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寬重:人際關係與南宋士人的生前身後名

2020-12-05 澎湃新聞
臺灣長庚大學宋史學者黃寬重先生「習史近五十年」,尤「眷戀南宋」,2019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其新著《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這本書南宋時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學交流、人際交往為議題,討論了他們的文學作品即人際關係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發展和社會文化。2020年6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簡體中文本。本文選摘自書中《南宋政治研究的三重視角》一文的「人際關係」一節。

人際關係對了解士人在變動甚速的南宋政局中仕途順遂與否,具關鍵性。宋代士人透過科舉爭取仕進;入仕之後,尚須獲得長官的薦舉,才能晉升高位。薦舉制度,使士人從學習到任官的過程,除家族、婚姻之外,尚須以才學、嗜好、理念,與長官、前輩乃至同學、同鄉、同年、同僚交流,以期爾後發揮積極作用。由於受教育與任官的過程長、變動大,因此經營人際關係是長期的。不過因為政局變動頻繁、執政更迭迅速,高官進退容易牽動相關師友的仕途榮枯;像趙鼎被貶,受牽連被整肅的幕僚、親友,多達三十多人。孝宗以後的政治運作雖稍減肅殺之氣,突顯包容之道,但在與金和戰路線之外,又夾雜道學與政治的糾葛,使政局的變動、執政的輪替、路線之爭更為頻繁,讓參與其事的官僚群體命運瞬變。

政治環境的變動趨於常態後,士人為避免在政局與人事變動中影響仕進,著力經營多元的人際關係。除部分顯宦名儒無視榮辱、堅持己意之外;一般隨從者則會在既有的人際關係外,尋求庇蔭的途徑,或轉換心態依附新貴,以趨吉避兇。不過,此一作法,在傳統社會容易招致批判;因此在記錄個人的傳記中,對此種心態乃至行動上的改變,多略而不談,或是委婉辯解。

這種現象可以在孫應時的生涯中,明顯呈現。孫應時出身於以儒為業、爭取功名的清貧家族;自幼努力舉業,在太學期間師從陸九淵等道學名儒,轉益多師。中進士後為求仕途順遂,不論在親近道學的史浩家任教席或任親民官,均廣泛結交同道。此時,道學名儒之間,雖有學術爭鋒,但其謀得君行道、參政的氣勢正盛,而與執政官僚爆發爭執;孫應時適逢其會,每為道學發聲。孝宗逝世後,政局遽變,孫應時的師長陸九淵、史浩已死,朱熹、丘崈被罷,他雖晉升京官並任常熟知縣,致力地方教育文化的發展,但受韓侂冑、趙汝愚爭權,慶元黨禁之累,被視為道學餘黨,處境艱難。為化解危機,他轉而向與韓侂冑關係密切的張孝伯及繼丘崈任蜀帥而作風與丘迥異的趙彥逾,尋求救解。最後在張孝伯救護下,獲得平反。孫應時曲折的生命故事,訴說著一個基層士人在政治與道學糾葛中的處境與肆應之道。不過,不論是楊簡所撰的「壙志」,或《寶慶會稽志》傳記的內容,都相當簡略;只有透過仔細爬網《燭湖集》,才能看到他完整的經歷,以及在變動迅速地政局中,如何經營多元的人際關係,乞求仕途順利、避兇趨吉的心路歷程。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並不見於他的傳記中。

在黨爭對抗中,個人對應環境的因應之道,更值得關注。以往學界探討南宋一波波政局變動時,多將對抗與遭遇的焦點集中於群體,且認為是前後相續,一以貫之的行動。最明顯的莫過於將光宗以來士人捲入學術與政治的糾葛,視為兩個爭奪政局主導權,互相攻訐,彼此對立的群體;以致認為寧宗初期的慶元黨禁,系由推動黨禁與被禁錮兩批立場明確的官員所造成的,甚或指為「集團」,強化其集體性。姑不論慶元黨禁的真相如何,僅細究每位參與者的生命歷程,會發現這些人群體意識並不強烈,後來的遭遇也因人而異,差異很大,很難視為「集團」;如被列入黨禁名單中的項安世、周南、黃度、葉適等人,除了短時間被罷之外,因分別與錢象祖、韓侂冑的關係,參與韓侂冑所推動的北伐軍事行動,反而在嘉定之後遭貶。孫應時、王柟,雖未列入黨禁名單中,卻也受到牽連,後因得錢象祖、張孝伯等與韓侂冑關係密切者的救助,才免於禍。反之,許多在黨禁過程中打壓道學的重要角色,卻在嘉定更化後,或得以全身而退,且境遇榮枯有別。這些官僚的不同遭遇與結局,固與心態轉變有關,但也不可忽視他們在不同時期的人際關系所發揮的作用。可見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影響士人的命運與仕途順逆的因素很多,人際關係的作用不能低估。同時,持集體性或前後一貫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是過於簡單且有盲點的。

在南宋中期道學與反道學之爭中,列名偽學的有五十九人,攻偽學黨人有三十六人;研究者多將之視為是兩個立場迥異的鬥爭群體,這是自李心傳《道命錄》及晚宋《慶元黨禁》這兩本書以來,長期被接受的說法。不過,對是否存在逆黨之說、相關黨禁名單及彼此之間群體意識的對立等問題,近來相繼被修正,如餘英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就以道學為例,說明個別立場的轉變。本人在研究孫應時及其學友在慶元黨禁期間的遭遇與對應的論文,也有相關的討論。鄧小南在研究何澹及其家族的論文中,則指出被視為主導偽學之禁,為韓侂冑斥逐異己的何澹,能在史彌遠執政後免去被整肅、保全名聲的諸多原因中,與他的家族與

朝野人士有廣泛交流,及他與楊萬裡、尤袤、羅點、樓鑰、葉適乃至衛涇等人的關係不錯,都有一定的關聯。這些都是透過人際關係對個案進行細緻研究所得的新觀點。

本文則擬舉另一位被列為攻偽學黨人的倪思為例,說明在世局驟變中,參與其事者個性、人際關係與仕途榮枯是相關的。倪思(1147—1200),字正父,號齊齋,是湖州歸安人。關於他的事跡,除《宋史》本傳外,就以魏了翁寫於端平三年(1236)的墓志銘內容最為豐富,也最能顯現他的性格與遭遇。

從魏了翁所寫的墓志銘來看,倪思早年的表現相當傑出。乾道二年(1166),二十歲那年中進士,三十二歲中博學宏詞科,又通過館職試;歷任國子正、太學博士、太常博士、校書郎、秘書郎、中書舍人等,屬於宋廷培養政治菁英的清要職務。四十五歲就位居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要職;顯示他的才學能力均獲肯定,才能平步青雲,仕途順遂。

不過,倪思耿直批判朝政與秉政者的個性,讓他在爾後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屢次受挫。倪思在孝宗、光宗二朝,批評朝政的弊端,特別對近幸、後黨侍恩預政的批判,曾獲趙汝愚「讜直如此,吾黨不逮」的讚譽。慶元元年(1195)被召為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時,韓侂冑表達對他的期望說:「國事如此,一世人望,豈宜專以潔己為賢哉。」對他言行多所肯定,希望他能共秉朝政。次年,甚至與葉翥、劉德秀,共同主持省試。但因性格耿直,意見多與秉政的宰執不同調,從慶元二年(1196)起,連遭劾罷;先後五次奉祠,仍直道而行。開禧二年(1206)秋,倪思再度入京,任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向寧宗直諫政壇上存在無恥的風氣,說:「士大夫寡廉鮮恥,列拜於勢要之門,甚者匍匐門竇,稱門生不足,稱恩坐、恩主甚至於恩父者,諛文豐賂,又在所不論也」,並指韓侂冑被蘇師旦蒙蔽是「聰不足」,與李林甫、楊國忠的晚年相似。這些言論,讓韓侂冑十分憤懣,向參知政事李壁抱怨說:「子嘗言倪正父之為人,今始至即立異」,並嗾監察御史毛憲論劾罷倪思。

《攆茶圖》

韓侂冑被誅後,倪思與樓鑰等人再被召入京,是更化朝政的要員。他任兵部尚書兼侍講,在參與與金議和決策中函韓侂冑首級一事,扮演重要角色,甚至處置韓的餘黨。據《四朝見聞錄》乙集所記,倪思在宋廷集議函韓首時,勸持異議的王介說:「一侂冑臭頭顱,何必諸公爭。」 不過此一說法,在魏了翁的墓志銘完全不提,《宋史》本傳則說「思謂(函首一事)有傷國體」。明顯迴避參與函韓首級的角色一事。次年三月,出任同知貢舉,與樓鑰共同主持進士考試,及兼修國史兼實錄院修撰。顯見他涉入處置韓侂冑及其黨餘頗深,被新執政者視為推動更化的重臣。

然而,倪思又因耿直的個性,再遭廢罷。他既對宋廷追賜贈寧宗第八子垍為太師尚書令一事,表達異議,又一再針對史彌遠除新任而宰相錢象祖不得與聞,恐再蹈韓侂冑專權的覆轍,向寧宗建言,引起史彌遠的不快,因而自求外任。他接著批評陳晦以「昆命元龜」之語稱頌史彌遠,被殿中侍御史劾以「藩臣僭論麻制」,遂遭鐫職罷任,從此鄉居十年,於嘉定十三年(1220)十月卒,享年七十四歲。死後並無諡號,行狀、墓誌資料均無存。

端平元年(1234)理宗親政,因濟王案被史彌遠壓制的理學家,如魏了翁、真德秀當道,倪思獲得平反。先是由蔣重珍撰行狀,呈請諡號,端平二年獲「文節」諡號;次年由魏了翁撰寫內容豐富、對倪思評價極高的墓志銘,顯然視他為道學之人;墓誌中對不利於他的事跡,則略而不記。然而在理宗後期撰成的《慶元黨禁》一書,卻將倪思改列為攻道學黨人的三十六人之一。所持的重要理由大概與葉翥、劉德秀主持進士省試時,黜落義理士人,奏請禁語錄、大經、論孟諸書相關,被視為打擊道學者之一,但葉紹翁認為倪思並未黨附韓侂冑,及配合葉、劉的行動;若結合《宋史·韓侂冑傳》 、魏了翁墓誌,及嘉定初與樓鑰共同主持進士考試的事實,顯然將他視為攻擊道學黨人之一的合理性不足。

因此,要想解開倪思的仕歷與死後地位的變化之謎,在他的個性之外,可能尚須從人際關係去了解影響其地位、聲譽榮枯的因素。由於倪思甚早參與政治,且發跡甚速,在不同職位與同僚相交,甚而相互扶持;他先後與王淮、周必大等宰執,及樓鑰、楊萬裡、葉適、衛涇,乃至魏了翁、袁燮、真德秀、劉宰等人,廣泛交往。但他個性耿直,發言多與當道相忤,並非甘願雌伏於一人之下,致屢起屢僕。在政局變動、政爭激烈的寧宗一朝,先後得罪周必大、趙汝愚、韓侂冑。特別是韓侂冑秉政時,他雖兩次召用,都以直言被罷。魏了翁曾為此事向葉適探問其得罪周必大、趙汝愚與韓侂冑三個人品差異極大的權臣的原因,葉適說:「公之心蓋不苟於隨者。」表示倪思並不是一個黨附謀利、見風轉舵的投機者。這樣的個性處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不僅仕途升黜變化大,而且容易影響政治地位或歷史評價。像倪思這樣仕歷變化甚巨的士人官僚,在南宋中晚期並非個案。關於此一議題擬另文說明。

總之,快速變化的南宋政局,對大小官員都帶來衝擊,既影響仕進,也出現各種複雜的遭遇與因應之道。不同的生命轉折,都影響其生平事跡的記述;這些變動,既凸顯舊時代的政治壓力,也彰顯新的政治轉型;而從忌避到解放的過程,同樣揭示時空的轉變及人際關係的影響力。對這類人物,若僅憑記錄個人生平事跡的各種傳記數據去探討,實難有圓滿的解答,因此,充分利用文集相關數據所提供的多方面信息,並考慮政治場景、時空因素與人際關係,才能在政局轉變中掌握個人的生命歷程及南宋政治的全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雖開南宋一代豪放詞派的先風,卻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南宋的辛棄疾與北宋的蘇軾遙遙相望,開一代豪放派的先鋒。與蘇軾不同的是,蘇軾的豪邁是天然的豁達,使他把跌宕起伏的命運投入到那厚重的歷史後所產生的深沉感慨;而辛棄疾的豪邁,則是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和灼燒在他心頭的那束復仇的火焰衝擊而成的慷慨激昂。蘇軾更長於對人生的反觀和哲學思考;辛棄疾則更長於在巧妙引援歷史典故中訴說自己救國救民的宏偉願望。
  • 戰國時士人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崇與榮光
    但總的說來,當此除舊布新之際,一切剛剛展開,無論從哪方面說,漢代士人都有理由充滿了理想主義,何況此時士人理想尚未完全屈從於專制皇權,雖有若干士人已經主動投靠為皇權的奴僕,但知識層的整體精神尚未被異化和同化。而這樣一來,隨著皇權越來越加深,他們的壓力感也越來越大:政治空間越來越狹小,痛苦也越來越烈。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他在「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六句後批註道:「己之秉忠貞而樹賢於國,唯以國勢寢衰,將有危亡之憂,而君有喪邦之恥,隳其令名,是以願俟時以有為。」船山在此肯定了屈原憂的是國家民族的危亡,而非心系昏君的個人安危。相反,他認為國君喪邦辱國是極可恥的。士人們的憂患意識還體現為潛心於學,力圖以思想救世。
  • 讓地下的石頭來說話,聖經裡經常提到的非利士人是什麼人?
    聖經時常提到非利士人。以色列人取得應許之地時,非利士人已在迦南居住。有很長一段時期,古代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為敵。非利士人所住的位置非利士人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
  • 約櫃的失落: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的交戰
    以色列人在戰場上被非利士人打敗了,這種戰敗是當以色列敗壞的時候,神把以色列交給仇敵,使仇敵得勝。這是申命記所記載的,順從耶和華得勝,不順從耶和華就必然會失敗。他們雖然失敗,卻仍舊問耶和華為什麼使我們失敗呢?而不是思考自己對耶和華神的不敬虔。
  • 蒲松齡的《鳳陽士人》,存在著許多怪奇異,是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
    說蒲松齡的《鳳陽士人》是最不可思議的一篇小說,我認為有以下2個原因。一、小說裡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怪異之處《聊齋志異》作為一本專講鬼怪狐魅的小說,在《鳳陽士人》中,卻沒有出現一個鬼怪狐魅的身影。這豈不怪哉?
  • 沒有鬼魂的《聊齋》故事,《鳳陽士人》究竟弔詭在哪裡?
    文 | 雪憶柔《鳳陽士人》是《聊齋》中少有的沒有鬼怪的一個故事,但卻比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妖魔鬼怪更讓人驚慌,故事的本身也更加弔詭奇異,太多的細節令人細思極恐。一言以蔽之:《鳳陽士人》是三個人的異床同夢,是古代版的「盜夢空間」。不在同一個地域的三個人可以同時做一個相同的夢,細想一下是不是挺毛骨悚然的?一、《鳳陽士人》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 李麗平:《儒林外史》士人涉訟情節及其身份特權研究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讀書人為描寫對象的長篇小說,此書不僅寫到眾多士人在科舉制下讀書、中舉、裝名士、打秋風的行為,還用相當的篇幅描寫了他們在涉訟時的表現以及連帶而及的身份特權。這些士人憑藉其特殊身份參與訴訟,幹擾司法,但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社會的認可,變成了一種於法不合卻又「合情」的現象。
  •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戰國時期士人極端思想的由來
    「生不能五鼎食,死亦要五鼎烹」,這句話展示的是士人心中那塊沒有被陽光照射的角落。在我們的印象中,士人往往有著高貴的精神,有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環境下,他們的心理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
  • 南宋博物館開建,《南宋》組曲先來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丁言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以杭州為都城,稱臨安。臨安作為南宋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一百餘年。期間,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稱讚臨安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日前,杭州擬在中河高架東側,河坊街南側,建國南路西側,望江路北側建設德壽宮遺址保護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中西區除汪宅)工程,並有望在2022年前建成。杭州本土樂團——禾樂坊樂團近日原創了一部《南宋》的音樂組曲,音樂主要描寫和展現的就是南宋的興衰史。
  • 木星合土星伴月,身後守護
    據說,公元1226年正值南宋末期蒙古帝國開啟的同時也是南宋滅亡的開始。更何況在我們的身後有那麼多的人還有強大的國家給我們做後盾,讓我們還有機會和美好的未來不期而遇嗎?對於網上說的那些災難預言還是少看一點,好好收拾一下心情,抬頭看看星空,欣賞一下迷人的月色,要知道我們的地球能夠有今天的平安還是要感謝大木星的,是他為我們擋住了很多的隕石和小行星,倘若不是他,估計大家都不會覺得流星劃破夜空絢爛,只會覺得流星是劃破長空的災難。
  • 考古、基因研究證實聖經對非利士人起源的介紹
    研究者們想要通過這些人的DNA來回答這樣一個古老問題:誰是非利士人?他們從何而來?結果證明,非利士人恰恰就是聖經裡所說那樣的人,來自於聖經所說的所在。阿摩斯書9章說到了神從迦斐託領出非利士人,正如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一樣。申命記2章告訴我們「從迦斐託出來的迦斐託人,將先前住在鄉村直到迦薩的亞衛人除滅,接著居住。」
  • 何加林: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
    文人追求與士人情懷文丨嚴長元 梁騰年輕時就開始留的一須髯,再配上一頭長髮,貌似北人粗獷、實不乏南方之清秀,在人多熱鬧的場合併不多語的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常能侃侃而談,讓人忽然醒悟到,在他畫家身份之外所疊加的教師身份和經歷
  •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
    講座︱臧知非:從戰國到秦漢,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哪些轉變?回到現實:六國對秦態度的轉變然而,到秦統一前夕,士人在以聖王之道裁量現實時,開始轉向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及對策性解決,而非道義上的指導,從「仕而行其學」到「仕而行其事」。換言之,為官的目的在於解決現實中影響國家利益之事,東方六國的士人對秦發生了「排斥—認同—為策」的轉變即為典型之例。
  • 漢代為什麼會形成「士人政府」,其中究竟有哪些問題?
    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確立了統治階級的思想,讓儒家思想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正統,或者說儒家思想在漢代就成為了教科書,統治階級開始用儒家思想這一教鞭來鞭策,那麼,為什麼後面慢慢會形成「士人政府」呢?雖說確立了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但是我們很多讀過歷史的也能感覺到,這其中還摻雜著法家的思想,或者說在統治以及集權政治的外邊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而這也就漸漸的讓漢代政府成為了士族階級的政府,儒家的綱常禮教成為了統治者的利器,尤其是很多士人漸漸的成為了名門望族,也就從士人變成了士族。
  • 陳逸飛身後遺產爭執案
    陳逸飛的現任夫人宋美英稱陳逸飛走得匆忙,生前沒有做任何交待。陳逸飛弟弟陳逸鳴迴避了陳逸飛遺囑是否存在一事。  但陳逸鳴透露,整個家庭會以團結為前提處理好逸飛身後事及逸飛集團下一步發展事宜,現階段整個家族還在搜集逸飛遺囑。陳的遺孀宋美英極少參與集團的工作,陳逸飛生前一直鼓勵宋美英在美國進修,在陳逸飛生病期間,宋美英才從美國趕回。
  • 網友建議制定條例規範動物遺體處理,解決寵物「身後事」
    隨著寵物數量的逐年增多,寵物的「身後事」也成了不少市民關心的一大問題。日前,網友「曾亞斌」在省政府網站提交建議,建議湖南省建立寵物「身後事」管理辦法,各地在殯儀館火化場增設「寵物焚化爐」。這條建議已經獲得省民政廳的回覆。
  • 中晚唐士人對河朔藩鎮的文化認同
    李益第二點,士人對於河朔藩鎮整體其實並沒有太多「胡化」的成見,相反的,其實成為入幕之賓是一種快速擢升的重要途徑,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士人在猶豫於是否進入河朔藩鎮為官時,更多的考量是政治層面上的,即地方藩鎮與中央唐廷的關係。李益曾經兩次被幽州所闢,但是他初次拒絕而第二次答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第二次徵辟時,地方藩鎮與中央唐廷關係已經趨於和睦與默契了。
  • 南宋黃裳《天文圖》
    為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圖,出生於南宋的劍閣人黃裳被英國人稱為「著名天文科學家」 裝裱後的《天文圖》碑刻拓片 說起廣元的歷史名人,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武則天、李榕之外,還有著名天文學家黃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