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談多足類動物,難免引發讀者的好奇之心,那就是地球上生活的最多腳動物到底是哪一種,它又有多少只腳呢?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著世界上已知腿最多的動物,一種只有人類小拇指大小的馬陸,長約3釐米,共有750條腿。1928年,美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這種動物,並命名為Illacmeplenipes,意思是「極端豐富的腿」(咱姑且叫它「多腿蟲」)。20世紀餘下的時間裡,這種極不引人注目的動物被認為已滅絕。直到2012年,它才被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學家保羅·馬利克\(PaulMarek\)在矽谷附近重新發現。
雌性「多腿蟲」擁有近750條腿,而雄性也有超過550條腿(大部分馬陸種類約有80~100條腿)。此外,它們還能利用覆蓋在背部的絨毛進行「編織」,從而製造屬於自己的「衣服」。
這些節肢動物生活在深深的地底,善於掘洞,它們腿上也長有適應挖掘的爪子。另一些讓人驚奇的解剖學特徵包括:大量的觸鬚\(相對它的體型而言\),用於在黑暗中探路;鋸齒狀、半透明的外骨骼,以及體表像蠶絲一樣的絨毛,可能有助於它們固著在石頭的底面。與其他馬陸不同,「多腿蟲」的口器在結構上更有利於刺入植物組織吸取養分。
雖然看起來很特別,但「多腿蟲」還是與同類有些共同點,比如都有個被誤解的外號:千足蟲——這是倍足綱動物的共同外號。不過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馬陸種類中還沒有長了1000條腿的。至於貨真價實的「千足蟲」是否真的存在?一切皆有可能。
絕大多數千足蟲體色暗淡,移動緩慢,有堅硬、圓柱形的軀體,強大的上顎,以及分7節的觸角。很多種類有側腺,能分泌刺激性的毒液或是毒氣以防禦敵害,人類一旦接觸,可能引發癢痛、紅腫等過敏反應。在江西山區的土壤和落葉中,還有樹幹上,你很容易就能發現正在慢悠悠爬行的馬陸,與相對粗長的身體比起來,它們身下密密麻麻的腳短且纖細,觀察半天之後,你不免會為它將這麼多腳協調得步調一致而心生敬意。別說只有微小腦的它們,就是靈長類的我們,進化到僅剩兩條腿,走起路來還經常腳打架,自己把自己絆一個大跟頭。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裡的「百足之蟲」,指的就是「千足蟲」馬陸。普羅大眾叫「千足」,文人曰「百足」,這真是謙遜,少有的沒有「唆泡」,誇張成「馬陸三千腿」、「桃花潭水腿千條」啥的。
三國時期,魏國初建,急需穩定大局。為此,賢士曹冏寫了《六代論》,上疏魏王曹操,說:「夫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枝繁者蔭根,條落者本孤。故語曰:『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意思是說,源頭的泉水枯竭了,那麼溪流也就乾涸了;樹木的根部腐爛了,那麼枝葉也就枯萎了;枝葉繁茂的樹木可以庇佑根部,枝條凋落的樹木,主幹也會失去保護。所以有話說:「百足這種蟲子,即使死了也不僕倒。」是因為扶持它的腳很多啊。
曹冏引用這句古語的目的,是勸告曹操要大力重用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招攬人才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後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引申為成語,用來比喻勢力大的人或集團雖已垮臺,但其餘威和影響依然存在,已經演變為貶義了。有人誤以為其中的「僵」是「僵硬」的意思,其實不然,應該是「僕倒、倒下」才對。大家看到馬陸的樣子就明白了,那麼多腳,即使身體死了,也足以支撐它虎死不倒威。《史記·蘇秦列傳》中「詳(佯)僵而棄酒。」《漢書·眭弘傳》裡「僵柳復起。」這些句中的「僵」都是「倒伏」、「倒下」的意思。
吳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