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明珠。然而唐詩流傳至今,經歷了一千四百年的滄桑歲月,很多字詞的意思早已經發生了衍變,更別說在字面意思的背後,還藏有著深層次的典故。所以說,即便很多唐詩我們從小就能倒背如流,但是想要準確理解它們的意思,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有些唐詩我們的老師也沒有細講。
如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都說「隔江猶唱後庭花」寫得好,但卻沒有細講好在哪裡?其實它就好在「後庭花」所含有的典故上。說到典故,它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和精神的載體之一,還是古代詩歌中最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但凡出現在詩歌中的典故,無不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寓意。杜牧詩中的「後庭花」亦是如此。
「後庭花」原意就是一種花的名字,這種花多生長在江南,因主要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又因「後庭花」花色為白,盛開之時使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稱「玉樹後庭花」。那麼「後庭花」到底含有什麼典故呢?這就要說到南朝陳皇帝陳叔寶了。陳叔寶生活奢侈,不問政事,最愛做的事便是在後庭擺宴,與張貴妃、孔貴嬪及宮女調情。
還讓文臣作詞,挑選特別豔麗的句子配上曲,讓宮女一遍遍地演唱。而陳叔寶最愛的一首曲子,便名為《玉樹後庭花》,其中有歌詞寫道:「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讓陳叔寶沒想到的是,他自己的奢侈生活,就如同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即不足七年時間,他便成為了亡國之君。《玉樹後庭花》也便成為了「亡國之音」,作為一種典故,被廣泛用到各種文學創作中。
杜牧的《泊秦淮》便是其中一首典範之作。但僅僅知曉了典故的由來和含義還不夠,必須還要清楚知道杜牧的情感寄託才行。這就要從杜牧所處的晚唐時代開始說起,當時藩鎮割據嚴重,邊患頻繁,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統治集團卻不思進取,腐朽昏庸。杜牧便是在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下,創作了這首《泊秦淮》以諷刺同陳叔寶一樣的統治者。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的前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即迷離的月色和輕煙籠罩著寒水和白沙,我的行船正好泊在秦淮河靠近岸上的酒家旁。很顯然,杜牧這首詩是他夜泊秦淮時的觸景感懷之作。不過單看這兩句詩,還看不出杜牧是在諷刺那些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但它卻為下文的「商女」、「後庭花」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即杜牧「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又因「近酒家」聽到了「商女」所唱的「後庭花」。如此一來,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意思就很明朗了,也就是說秦淮河岸邊賣唱的歌女根本就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還在隔著江水高唱著玉樹後庭花這個「亡國之音」。這裡還需要知道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
綜上所述,杜牧這首詩便是借陳叔寶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典故,諷刺那些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達了杜牧以及當時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們憂國憂民的情懷。而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後,便自然會懂得「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在這首詩中的分量之重。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