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杜牧,就不得不佩服他的詠史功底,像《阿房宮賦》,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也可以看出杜牧總是喜歡結合當下,借古諷今。這除了需要有精湛的文筆,還要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就如同下面這首詩一樣,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傳唱度比較廣的一首。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先結合下作者的感受,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清冷月光與薄暮寒煙將冰冷刺骨的水與白沙無情籠罩。船舶停在秦淮河附近酒家的岸邊,想是為了討一杯酒嘗嘗。歌姬不知道亡國的哀怨與憤恨,隔著綿延無盡的江水還在高聲唱著《玉樹後庭花》這首亡國之曲。
秦淮,自古以來便是風塵女子之地的代名詞。在古代詩詞中,但凡提到秦淮,大都是關於秦淮風月之地的描寫,而作者從這個角度展開描繪,可見必有深意。第一句就寫得極美,將月色與寒煙寫的清冷至極,而月下的水更是透明的醉人,在加上白沙的襯託,構建出一幅月夜煙水圖。可惜,再美的風景,也不免憂傷。尤其是在夜裡描繪的,除了各種離思,就是深深憂慮。
而杜牧顯然屬於後者,這麼多年的輾轉,他已經不是那個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浪子。第二句起到了過渡作用,承上啟下。夜晚的酒家伴隨著水浪的拍擊更彰顯其寂靜。三四句寫出了作者對於賣藝女無知的無奈,更有對朝廷的憂慮。因為一向注重昔日歷史的他,總是三省吾身,唯恐當今時代走了其他已故王朝的老路。
表面寫的是歌姬女子在隔著江唱著小曲,其實也包含了作者對這種身不由己的淡淡同情。歌姬自古便是達官顯貴的取悅之物,沒有人在乎她們的感受。客人點什麼,她就要唱什麼。也許這種職業的存在有其合理之處。畢竟,一個王朝的覆滅,不能全部推在這些女子的身上。作者想起了陳叔寶的敗亡,大軍兵臨城下,他還在聽著歌姬唱歌,舞姬跳舞。就像「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一樣。
這首詩的重點其實是「後庭花」三字,這是陳叔寶做的一首詩,後被改成了曲子,也叫「玉樹後庭花」。陳叔寶正是因為沉迷酒色,導致覆滅在即,當時他甚至還有心思欣賞這首曲子,沉浸在溫柔鄉。作者以此為例便是想通過諷刺的手法,為朝廷的某些人敲醒警鐘,同時也是告誡後人,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當一個人在開創大業後習慣了享受,那麼他即將丟失的不光是自己的靈魂,還有這千裡江山。在杜牧的筆下,將曾經王朝的罪過都歸咎在商女的身上,其實這便是有些牽強了。如果按照現在的思維來看,一個王朝將罪過全都推在了女子身上,那這個王朝的確太悲哀了。總說紅顏禍水,然而這水,也許本就不清澈。