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士人對河朔藩鎮的文化認同

2020-12-06 菸灰聊歷史
田承嗣

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使得唐廷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對地方實施有效的管控。甚至為了保證與安史戰爭的順利推進,唐廷不得不放寬乃至於利誘安史麾下的實權將領。而河朔的幾個藩鎮,就殘存著大批安史「元從」。

比如魏博藩鎮的初代節度使田承嗣,就是安史麾下的戰將,而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使李懷仙,也都是安史舊部。至此,唐代正式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李懷仙

同時我們也都知道,安史麾下大多以胡人為主要將領,整體的集團結構也都偏向胡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的面貌大不相同。如果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胡化的軍士集團無疑更擅長野戰。比如作為成德節度使的李寶臣,其麾下的部隊便以精銳騎兵聞名於世。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在兩京的文人士族對於胡化地區應當是表示鄙視,或者說至少是不認同的,自然應該不想去當地就職。

但是實際上,河朔藩鎮麾下的許多文膽都來自於侵染中原文化的地區。比如說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羅讓碑的親筆撰寫者公乘億,就長年旅居長安以求進士及第;又如我們相對而言比較熟悉的年少成名的李益,在晚年的時候就曾經遠赴幽州,就職於劉濟的幕府。

羅讓碑

還有一位叫做畢增的文士,他的父親畢炕在安史之亂中壯烈殉國,所以說他與安史政權可謂有覆族之恨的,但是仍然致仕於河北藩鎮。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不少,當然我們不排除這些個體有可能存在為了功名抑或是養家餬口出仕這些我們所認為的「胡化」地區,但是如果個個都是這樣的想法顯然是說不通的——李益在我們的了解中,就不應該是這樣的人。

那麼為什麼士人們都對於出仕這些地方不太抗拒呢?

這個問題,小編認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從這個地區中胡人對於自己的改造,第二個則是士人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地方的。

事實上,胡化的最大特徵是部落化,本來安史之亂之前,部落是呈零星散落狀的,而隨著安史起兵、戰事發展,胡人的結構與漢家人結構的調整與融合,再到最後塵埃落定,呈藩鎮割據之勢時,胡人基本上不再呈現原有的部落結構,而是改以個體仕宦或者如漢家一般呈家族化的形態,從這種社會關係的改變來看,胡化之風實際上已經逐漸淡化了。

胡人陶象

同時,為了尋求文化認同以避免被漢家人「排外」,胡人往往會學習漢家文化,並且產生一種「漢家人」的自我認同,這無疑是民族融合的一大步。大批的胡人轉而為科舉學習,刻意培養自己的儒家氣質,乃至於有「千年之狐,姓趙姓張」「五百年狐,姓白姓康」的說法,很多祖上胡人的士人在交遊的過程中,朋友們根本不會在意或者說壓根不知道他祖上曾並非純正漢家血統。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之前我們說的成德藩鎮的軍隊在初期還是以野戰聞名,到末代節度使時,成德軍隊已經以堅守城池出名了,這種軍隊風格的轉變無疑與「漢化」大有關係。又比如魏博的羅紹威,雖然父親羅弘信是軍中武人,但他自己卻是恂恂如儒生的形象,文章辭採在當時也相當出名。可見雖然藩鎮中存在胡化現象,但是隨著時勢遷移,還是逐漸「漢化」了。

李益

第二點,士人對於河朔藩鎮整體其實並沒有太多「胡化」的成見,相反的,其實成為入幕之賓是一種快速擢升的重要途徑,前文提到的李益入幕幽州,其實主要是因為他在德宗初年遭到了仕途上的挫折,便選擇了幽州以便東山再起。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士人在猶豫於是否進入河朔藩鎮為官時,更多的考量是政治層面上的,即地方藩鎮與中央唐廷的關係。李益曾經兩次被幽州所闢,但是他初次拒絕而第二次答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第二次徵辟時,地方藩鎮與中央唐廷關係已經趨於和睦與默契了。

所以總的來說,由於河朔地區胡人自身的努力、士人的仕途等多方面原因,唐代讀書人並沒有將河北視為化外之地,也並未將河朔藩鎮視為安史餘孽,因此,他們對於這些地方藩鎮的文化認同感,其實是存在的。

相關焦點

  • 百足之蟲,藩鎮割據,大唐的一百五十年
    藩鎮是唐玄宗為了治療大唐的枝端肥大症而開的一味藥,歷經數代帝王的開疆拓土,大唐帝國已經成長到太大了,大到朝廷已經無力全部控制了,而藩鎮便是治療太大的一味良藥。一開始它確實是良藥,但是是藥三分毒,藩鎮的毒太強大了,強大到後半截的大唐再也除不去。藩鎮一直死死地咬著大唐的脖子,直到這個偉大的帝國倒下。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世界溫州人」文化認同中的「案例溫州」
    如何讓世界溫州人在多種身份角色中維持和強化溫州人身份,突出對溫州地域的文化認同?這就要求地域文化「凝聚」效應需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增強認同效應。  一、培育「案例溫州」  從世界溫州人的向度看,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增強認同效應。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但是,由於國際國內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國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局部地區,如新疆某些民族的部分成員中,出現了民族認同趨向強化而國家認同相對弱化的現象。在這一地區,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在極力誘導脅迫人們強化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同時,藉助部分成員強烈的宗教意識和狹隘的民族意識,製造了多起危害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回到現實:六國對秦態度的轉變然而,到秦統一前夕,士人在以聖王之道裁量現實時,開始轉向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及對策性解決,而非道義上的指導,從「仕而行其學」到「仕而行其事」。換言之,為官的目的在於解決現實中影響國家利益之事,東方六國的士人對秦發生了「排斥—認同—為策」的轉變即為典型之例。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眾所周知,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秦的短暫暴政則阻斷了這一傳統,從文化角度而言,它帶來了兩個相反的後果:一是秦政教會了若干知識分子如何收斂鋒芒,迎合政治權力;另一方面,作為對秦政的反彈,大部分士人們在追思昔日輝煌之時,反而更殷殷希望得到當政者的尊重。因此,我們在歷史的發展中,將看到兩類不同知識分子的不同作為和感受,在同一政治舞臺上十分鮮明地交織碰撞。
  • 弘光帝朱由崧,成也藩鎮敗也藩鎮的南明首帝
    大軍進至九江時,左良玉在舟中染病,不久即病亡。眾將推舉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為主帥,大軍繼續東進,不久後攻佔安慶。南明急派滁州總兵黃得功出兵禦敵,經過一番苦戰,終於在銅陵將叛軍擊退。左夢庚進攻受挫,只好先退守九江。正在此時,清軍阿濟格部追擊到處流竄的李自成,恰好也來到了九江城下。左夢庚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權衡利弊之下,最後率手下二十多萬大軍投降了清朝。
  • 讓地下的石頭來說話,聖經裡經常提到的非利士人是什麼人?
    聖經時常提到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取得應許之地時,非利士人已在迦南居住。有很長一段時期,古代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為敵。非利士人所住的位置非利士人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最高形式可以讓民族文化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從理念到行動的過程,並且可以使其真正內化於國人的點滴生活之中。關於認同理論是近幾十年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使用十分廣泛的一個術語,許多學者從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等視角對「認同」這一概念進行了多維的解讀。從本源上來看,認同意味著一種「同一性」。作為識別象徵體系,用來界定「自我」的特徵,以示與「他者」的不同。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古代史:解讀晚唐名相牛僧孺,只要肯努力為之,就可人定勝天
    牛僧孺是晚唐時期的名相,一生大半時光都奉獻在朝政當中。今天就來看看牛僧孺為人處事的思想還有主張吧!一般認為,牛僧孺是一個堅定的儒家信徒,他本人也時常以儒家自居,史料更是記載他「不喜釋老(即釋迦牟尼和老子,在此代指佛教和道教),唯宗儒教」。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
  • 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豐富文化資源,研發出傳統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觀眾實際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許多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參觀遊覽中不斷堅定,文化認同通過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後故事不斷增強。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英語的全球語言霸主地位伴隨著其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得到了堅實的鞏固。在這些西歐語言中,只有英語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國際性語言,因為其非母語使用人口數量超越了母語使用人口數量。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使用主導地位更是難以撼動的。不止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內部也正因為英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啥意思,為什麼都說寫得好?
    說到典故,它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載體之一,還是古代詩歌中最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但凡出現在詩歌中的典故,無不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寓意。杜牧詩中的「後庭花」亦是如此。《玉樹後庭花》也便成為了「亡國之音」,作為一種典故,被廣泛用到各種文學創作中。 杜牧的《泊秦淮》便是其中一首典範之作。但僅僅知曉了典故的由來和含義還不夠,必須還要清楚知道杜牧的情感寄託才行。這就要從杜牧所處的晚唐時代開始說起,當時藩鎮割據嚴重,邊患頻繁,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統治集團卻不思進取,腐朽昏庸。
  • 黃寬重:人際關係與南宋士人的生前身後名
    臺灣長庚大學宋史學者黃寬重先生「習史近五十年」,尤「眷戀南宋」,201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其新著《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這本書南宋時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學交流、人際交往為議題,討論了他們的文學作品即人際關係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發展和社會文化。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在相關研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Berry(1997)基於遷移者對母國文化認同與寄居國文化認同的結構性差異而提出文化涵化的(acculturation)框架。其中包括四種涵化策略:同化、分隔、融合與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