醫學(八年制)專業王仕銳同學榮獲創新創業英才獎。傑出教學獎頒獎(左二為馮小明)評委會一致認為:馮小明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從教三十餘載,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事業根本,以「智慧、勤奮、誠信、自信」和「堅定信念,敢於創新,實事求是,強化責任」為教育理念,堅守在教學一線、科研前沿,言傳身教、躬親示範,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勇於創新的優秀人才。
  • 周向宇院士:弘揚家國情懷 矢志知新創新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高春燕)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周向宇做客南開,參加我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研究生黨支部聯合組織的「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擔新時代重任」主題黨日活動。向師生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分享自己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 頭條|《院士訪談錄》(第一期)——趙振東的家國情懷
    為慶祝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更好地展示山東省科技成就、展現中國院士風採,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山東經濟廣播、山東衛視傳媒公司製作推出的全媒體系列專題《院士訪談錄》,7月2日全網正式上線。服務國家創新、助力山東發展、推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同濟大學雙聘院士陶文銓: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2020-03-09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國情懷是知識分子的高貴品質
    在構成知識分子的公共精神之中,家國情懷是維繫知識分子職業標識和價值實現的重要內容。為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形成以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為核心的家國情懷,擔負起職業職責和時代賦予的使命。  家國情懷已經積澱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在品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精煉地概括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
  • 涵養家國情懷 做好結合文章
    【主題教育之大學篇】 2019年12月16日,新一代清潔化工及新能源技術領軍人物,挪威工程院、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受聘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新能源研究院院長。這項優化調整學科布局、服務國家能源戰略的舉措,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改革發展、促進「雙一流」建設的一個縮影。
  • 程遠雄:培養醫學生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傳承鍾南山的精神力量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通訊員 遊華玲 黃瑤程遠雄,是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從事呼吸疾病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他告訴記者,自己博士階段師從鍾南山院士,鍾院士的醫者仁心、為民情懷深深鼓舞了他。「『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鍾老師已經84歲高齡,在第一時間無私無畏、挺身而出,我沒有理由不前僕後繼。」程遠雄表示,自己還要將鍾南山院士給予自己的精神力量傳承下去,「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是醫學生教育中最重要一課。除了在教學中融入理念的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
  • 26歲成副教授,49歲當院士,他近日斬獲這項大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1981級化學系校友馮小明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為&34;。專注科研,獲&34;26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49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學反應&34;,這也是首個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國際人名反應專著冠以中國人名的有機化學反應,該研究工作也糾正了國際上通用有機化學教材對該反應獲得光學純產物的片面描述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
  • 感悟黃大年的「家國情懷」
    修齊治平、兼濟天下,共產黨人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自家而國、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心靈感觸與人生追求。他「什麼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為「純粹的知識分子」「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有一句話:「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 一個人應該怎樣愛國、怎樣報國,如何把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黃大年的「家國情懷」為我們樹立了價值航標和光輝榜樣。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程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
    解放軍報》的報導—— 電影《黃大年》——謳歌與時代同頻的家國情懷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黃大年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從始至終,一種濃濃的家國情懷和感恩之情貫穿整部電影。完成了國家的九個重大項目和四十九個攻關課題,為國家獻上了能夠巡天、探地、潛海的大國重器,回顧黃大年這一路走來的輝煌歷程,如何將很多碎片化的場景串聯起、去呈現黃大年在科研道路上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風採?電影《黃大年》以黃大年妻子張豔的口述作為影片故事的銜接點,親切而真實的懷念讓觀眾看到黃大年為祖國科技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追求。
  • 川大馮小明院士獲陳嘉庚科學獎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馮小明院士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化學科學獎,獲獎項目名稱為「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據了解,馮小明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 力學所舉辦紀念中科院院士郭永懷誕辰110周年報告會
    他說,紀念郭永懷先生,就是要學習他報效祖國、獻身科研的愛國情懷,求真務實、嚴肅認真的科學精神,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的奉獻精神,顧全大局、忠誠於黨的政治品格。希望力學所人在工作實踐中繼承和弘揚郭永懷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德,以家國情懷立德塑魂,用奮鬥精神建功立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關鍵時期,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科教融合工程科學研究基地而不懈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學所人的力量。
  • 【對話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國情懷
    編者按:為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
  • 李濤:用家國情懷書寫勞動者新榮光
    全國勞模李濤,用一份家國情懷書寫了新時代勞模新榮光。 面對疫情,他以特別捐贈的方式,踐行黨員初心,收到省委、省政府的感謝信; 競逐商海,他用實幹誠信與工匠精神,展現優秀企業家的風貌和責任; 帶領商會,他與會員團結一心破浪前行,為商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作為委員,他是率先垂範的優秀者,彰顯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 傾情公益,9年來,他心繫家國、兼濟天下
  • 「坦院士」的家國情懷,遠不只是捐這800萬
    「不服輸,要創新,絕不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做出對國家有意義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踐行。「向海而興,背海而衰」1936年,劉永坦在江蘇南京出生。1937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爆發,他和家人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顛沛流離之路。國家蒙難,民何以安?從那時起,他便明白了「家國」的意義。
  • 對逝世院士的緬懷,是一種精神接力|長江評論
    文伏波院士是今年我們痛別的第32位院士。這些老一輩科學家在戰亂中度過童年,在新中國建立之初艱難創業,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拼搏奮鬥,他們的人生,是一代科學人的奮鬥史,是共和國的科技振興史,也是一部家國情懷的精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