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之蟲,藩鎮割據,大唐的一百五十年

2020-12-05 百家號

小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唐王朝的後半段歷史,也就是自安史之亂後大唐剩下的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一百五十年就是一個半世紀,在這麼漫長的一段時間裡,整個大唐王朝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就只有盛極而衰和藩鎮割據了。自唐玄宗開元時期,啟用節度使,許他們自行籌集糧草軍餉,建立武裝藩鎮,此後的大唐便再也沒能擺脫這味藥的後遺症。

藩鎮是唐玄宗為了治療大唐的枝端肥大症而開的一味藥,歷經數代帝王的開疆拓土,大唐帝國已經成長到太大了,大到朝廷已經無力全部控制了,而藩鎮便是治療太大的一味良藥。一開始它確實是良藥,但是是藥三分毒,藩鎮的毒太強大了,強大到後半截的大唐再也除不去。藩鎮一直死死地咬著大唐的脖子,直到這個偉大的帝國倒下。

藩鎮所擁有的實力並不是太強,它們佔據的地盤也較小,控制的人口也不多,所掌控的財力也一般。而且雖然唐朝後期遍地藩鎮,但事實上大部分藩鎮並沒有太大的劣跡,不聽從朝廷管教的大概只有十來個,真正從頭到尾都不服的只有安史之亂留下的餘孽,也就是位於今河北地區的河朔三鎮。那麼為什麼大唐朝廷就是滅不了這些藩鎮呢?事實上只要出現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便可以平定藩鎮,李姓宗室再不濟,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時間內,總是會出一兩個有出息的天子。這個皇帝便是唐憲宗李純,在他在位的十五年內,他便成功地平滅了天下所有的藩鎮。因為唐憲宗慧眼識人,他啟用了一個沒人關注的小官,對他特別器重,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那位。

在李愬的南徵北戰下,天下各處的藩鎮紛紛望風而降,包括北邊一直不服的河朔三鎮。最搞笑的是當時的盧龍節度使,也就是幽州節度使,直接把節度使大印和公文全部上交朝廷,自己出家當和尚了,還起了個法號為「大覺」,意為終於覺悟了。於是在唐憲宗李純執政的十五年,成功地除掉了所有藩鎮,實現了大唐王朝的中興,即是元和中興。但是唐憲宗李純一死,天下的藩鎮就如百足之蟲,紛紛湧現了出來,而且其勢力比之前還要強大,這就很奇怪了。因為唐憲宗李純平定藩鎮割據,靠的不是什麼偶然、運氣,而是依靠朝廷那泰山壓頂般的力量,依靠整個帝國的人口、資源、財力直接壓下去的。加上每一個藩鎮可都是李愬親自領兵殺過去的,所以為何藩鎮死而不僵呢?

這就要回到藩鎮本身了,要回到藩鎮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其實對於唐朝人來說,藩鎮也是新鮮的陌生事物,他們其實並不了解藩鎮的底層運行機制,所以才始終沒有找到藩鎮的七寸,以至於殺了那麼多節度使,藩鎮依舊挺立。到了後期,藩鎮的掌控者壓根就不是那些明面上的節度使了,他們也向一個傀儡一樣,並不能掌控什麼。藩鎮的真正掌控者是藩鎮的中低層將領,在安史之亂後,這些中低層將領追隨節度使割據自立,早就不是普通的士兵了。他們已經是世代為兵,士兵已經成為了他們的職業,他們不會種地,不會其他的生存手段,唯一會的就是上戰場。他們聚集在節度使之下,相互交織,互相滲透,已經是一個將官集團,他們憑藉著藩鎮享受榮華富貴。

這個時候的節度使事實上已經無法命令這個集團了,如果他不能給他們帶來財富,那麼這些將領就會殺了換一個上來。節度使的安全實際是無法保障的,他能做的只有當個傀儡,包括曾經平定藩鎮的李愬,後來也被任命為節度使,他一上任,便馬上發現了藩鎮的真是情況,這實在太嚇了,已經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控制住這些兵閥了,趕緊申請了調令。藩鎮這麼多,裡面相互交叉的勢力也實在是太複雜了,朝廷可以輕易平定藩鎮,可以輕易殺了節度使,但是沒有用,真正把持藩鎮的已經是這裡的所有人。這已經不是某個人的問題了,也不是皇帝或者節度使的問題了,除非朝廷把人全部殺了,否則要平滅藩鎮就只有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手術,那就是改天換日了。

小編認為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始終無法除掉,就是因為藩鎮的底層運行是又勢力盤根節輟的中低層將領集團的存在,他們既不想推翻朝廷,朝廷也無法滅除他們,於是雙方共存了一百五十年。

相關焦點

  • 中晚唐士人對河朔藩鎮的文化認同
    而河朔的幾個藩鎮,就殘存著大批安史「元從」。比如魏博藩鎮的初代節度使田承嗣,就是安史麾下的戰將,而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幽州節度使李懷仙,也都是安史舊部。至此,唐代正式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比如說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羅讓碑的親筆撰寫者公乘億,就長年旅居長安以求進士及第;又如我們相對而言比較熟悉的年少成名的李益,在晚年的時候就曾經遠赴幽州,就職於劉濟的幕府。
  • 朱溫「三屠」:終結大唐的精心布局,開啟五代亂世的血腥之路
    今天故事的主角——後梁太祖朱溫,就是這樣一位亂世崛起的風流人物,正是他,一手終結了立國近300年的大唐王朝,建立了五代亂世的中原第一代政權——後梁,正式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
  • 古典詩詞裡的英雄情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南園》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譯文: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腰帶吳鉤,去收取那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譯文: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訴衷情》陸遊當年萬裡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 通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唐詩壇的第一贏家
    大唐詩壇可謂是群星璀璨,既有詩壇的兩座豐碑-「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又有「詩佛」王維,「詩豪」劉禹錫,「詩囚」賈島,「詩王」白居易等等,然而,在眾星中稱得上第一贏家的,那就非白居易莫屬啦,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大唐詩壇第一贏家—白居易。
  •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自強很重要也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以前有很多的俗語流傳下來,很多我們都只是知道字面的意思,根本不了解具體的典故和意思,像一些我們經常拿來諷刺別人的話,有時候說的太多的話還有可能會讓自己顯得很難堪,因為有的意思其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只能說中國的文字太博大精深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有一些典故的,也是因為這些典故才讓這些詞語被人所知的
  • 大唐鬥士劉禹錫:逆境中的猝火之旅,堪稱永不言敗的真豪傑
    大唐貞元二十年,東宮會議室。是夜,皓月當空,清輝滿地,在燭火搖曳的房間裡,一個年輕人急促的聲音說道:「太子登基,天下已變,我們到底幹不幹?」另一位蒼老的聲音言道:「此時國家危急,此舉乃是險中求勝,我等應該速將宦官藩鎮以雷霆萬鈞之勢壓之。」
  • 唐武宗幹了什麼,才間接讓一百單八魔星被封印,後作亂於宋朝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妖星的來歷三十裡天罡,七十二地煞,我們曾經在《西遊記》之中接觸過,西遊記之中曾經多這三十六般變化和七十二般變化做過一些詮釋,雖然說似乎與這《水滸傳》裡邊的一百單八位爺沒有太多關係,但是仔細想想,關係還不小,複雜的我不說了,簡單說來《西遊記》之中的三十六般變化和七十二般變化,全權指的是這一百單八位爺的性格變化
  • 真正的大唐雙龍傳:隋朝末年割據江淮的杜伏威和輔公祏
    當年由林峰和吳卓羲主演的《大唐雙龍傳》,是TVB首部全內地取景拍攝的電視劇,於2004年7月19日香港TVB翡翠臺播出,2005年中國內地播出。其所作所為及其結局,堪稱現實版本大唐雙龍傳,他們就是割據江淮的—杜伏威和輔公祏。
  •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前秦此次戰役後的垂死掙扎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前秦此次戰役後的垂死掙扎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好多時期是值得我們記住的,這些歷史時期的人物經歷了好多常人不能經歷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明將常發生衝突,當然我們中華名族也是擁有著很多的優秀文化,不同的部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優秀的部落都在維繫著自己的文明
  • 河洛典故: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
    有了穩固的根基,才能有穩定的發展,說起這個道理,就不得不提成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六代論》的原文為「故語曰:『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扶之者眾也。」其中的「僵」字,並非僵硬的意思,而是倒下的意思。曹冏引用這句古語的目的,是建議曹操網羅人才,重用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後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被用來比喻勢力強大的人或集團雖已垮臺,但其餘威和影響依然存在。  「古人有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 大唐秦王陵有個天象圖,圖內竟有指路石,難道是盜墓者留下的路標
    大唐秦王陵被成功發掘之後,考古專家們在墓室外部,意外地找到了一幅天象圖。可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幅天象圖,其內居然存在一個特殊的「指路石」。難道它是「盜墓賊」留下的路標?唯獨令人慶幸的是,該墓葬內的墓志銘、陶俑等證明主人身份的物品卻並未被盜,由此考古專家們才斷定,該座墓葬的墓主人,正是唐末藩鎮李茂貞夫妻。李茂貞是唐末至五代時期的著名軍閥,曾經因護送唐僖宗有功,被封為岐王,後一直割據隴右地區數年。
  • 百足之蟲何以死而不僵
    1928年,美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這種動物,並命名為Illacmeplenipes,意思是「極端豐富的腿」(咱姑且叫它「多腿蟲」)。20世紀餘下的時間裡,這種極不引人注目的動物被認為已滅絕。直到2012年,它才被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學家保羅·馬利克\(PaulMarek\)在矽谷附近重新發現。
  • 弘光帝朱由崧,成也藩鎮敗也藩鎮的南明首帝
    【清史系列-34】1644年4月,崇禎皇帝煤山殉難後,留守南方的明朝官員們決定在南京擁立新君,繼續大明的事業。皇位之爭該推舉誰當皇帝呢?崇禎死了,他的兒子們有的被清軍抓了,有的下落不明,總之是指望不上了。大臣們經過商議,呼聲比較高的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福王朱由崧,另一個是潞王朱常淓。
  • 大唐國力強盛,皇帝卻命不好,21個皇帝13個不得好死
    大唐國力之強盛,為歷代封建王朝之冠。秦、隋不如唐朝國運綿長,兩漢不如大唐疆域廣大,宋朝乏其雄武,大明無其文治燦然,清朝又絕無唐的開放氣魄。然而弔詭的是,這個強盛帝國的歷代皇帝們,命運卻出奇的慘。大唐共有21位皇帝(包括武則天),但竟有13位皇帝死於非命,頗是令人嘆息。
  • 他為了奪權,造成地球6分之1的人類死亡,影響中國歷史走向1200年
    他為了奪權,造成地球6分之1的人類死亡,影響中國歷史走向1200年 唐朝,曾以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創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在當時是名列世界第一的強大帝國。可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帝國卻因為一個人的出現,導致大唐由盛轉衰,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