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2020-12-05 私享藝術

何加林,1961年生,杭州人,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教授。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客座教授,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杭州畫院副院長。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丨嚴長元 梁騰

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何加林,微信名「樵甫」,「應把自己當做樵者,因名字裡林木多,適時伐木,使木為才」,他如是說,亦如是行。

何加林曾是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杭州畫院副院長……2011年,何加林與其他53名文藝界優秀人士一同被授予「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美麗的杭州給予他的,除了求學的環境,還有歷史和文化的浸潤,以及如日中天的事業前景。

然而就在這一年,何加林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杭州北上,從中國美術學院來到中國國家畫院,雖然仍然在美術的專業圈裡,卻是他人生一個重要的轉向。來京之前,月真禪師曾對他說:「你要為了官、為了名就不要去北京。」在思考了半年後,他回答:「我只為了自在。」臨行之前,何加林賦詩一首:「久住西湖五十秋,半生忐忑蕩扁舟。今朝轉步京城去,從此逍遙天下遊。」正如他的齋號「雁廬」:「幼時在北方出生,十多歲遷居南方,現在又回到北方,雖然像大雁一樣居無定所,但天地之大哪裡都能為家。而我要做的是追求一顆更具誠意、更加自由的藝術之心。」

不迴避自己的軟肋與短處

細心的人會發現,到北京後的何加林繪畫風格悄然發生新的變化。這不僅僅是環境的改變使然,何加林坦言更多是京城的工作和生活所給予他視野和格局上的改變。何加林早期作品大多描繪自己兒時生活過的大西北,如《漢中古道行》《華嶽山魂》《華嶽參天》等。1990年代,他開始嘗試青綠山水畫法,並將都市題材、構成元素融入畫面,創作出《都市風系列》《正是雲起時》等作品,取得一定成績。他人生首個作品展就是以青綠山水為主。後又回歸宋元筆墨,開始水墨探索,這也讓他1993年創作的《秋氣嶙峋》獲得首屆中國山水畫大展金獎。之後,何加林常帶學生下鄉寫生,過程中不斷摒棄已有的筆墨習性,從現場所見所聞中提煉筆法,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亦繁亦簡的筆墨圖式,他的《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是以最簡的大寫意創作的,因此榮獲了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

學畫的藝術道路是人嚮往文化、印證於古人的一種方式,在何加林看來,並不在於有多高超的筆墨技巧,而是如何在作品中呈現自己的思想與某一階段的追求。所以他的畫作從來沒有固守一種風格,他認為,為了風格而去追求風格是對自己的不自信,也是缺乏想像和思考的表現。於是,在20多年前,他便在教學和教學之餘,系統地到大自然中去寫生,以寫生帶動創作,不僅從寫生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園林山水風格,還影響了同行並帶動了一股寫生熱潮。在寫生的過程中,他喜歡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與筆墨的關係,努力忘掉經驗,在一草一木中尋找自己對生命的解讀,寫生的筆墨語言也絕不重複,這個過程快樂而真實。

然而,當他用純水墨的風格畫到一定高度之後,他發現了自己在設色方面的軟肋,並開始做相關的實踐和探索。對一個成名藝術家來說,在作品被大家熟知和認可的情況下作出改變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因為這不僅要面對技法上的難度,還要真實面對大家對新作品的一些負面評價。現在看來,何加林慶幸自己的堅持,他說:「我從中得到了很多益處。除了讓我的水墨表現力增加了新的內容,也讓我對中國畫色彩本身有了新認識。而我們藝術作品呈現出來的階段,其實就是你人生境界不斷提升的體現,對藝術的思考也能反映出對人生的思考,這種理性而冒險的思考方式,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和挑戰性。」這部分被他視為自己的「自我檻陷」,即一個已經成名的人要想超越自我,他在原地上的輕輕一躍,遠不如退後兩步再向前跨越更為堅定和有力。

從普通工人到專業畫家

談到走上繪畫之路,對於何加林來說,更多的是一份內心的熱愛使然,而這種愛是深入骨髓的。你絕想像不到,他曾經是一名電廠的工人,高中畢業前沒有參加過任何美術培訓,兩次報考中國美院,第二次才被錄取……

何加林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他的少年時代隨父母生活在陝西。他尤其記得自己與藝術的最初結緣始自音樂。他所在的小城裡有個文具商店,裡邊有賣小樂器的,口琴發出的聲音令他十分著迷。年少的嚮往促使他偷偷積攢了三個月的零花錢買到了平生第一件樂器。口琴好聽不易吹,但因為喜歡,他硬是通過自己的不斷練習就在一個月內達到能用口琴吹奏出隨意哼唱的歌曲。這也讓他明白,只要喜歡和堅持,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同樣獲得的,是後來的笛子、足球,甚至是後來的藝術道路。

國色天香 57.5x37.5cm 2017

雖然幼時對藝術的嚮往和喜愛並不是今後從事藝術工作的必然,但他認為日後在藝術上的感悟很大程度上發端於此。就比如繪畫,中學時,伯父就在中國美院擔任雕塑系老師,那裡名家遍布,雖然內心十分渴望,卻因靦腆膽小而不敢主動去請教,從而錯失了很多機會。畢業後,曾幹過幾年的搬運工,日薪「八角頭」——八毛錢,還曾經在又髒又臭的小豬賣場工作時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內容是一個小年輕在街道禮堂成功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就已「自學成才」了。可見,何加林當時的夢想是多麼的卑微。後來,他有幸進入工廠當了一名電工,對他來說已經挺知足了,而當出了一次電工事故之後,卻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未來。一次偶然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西湖美術學校招收業餘學員的廣告,便報名參加,一年的努力讓毫無繪畫基礎的他做到了成績名列前茅。抱著這樣的熱情他又開始報考浙江美術學院,在經歷了第一年落選的打擊後,他毫不氣餒,第二年再次報考,最終成為當年浙江美院國畫系山水專業招收的四名學生之一。

考入美院對何加林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這意味著能夠真正開始系統地學習畫畫,而本科四年他幾乎無日不在臨摹室,與此同時還系統臨習書法。「如果說四年的本科學習對我來說受用最大的是明白如何用審美角度觀察,那麼研究生期間童中燾先生對我的影響是讓我學會怎樣用思辨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何加林說。而這奠定了他後來獲得中國美院首批實踐類博士生論文高分的基礎。

追求藝術要兼具士人情懷

也許是從導師那裡獲得了受用終生的精神財富,無論是留校任教還是在畫院任職,何加林身上始終有一份「師者」職責。作為教師的他始終認為,繪畫應「成教化助人倫」,而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他分享道:「我們現在怎麼樣用行動去做到這一點,怎麼去教化人,讓人們獲得精神上的升華?這需要我們用良心去教學,不管你是從事哪一門類的教育,都要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聯繫起來,而不是只教技術。中國畫看上去是一個技術活,但是其背後必須有傳統文化思想的支撐。」何加林深深感悟於多年之前馬一浮先生的一句話:讀書,不過是為了轉化你的氣質。他感言:「於我而言,繪畫也是為了轉化自己的氣質……」

曾經在杭州任市政協委員期間,他積極建議為杭州西湖戴上一串美麗的文化項鍊,「多一些供詩人聚會和朗誦的小沙龍,供音樂愛好者聆聽和學習的小音樂廳,讓作家文人聚會並演講的小禮堂……」在西湖之畔還有一個以他齋號命名的雁廬藝術館,它是非營利機構,除了公益展覽外兼做面向公眾的繪畫培訓。他認為,不要總是在我們需要文化理想的時候,只談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其背後潛在的社會功能;不要總是在我們需要文化建設的時候,讓那些本可以付諸文化項目的空間,被更大的經濟利益所置換。

如今的何加林擔任著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主任一職,從美術教學崗位到全畫院創作研究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中的工作量和辛苦程度遠沒有看上去那麼輕鬆,也令其失去很多自己畫畫的時間。面對繁瑣的行政事務,何加林坦言:「剛開始並不能一下進入狀態,但自己除了是畫家,更是一個美術工作者。創研部是畫院的中心部門,很多時候畫院的運轉需要它來支撐,而為畫院所做的服務工作與自己出作品是同等重要的,因為這能給畫院其他畫家帶來很多便利。作為一個畫家不僅要有文人情懷,還要有士人情懷,要對社會有擔當、有責任。」

何加林推崇「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想人格。在他看來,君子不應過多地苛責外在世界,而該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這也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END ---

私享出品

主 編:王成業

郵箱:sixiangart@126.com

相關焦點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彰顯士人的家國情懷。一、熱衷政治的事功精神在中國專制集權的體制下,政治就像一張網,士人自然不可能置身網外,他們的所作所為都與政治脫不了干係,即使是避世隱居,也是因為對政治信心喪失所致。
  • 「四君子」與文人情懷
    尤其文人花鳥畫,借寫花鳥之形以表達畫家主觀的意象情感。潘天壽曾說:「畫之貴乎師造化,師自然著,不過假自然之形耳。無此形象不足以語畫,然畫之至極,終在心源。」文人畫家更注重神韻意境的追求。這種精神也被當代畫家所繼承。(清氣滿乾坤 李樹)文人畫始於北宋年間,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重要文化現象。
  • 何謂文人畫
    漢傑真士人畫也。」凡提到中國文人畫,必論及蘇軾這段題跋。文人作畫,晉唐已有記載,而文人畫理論的提出,宋為肇始。自此,中國繪畫從風格到觀念皆暉光日新,繪畫不僅是研吮丹粉,而是旁通詩意,飽含詩歌的意象玲瓏;手中之筆也並不僅僅描繪外形,而是寫出胸襟的風神氣韻。
  • 古琴文化,古代文人情懷中「雅致」的體現和集中反映
    導語:中國傳統文人情懷之中有一個非常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詞語——雅致。作為上千年的文明古國,和長期以儒學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古代中國,孕育發展了很多思想和文化。其中的古代傳統文人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而雅致二字又高度概括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特點和風骨。
  •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 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
    抒當代文人熾熱情懷,擔傳統文化傳播重任——訪書畫名家張舜文圖/謝欣書畫名家張舜擅長寫意蘭竹文人畫和全景構圖傳統山水畫,作品富於抒情性和書卷氣。他崇尚古代文人質樸的筆墨氣象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自己的書畫文字為媒,抒寫真情實感,勾畫著時代的風情,傳達著自我的人格。張舜說,作為當代文化傳承者,書畫作品應該抒以熾熱的文化情懷,以擔負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之重任。
  • 東方之美——中日韓畫作的文人情懷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中國的文人畫也稱「士夫畫」,是畫中帶有文人審美趣味,畫外流露文人感想情懷的繪畫。唐寅的《柴門掩雪圖》則造境秀潤超逸,格調瀟灑清雅,配以畫上題詩,展現了文人畫詩、書、畫俱全的特徵。
  • 苟利國家,不計生死 ——先秦士人的救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然而,就是在這磨難屢至的千古亂世中,卻產生了一批英雄和思想先驅,他們用自己愈挫愈勇的品質和捨生忘我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貢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面對當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頹廢亂世,很多有識之士都痛心疾首,奮臂疾呼,焚膏繼晷,甘當木鐸,以期警醒世人,拯救亂世。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 從詩話批評樣式看東亞文人的共同情懷
    詩話綿延千餘年,並且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得到接受和傳播,泱泱洪流,構成了不同於西方文論的獨特的東方批評樣式,體現了東亞文人區別於西方的共同情懷。  擁有共同情懷  東方詩話是古代儒家文化的產物,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思維方法也對詩話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相互映照構成了東方詩話的時空範圍。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主講人臧知非教授(右)和主持人趙國華教授(左)戰國士人的思想共性:追求聖王之治戰國時期的士人們體現的是孔子所提出的「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傳統精神,這可以作為當時士政關係的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但孔子用實踐向世人證明其「學而優則仕」之「仕」並非為了做官,而是另有追求。
  • 從士人到僧侶,古人如何遊遍千山萬水
    古人的旅行雖然沒有今天旅行那麼的交通便利,甚是是充滿了艱辛,但在古代無論是無論是文人、俠士、僧侶、還是職業旅行家,他們都在用著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真諦。文人與俠士的旅行古人最優的路線多是「入仕」做官,然而現實的殘酷,名落孫山者多為常事。這時,一批普遍文化素養較高,且有經濟實力的文人,便通過遊歷來彰顯自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理念。士人出遊,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
  • 中晚唐士人對河朔藩鎮的文化認同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在兩京的文人士族對於胡化地區應當是表示鄙視,或者說至少是不認同的,自然應該不想去當地就職。但是實際上,河朔藩鎮麾下的許多文膽都來自於侵染中原文化的地區。李益第二點,士人對於河朔藩鎮整體其實並沒有太多「胡化」的成見,相反的,其實成為入幕之賓是一種快速擢升的重要途徑,
  • 這些文人歌頌深閨女子竟是因為自己的羞愧感
    於是,一種以妾婦自擬的寄託傳統便開始在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中逐漸形成。隨著明清易代這一歷史事件的出現,文人們又往往「對那些不能力挽狂瀾、救國家於危亡的男性表現出極度的鄙夷,羞與為伍的自卑感讓他們轉而頌揚、羨慕女性的忠貞、節烈」,在這種情緒的推動下,清代社會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向女性心理認同的心態」氣一般士人對於男性的審美標準開始趨近於女性化。
  • 文人為何以花鳥魚蟲作賦?經學衰微影響下,繁盛的魏晉動物賦
    魏晉動物賦較兩漢更追求文學本身的華美,注重文學自身的表現力,亦體現出了不同於兩漢的獨特時代特徵。總之,魏晉動物賦在文體功能上較前代有了很大的進步。經學衰微,玄學興起——魏晉動物賦廣泛發展的必然性伴隨著漢末大一統政權的瓦解,經學主導地位動搖。作為士人精神支柱的儒家正統思想,對士人失去了普遍的約束力,使魏晉思想出現了多元的局面。
  • 丁小明︱冰河世紀的士人心態: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這篇論文中,王汎森更詳細探討「官方在思想禁制方面的作為所形成的巨大的壓力,如何形成毛細管作用,深入到各處,以及權力在極小的範圍,尤其是在無名文人心中自行運作的實況」(北大版348頁)。儘管因其私密性我們無法再現「毛細管作用」在這些無名文人心中是如何運作的,王汎森還是嘗試從文獻的空白、刪竄的蛛絲馬跡之中來探知這一沉默無聲卻充滿糾結與掙扎的精神世界。
  • 什麼是「文人畫」?繪畫大師劉海粟:「紙抄紙!」
    中國傳統繪畫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術語——「文人畫」,它是宋代蘇東坡提出來的。《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中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那麼什麼是「文人畫」呢?
  • 理事形象大起底:這是一群有文人情懷的傳播人
    在評價中,張剛用的最多的詞是「有才華」,而共同特徵是有「文人情懷」。  當說完這些評語,張剛笑稱「為了形容他們,世界上的好詞差不多都被我用光了」。各位理事,想知道你們在秘書長心目中的形象嗎?請看下面的評語,絕對獨家。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但總的說來,當此除舊布新之際,一切剛剛展開,無論從哪方面說,漢代士人都有理由充滿了理想主義,何況此時士人理想尚未完全屈從於專制皇權,雖有若干士人已經主動投靠為皇權的奴僕,但知識層的整體精神尚未被異化和同化。而這樣一來,隨著皇權越來越加深,他們的壓力感也越來越大:政治空間越來越狹小,痛苦也越來越烈。
  • 李麗平:《儒林外史》士人涉訟情節及其身份特權研究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讀書人為描寫對象的長篇小說,此書不僅寫到眾多士人在科舉制下讀書、中舉、裝名士、打秋風的行為,還用相當的篇幅描寫了他們在涉訟時的表現以及連帶而及的身份特權。這些士人憑藉其特殊身份參與訴訟,幹擾司法,但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社會的認可,變成了一種於法不合卻又「合情」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